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舍利干创作争议不断,支持者说化腐朽为神奇,反对者称难以理解

 东盛1 2019-02-08

舍利干是盆景创作中的一种手法,来源于日本。自然生长的树木因风吹雷劈、虫蚁蛀咬、踩踏砍伐等外力伤害,造成部分树体死亡,形成类似白骨的树干,被称为舍利干。日本人认为舍利干表现出老树虽饱经风霜,仍有强烈求生欲和强大生命力,跟日本的武士精神很像,便将这种天然现象引入盆景创作,人工仿造,来处理一些枯朽的树体或呆板的活体。舍利干创作传入国内,却与传统写意式盆景创作风格发生冲突,引起争议。

舍利干创作争议不断,支持者说化腐朽为神奇,反对者称难以理解

盆景舍利干

木质坚硬、不容易腐烂的树种才能制作舍利干,如柏树、松树。造型形式多样,可通过撕拉在树干木质表面修饰出风蚀后留下的较浅纹理或凹槽,有在平滑无奇的木质表面雕刻出较深洞穴,有将人为砍伐的短残枝雕刻成自然风化的“虎爪”,还有对呈扭转状树干,顺应吸水线雕刻。创作方法不拘一格,因材施艺,力求“虽是人作,宛然天成”。

舍利干创作争议不断,支持者说化腐朽为神奇,反对者称难以理解

舍利干创作

支持者认为,舍利干有一定内涵,如同西北死后千年不倒的胡杨,在大漠中给跋涉者希望,舍利干让青翠的枝叶与白骨化枝干集中在一株树上,形成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感的对比。白骨铮铮、扭转状的树干上,跃动着鲜活的生命水线,将枯荣生死对比得淋漓尽致。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过程。

舍利干创作争议不断,支持者说化腐朽为神奇,反对者称难以理解

刷舍利干

反对者则认为不应该宣传这种创作方法,称难以理解,上百年的松柏来之不易,却要剥其皮,剜去筛管、木质部,甚至木髓,做成半死不活的舍利干,得不偿失。认为中国盆景艺术应坚持自身特色,仿山林,法自然,描神州大地的山明水秀、郁郁葱葱,再现秀美山川,而不是发展这种残害植物、扭曲的艺术。

舍利干创作争议不断,支持者说化腐朽为神奇,反对者称难以理解

刷舍利干

艺术形式广泛,有讨论才会有进步,这些争议都是有益的,能促进盆景艺术发展的。对于文化输入,包容性要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小编认为如果舍利干能提高盆景整体艺术感,给观赏者视觉冲击、启发和感悟,就是可取的,“玉不琢,不成器”,欲带皇冠,必承其重。但必须是顺势而为,保持树木原有舍利干,尽量不用活体树干制作,必要时才去除部分树皮,雕刻树干,改善树相,才是创作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