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小布达拉宫”屋顶覆盖15000两黄金 侵华日军竟集体跪拜!

 乱码的旅行故事 2020-07-27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狮子沟北侧、避暑山庄正北山坡上的普陀宗乘之庙,是清乾隆帝为庆祝自己60寿辰和皇太后80寿辰,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气势磅礴,是承德外八庙中最大、最具观赏价值的一座寺庙。

普陀宗乘之庙兴建于乾隆盛世,堪称藏传佛教寺庙的经典之作。山门上方刻有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满、汉、蒙、藏四体文字“普陀宗乘之庙”石匾,寓意汉满蒙藏等几大民族团结融合。因“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寺庙也被誉为“小布达拉宫”。

高十余米的五塔门上建有红、黄、黑、白、绿五座光彩夺目的藏式琉璃佛塔,其颜色和饰物都具有不同的宗教内容和意义。五种不同的塔身饰物寓意着藏传佛教的五方佛,而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因清代尊格鲁派(黄教)为国教,故黄色居中。

五塔门北侧的黄色琉璃牌坊仿北京北海公园小西天的牌楼而建。在清代,只有一定级别的官员才能由此进入寺庙礼佛,级别不够的只能在此等候。牌坊前的石狮寓意佛祖讲经说法犹如狮子吼,展示了佛教至高无上的权威,同时也代表此庙为皇家寺庙。

位于山巅之上的大红台是寺庙的主体建筑,也是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清朝皇帝接见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及王公大臣们的场所。建筑通高43米,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因底部三层群楼合围,光照对比鲜明,极具宗教森严肃穆的气氛,被誉为宗教建筑的瑰宝。

位于大红台中心的万法归一殿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和寺内所有建筑中的精华,辉煌的殿顶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状铜瓦覆盖,使用头等金叶15000两。其制做工艺是先用黄金和水银共同熔化后镀在铜瓦上,然后让水银挥发,形成了金光闪烁、壮丽无比的景观。

侵华日军曾经在普陀宗乘之庙抢走了很多文物,据说在殿顶刮金子时,因鎏金顶较陡较厚,一个士兵不慎摔死,日军认为是佛祖显灵,于是在佛像前连连叩头,求佛祖饶恕。如今部分金顶的鎏金瓦片上仍有日本侵略者用刺刀刮金时留下的痕迹。

1932年的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上,大财阀洛克菲勒为招睐交易,仿制了一座与万法归一殿同样大小的模型,引起世界轰动,被誉为“中国建筑史上一颗瑰丽的明珠”和“具有高超艺术的杰作”。假如有机会的话,您也不妨来这里走走转转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