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根 前几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张照片,两个孩子胸前每人挂一张二维码胸牌,写着:快过年了,你们给自家小孩整了个二维码收红包了吗?现在很多人都不带现金了。 这些年已经退出人们生活的物件,数数,还真不少,比如信笺,现在谁还写信啊,微信里拜年就很方便了,一张张电子贺卡在手机里飞转,见字如面变成了见“微”如面。 春节理应是孩子们最欢乐的节日。回想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孩子非常盼望过年,过年意味着可以穿新衣、放鞭炮,可以和小伙伴疯玩,还有货郎拉着小车沿大街叫卖,车上的小玩意琳琅满目,有大块的米糖、小糖人、气球、玻璃弹珠等。小朋友还喜欢围在一起观看爆米花出炉,只见炉火上架着黑乎乎像大炮一样的爆米花机,师傅一边拉着风箱一边摇动,火候到了,师傅就拿一个大布口袋套在机器的出口上,大家提前捂上耳朵,接着“嘭”一声巨响,一团白烟升腾而起,热腾腾、香喷喷的爆米花便装满了口袋。 春节之前,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年货,炒瓜子、熏腊肉、做香肠,农民会挑着担子给城里的亲戚送农产品,城里人也回赠给农村亲戚包装洋气的糖果,大家唠唠家常,其乐融融。家里老人在春节前非常繁忙,大年三十当天基本没时间休息,准备年夜饭,打扫卫生,经常要忙到深夜。没有春晚的时候,大家吃完年夜饭,就围坐在火炉旁烤火守夜。后来有了春晚,就变成了一起看节目。那时候人们娱乐方式并不多,春晚十分受欢迎,每一首歌曲只要上春晚演出就会爆红,传遍大街小巷。 正月初一,是过年的高潮,色调是红色的,亲情是温暖的。家家户户大门上张贴的春联,随处可见的大红灯笼,此起彼伏的爆竹声,硝烟弥漫的大街,喧嚣的人流,欢天喜地的穿着新衣新鞋的孩子,菜香四溢的街巷,构成了热闹的景象。 如今信息、交通发达、便利,时空距离不再是大的阻碍,但为什么人与人的情感越来越远呢?春节的文化本就丰富多彩,我们应好好继承发扬它的祥和、团结。现在日益放大的压岁钱红包,却成了许多家庭的负担。其实将来在孩子的记忆中,根本记不起一个个红包,反而是那一个小泥人、一袋爆米花、一本小人书、一群小伙伴,尤其是那份满满的亲情,才叫人难以忘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