分享

故宫博物院掌门人单霁翔: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清馨108 2019-02-08

他是第一个走遍故宫9000多间房屋的人;他决心让紫禁城186万件文物藏品件件都光彩照人;他期许在故宫迎来600岁的生日之际,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近日,故宫博物院掌门人单霁翔院长在中欧上海校园为大家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演讲。故宫里的一花一木、一砖一瓦,在他眼中都是鲜活的生命。他对故宫馆舍藏品如数家珍。从中我们看到了他一片赤诚的匠者仁心,领会到卓越服务的精髓,也体悟到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自信的力量。


文 / 小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公众号)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院长


我是7年前到故宫工作的,刚来的时候办公室给了我厚厚的一份资料,看得我心潮澎湃。材料里说了故宫很多的世界之最。说这里是世界最大规模、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这里是全世界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价值最高的一座宝库;这里也是世界关注最高、来访量最高的博物馆。


上岗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间间房屋走访、察看故宫。这一走就走了5个月,穿破了20多双布鞋,走遍了故宫9000多间房屋。但资料上说的这些世界之最我却没有感受到。


你说我们的馆舍宏大,我看到70%的范围内都立着一个牌子:非开放区,观众止步。你说这里藏品丰富,我看到99%的藏品沉睡在库房里面。你说我们观众数量庞大,但是我发现80%以上的观众都是盲目地跟着小旗往前面走,导游领他们看看当年皇帝坐在什么地方,看看当年皇帝躺在什么地方,再到御花园休息一下就走出去了,他们根本没有了解这座博物馆的魅力。



我们要反思,拥有的这些文化遗产资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做出了贡献?具体到每一位观众,这次文化之旅他们究竟收获了什么?


我们需要改变,不能再躺在这些“世界之最”上了。过去,我们把文化遗存视为过去的东西,仅仅是被研究的东西。它们应该是有生命历程的,它们应该“活在当下”。它们不但有灿烂的过去,还应该有尊严的现在,还应该健康地走向未来。


改变

需要尊重每个人的文化权益


究竟是以管理方便为中心,还是以观众为中心?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管理革命。前者的话,会设置很多观众不方便的措施,后者的话,过去习以为常的做法,可能需要重新审视。


故宫有三个门,过去几十年中间的门不能走,那是留给贵宾的车队的。东北来的老大爷说,一辈子就来一次故宫,他想像古代皇帝一样走中间的门,我们还得给他做思想工作。


这是文化尊严问题,也是每个观众的文化权益问题。我们跟有关部门商量,外宾的车队能不能不再开进故宫博物院?英国的白金汉宫,日本的皇宫都是不允许机动车开进去的。他们说那不行,我们是文明古国,待客要有礼遇。怎么说都不行,我们就发布了公告:故宫的午门不能再驶入机动车。


公告发布后第一个到访的是法国总统奥朗德。按照有关方面的接待计划,车队还得往里进。我们一看,就把大门关上了。等到奥朗德车队来了,我们把大门打开,我迎上前去请他下车仰视高耸威严的午门,给他讲午门的历史故事,然后再穿过长长的门洞,领略中国古建筑的壮美。他看了非常感动。这种感觉过去的外国元首是很难体会到的。


从那以后,三个大门就打开了,所有人都是走进来的。愿当“皇帝”的走中间,愿当“大臣“的走两边,再也没有排队的现象了。


过去人们总抱怨,偌大的紫禁城不能设一些座椅吗?老叫我们坐在铁栏杆上、树坑里。一开始我也挺奇怪,我的同事们说,这座椅老惹事。比如,螺丝钉把人家孩子划伤了,漆染上人家的裤子了,每年纠纷不断。专家们还一再批评,座椅跟环境不协调。


缺少观众休息设施

观众座椅


但参观故宫不是一两个小时能解决的,我们要让观众有尊严地休息。经过了大量研发实验后,我们开发了新型的座椅,1.1万名观众终于可以同时坐下来休息了。


过去,人们总是抱怨层层大殿都是黑漆漆的,不能给点亮了吗?我们要无数遍地解释:木结构的建筑不能通电,里面陈列的物品都是文物。道理很硬,但是人们确实很不方便。


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和消防部门共同研发、反复测算,使用闪射的LED冷光源组,灯具远离古建筑2.5米以上,让殿舍敏感部位的光线不超标。最后,我们成功了,我们点亮了紫禁城。


太和殿照明改善前

太和殿照明改善后


两年半时间

做平了故宫博物院的1750个井盖


环境整治要做大量的细致的工作。五年前故宫的道路都是沥青路,广场铺的是用水泥做的砖,路面坑坑洼洼的,残疾人轮椅走上去疙疙瘩瘩的,全是高高低低的井盖。


我说这个井盖要做平。故宫里面共有1750个井盖,道路施工的时候,每个井盖都要跟市政、电力、电信、污水、热力等部门沟通联系,花了两年半,我们都做平了。


今天的故宫,铁栏杆去掉了,违章建筑拆除了,绿地养护得更好了,地上干干净净,屋顶上整整洁洁。大家到故宫博物院来看到的是绿地、红墙、黄瓦,让古建筑不动声色地说话,让人们感受到富有温度的博物馆。



削峰填谷

人山人海的故宫一去不复返了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关注度最高、来访量最高的博物馆。2002年故宫观众第一次突破了713万。2017年观众达到1670万,是当时博物馆界的世界第一。故宫博物院一天接待4万观众,很轻松;8万观众就饱和了,接待18万观众就崩溃了。


很多人抱怨,“去故宫不是看文物,而是去看人山人海。”面对如此庞大的参观人流,想让游客们看得舒心,办法只有一个办法:合理导流,削峰填谷。



我们利用优惠政策引导旅游团在淡季参观,把好看的展览搬到淡季来做,设立很多针对不同职业观众的免费日;我们在做好服务保障前提下推行全网购票预约制度。经过一年半的宣传引导,故宫博物院人山人海的情景,永远地一去不复返了。


匠者仁心

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我的前任郑欣淼老院长刚上任就启动了故宫整体保护修缮工程,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计划,现在已经执行17年了,再过一年多,1200栋古建筑将全部修缮完成。文物建筑修缮是项科学的工作,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还要进行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


紫禁城建筑最密集的莫过于乾隆花园,它是乾隆皇帝85岁退位之前给自己建的太上皇的宫殿。倦勤斋屋顶上的一幅通景画是郎世宁的学生王幼学画的。漫天的藤萝绘在精美的丝织品上,透过藤萝,可以看到蓝天。修缮这幅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的支架是用植物做的。这种植物出自安徽的山里,于是我们专家到当地寻找原料以及工艺传承人。


经过上百次的研发后,我们做出了和原来的品质一样的纸浆,把成品抬到故宫,把画裱上,焕然一新。两三百年以后,我们的后人如果再修缮,就会知道当时乾隆时期使用的材料、工艺,这就是“为未来保护今天”的工匠精神。


乾隆花园研究性保护项目


修古建筑要有工匠精神,修文物藏品同样要有工匠精神。《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的“演员”,都是我们的专家学者,他们数年如一日地开展陶瓷修复、木器修复、漆器修复、乐器修复,从家具、挂屏、象牙、唐卡到西洋钟表… …默默无闻修缮文物的匠人,一夜间成了年轻人眼中的男神女神。没想到这部片子引起了那么多的年轻人强势围观,2018年就有15000人报名,希望来故宫修文物。


过去,我们的程序是一件文物要修,把它送到文物保护部门,交给修这类文物最权威的专家凭经验把它修好再送回来。这样的程序科学吗?不科学。


过去文物没有病历、没有档案,修复全凭经验是不行的。我们拿出361米的院舍,集中了二百名文物医生,建立了人类第一个为文物建立的医院——故宫文物医院。我们为这所医院建立了23个科研实验室,每一件古建筑的构件,每一件藏品必须得到科学的分析检测才能够动手治疗。


河南上蔡郭庄楚墓出土升鼎修复前

河南上蔡郭庄楚墓出土升鼎修复后


比如,这个青铜器出土的时候已经碎了二百多片了。它进入故宫文物医院,我们要知道它的金属成分是什么,合金比例是多少?经过仪器测量,我们在它最大的铜片的铜锈下面发现了20多字的铭文,了解到它是2500年前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鼎。


扩大开放

186万件文物藏品不能在库房中沉睡


故宫有186万件文物藏品,原来真正展出的只有不足1%,99%的文物藏品是沉睡在库房里。


我第一次到库房里,吓了一跳。我说谁躺在台阶底下呢?同事说那是周恩来总理特别指示收藏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这么珍贵的文物怎么这个待遇?我们赶快进行了保护,进行了维护,展出来了。这些文物得不到保护的时候,是蓬头垢面,没有尊严的,当它们得到了保护和展示,就光彩照人了。


仪仗库一楼

慈宁宫雕塑馆


2020年之前,我们决心在全院共同努力下让收藏的1862690件珍贵文物件件光彩照人,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应该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整治环境、修缮文物,只是做了单方面的工作。文物清理好、修复好了,就可以举办更多的展览了。开放故宫,才能让更多人了解故宫,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才能传播得更远。


过去,故宫只开放30%的区域,2014年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开放区域达到了52%。2015年达到了65%,2016年达到了76%,2018年达到了80%。很多过去的非开放区,今天变成了展区,展馆。


比如说午门雁翅楼——紫禁城最大的一处古建筑,2800平方米巨大的空间,过去一直都是仓库,如今成为了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最大规模的临时展厅之一。这个展厅很忙,每天接待3.5万名观众参观。


大家知道紫禁城有四个城门和角楼,以前这些城楼作为保存文物的仓库,积了厚厚的一层尘土。我们把里面的文物小心翼翼地一件件拿下来,计划今年年底全部陈列出来。



我们开放了一座座城门,沿着神武门就可以登上城墙,紫禁城的城墙是完整的,人们兴奋地沿着城墙走到王府井,走向天安门方向。


在过去,我们总把保护文物看成是文物部门和博物馆的专利。其实,保护文物是全民的责任。让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授予权,故宫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


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

构建“智慧故宫”


我们心知肚明,纵然开放再多的区域,举办再多的展览,到故宫参观的观众依然只占全球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如何让故宫成为尽可能多的观众能够参观的博物馆?这得靠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


经过6年的努力,故宫博物院网站去年的访问量达8.91亿,位居中国文化机构第一。我们把外文网站做得更加强大,让世界各国人民通过网站了解故宫文化;我们把青少年网站做得更加活泼,让孩子们自愿走进博物馆;我们举办更多的网上展览,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参观;我们和腾讯合作,每年推出动漫、游戏创意大奖赛。


在全国的博物馆中,我们率先公布了186万件文物藏品,每一件文物都可以在网上查到相关信息。我们搭建了三个摄像室,每天源源不断地用高清晰的摄像手段把展品和建筑照片收入网站。就这样,全世界最强大的数字博物馆在这里诞生了。


只要打开故宫博物院的微博微信,就能看到它的四季变换。一花一木,一砖一瓦,这座屹立了几百年的宫殿,呈现出更多元、更绮丽的姿态。前年紫禁城的一组初雪照在微博上的访问量达1425万。去年的故宫红月亮,第二天已有超过2000万的访问量。



文创产品

让故宫成为超级“网红”


年轻人如果不了解传统文化,就会变得后继乏人。要让他们主动贴近传统,就要关心他们今天喜欢什么,他们关注的趣味在哪里。


我相信文化传播的力量,过去故宫的文化产品多以文物复制品为主,但很少有人买。今天文化产品里面一定要加创意两个字,什么叫文化创意产品?要深入研究人们的生活,随着他们生活需求研发产品;要深入挖掘自己的资源,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才能产生受欢迎的文创产品。


故宫元素手机壳

朝珠耳机

故宫宫门——箱包系列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由此诞生了我们的480种不同款型的手机壳,我们的“正大光明”的充电器;我们的朝珠耳机;为儿童研发的拼装玩具;凤凰梅花的图案很漂亮,我们就把它提取出来做成女士纱巾、披肩;人们对故宫门文化印象很深,我们就做了故宫抱枕。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

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


过去7年,故宫在世界各地举办了160多项展览,是全世界博物馆走出自己馆舍办展览最多的一个博物馆。我们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像世界各大博物馆那样把自身30%的文物展出来。


国家领导人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什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一年后,始建于1420年的故宫即将迎来600岁的生日。我们也将兑现诺言,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