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脉,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都非常重视。 但是,关于到底什么是真正有效的人脉,我们也有很多经典为我们指明不同的方向。 比如《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话,至今会让我们感到人生的无奈:“贫居闹世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其实这句话,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说一个现象,但其实,这句话也道出了人脉的真谛。 那就是人脉的本质,其实是利益的交换,当你对别人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你再怎么结交朋友,其实都是无效的。 而当你手里的资源够多,就算你不结交朋友,都会有很多人主动上门。 而其实,在现代社会,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更要明白一点,那就是不是朋友越多越好。 有时候甚至恰恰相反,是朋友越少越好。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现实。 1、没钱的时候,切记少交酒肉朋友。 除了你的父母,现在这个社会喜欢看到你成功的,永远是少数, 大多数人都希望 当我们穷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是比较尴尬的,这时候,我们身上没有多余的钱财,也许,我们所有的薪资,只能满足我们粗茶淡饭日子。 这时候,如果我们结交了一些喜欢吃喝玩乐的朋友,一来,我们没有经济能力, 二来,我们也没有时间相陪。这样的酒肉朋友,中间的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因为,靠着酒肉维持的友情是难以持久的,当我们陷入危机的时候,这些人,跑得比谁都快。 而事后,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我们家庭还需要靠我们的努力,去好好维持,去好好奋斗,才能够维持家庭的开支,才能够继续撑起家庭的顶梁柱,才能够靠着自己的努力,慢慢地走过人生岁月的风风雨雨。所以,酒肉朋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我们在贫穷的时候,要少交或者不交酒肉朋友,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祸端。 2、时间有限,应该把时间交给更重要的事 在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中,天才们的形象往往带有孤僻、讨厌社交这样的特征。 他们要不就是自身有社交缺陷,害怕社交;要么就是社交技巧MAX的高手,懂得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影视作品中,前一种情况更多,而现实生活中,后一种更多。 因为社交本身就是极其耗费精力的事情,就拿咱们普通人来说,过节要走人户串门,平日里要打点和同事的关系,隔三差五要和老同学老朋友聚一下,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地和不那么熟悉,但是又必须要应酬的人一起假装热情。 这些时间,对于聪明人来说,简直就是在浪费。所以他们往往会直接跳过这些选项,而是专注地去做自己认为真正重要的,有价值的事。 他们这样,可能会被他人侧目,觉得“孤僻、自负、不近人情”,然而往往就是这些人,才能做出杰出的成就。近年来最熟悉的这类例子,就是“苹果之父”:乔布斯。 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个道理格外适用。 因为在事业的起步阶段,你除了上班之外的闲暇时间,其实是很宝贵的。 有的人知道用这个时间充实自己,不断进步,也有的人只知道荒废时间,打游戏,睡觉。 在30岁之后,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 30岁之后,大家可能才会开始比拼人脉的问题。 而在自己还没有实力之前,做好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3、和你价值相符,资源匹配的朋友,才是值得交往的朋友 前些年,一大学室友喜欢叫我玩: “一起去洗浴中心做个大全套吧。” 我说:“算了,没什么意思。” 等几天,他又来叫我:“走,泡吧去。” 我说:“算了,我不太喜欢。” 一来二去,他慢慢就不再联系我了。 很多时候只有感叹:行走的不仅是时间,还有渐行渐远的价值观。 他喜欢泡妞,我喜欢看书。 他喜欢打牌,我喜欢码字。 他喜欢热闹,我喜欢清静。 不存在谁好谁坏谁高谁低, 只是因为三观与喜好的渐行渐远, 我们终于都长成了对方不认识的人。 以前,听着陈奕迅那句“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就会伤心想哭。 现在终于懂得: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交往, 有时候,只有那些三观契合的人,才能一起长久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