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承接小编之前所发表的《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战国》系列,讲述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至东汉汉献帝退位这四百多年的历史故事。秦始皇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不光是因为他统一了中国,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传承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并且统一度量衡以及文轨车书等。我们的故事就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讲起,看一下这位千古一帝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这一系列的制度,以及他还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哪些不可磨灭的贡献。公元前221年的一天,秦王嬴政终于在咸阳的宫殿里等来了齐王田建投降的消息。这就意味着,长达五百余年的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华夏大地,终于在他的手里完成了统一。 稍等,不对啊,还有一个卫国没有灭掉呢。不要紧,卫国早就已经归顺了秦国,成为一个附属国。灭不灭卫国留给自己的后人们去处理吧。嬴政此刻心中百感交集,回顾自己祖先三十多代人的奋斗往事,自己完成祖辈们的心愿也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八百年前他们老嬴家本来是放马的。后来给周天子放马放的不错,混来了一座秦城,开始了漫漫创业路。不过自己的祖宗们大部分都是在陕甘宁的黄土高坡给周天子戍边,除了春秋时期秦穆公在西方少数民族那里当了一次老大,其他时候的秦国国君基本都是喝西北风的命。甚至在秦简公时代,魏国大将吴起还曾带着魏武卒杀到了秦国都城,要不是秦简公死守雍城以及其他诸侯帮忙,秦国差点在战国初年就亡国了。 幸好秦孝公及时发现了商鞅这个人才,商鞅变法也让秦国国力发生了重大转折。秦惠文王继续施行商君之法,并且任用张仪实施连横大计,东拒诸侯合纵,兵出函谷关开始攻城略地。秦武王一边忙着练举重,一边不忘开疆拓土,重用甘茂占领宜阳,打开东征的门户。秦昭襄王虽然被自己那长寿的老妈宣太后压制了几十年,但自己亲政后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削弱三晋,并在长平一战彻底击败最大的敌人赵国。秦孝文王……秦庄襄王重用吕不韦,在武力打击山东六国的同时,也用金钱瓦解六国内部的统治。他们的共同努力,为嬴政的统一打好了基础。 秦孝文王表示不服:为什么我后面只有一个省略号?大哥,您即位后三天就挂了,还不如省略号的点数多呢,难道让我说您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国君传位给一个赵国人质?咱不闹了,还是看您孙子的表演吧。 当然,秦王中最牛逼的不得不说是嬴政,咱们看看这孙子(秦孝文王的孙子)的表现。嬴政掌权后立刻清除了吕不韦和嫪毐这两个老流氓,把自己的老妈赵姬解放出来(关了起来),然后在十年内对山东六国各个击破。他先是派韩国降将内史腾攻破新郑,俘虏韩王安,灭亡韩国。赵国本来有李牧等猛将,嬴政买通赵国内奸干掉了李牧,赵国很快也就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连逃到代国的临时政府也很快被消灭。燕国狗急跳墙出阴招派刺客,嬴政躲过荆轲的致命一击,然后派出老将王翦攻破蓟城,并由王翦的儿子王贲追杀干掉了燕王喜。王贲去东北之前,在魏国都城大梁挖开了黄河河堤,水淹大梁后灭掉了魏国。嬴政本来想派年轻的李信带二十万大军轻松干掉楚国,结果被名将项燕杀得丢盔卸甲,后来还是靠着老将王翦击败项燕,灭掉了楚国。此时齐王田建还在做着嬴政放他一马的白日大梦,等到梦醒了才看到王贲的秦军已经杀到家门口,被迫投降,齐国灭亡。 志得意满的嬴政在朝堂之上问自己的大臣们:“我这么厉害,干出了过去从来没人做得到的丰功伟业,再叫秦王总不合适了吧,你们觉得这称号应该怎么上啊?“ 丞相王绾等大臣们说:“老大不用担心,我们商量过了。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厉害,您就叫泰皇吧。以后您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您自称为‘朕’。您看怎么样?“ 嬴政琢磨了一下说:“其他还可以,只是这个泰皇不够响亮。我的功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一边一个字,就叫‘皇帝’好了。还有,我觉得谥号这个东西不好,我做的事情就是对的,不需要后世子孙给我用谥号评价。以后就这样,我是第一个皇帝,就叫始皇帝,儿子是二世,孙子三世,然后就这么千秋万世传下去好了。” 于是乎,我们亲爱的秦王嬴政就变成了后世著名的秦始皇。按照他的要求,秦朝第二代国君被人们称为秦二世。但是,没有秦三世,更没有秦四世到秦万世。我们可以感叹一下,如果秦朝没这么快灭亡的话,后面的历史课多好学啊。皇帝只需要记个数字就可以了,哪里有这么多文武景灵的谥号要背啊。 除此之外,秦始皇和大臣们还补充了一系列规定。按照五德学说,周朝为火德,秦灭周,所以秦为水德,以黑色为国家的代表色。当年那个被蔺相如死命保护的和氏璧,如今不仅流落到了秦始皇手里,还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成为了传国玉玺。此外,秦始皇追封自己的老爹秦昭襄王异人为“太上皇”。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个太上皇其实是这位当年的赵国人质,而不是刘邦的老爹,虽然这个太上皇不是活的。 确立了自己的称号,皇帝制度也创立好了,秦始皇要开始跟大伙商量正事:如何治理国家。丞相王绾再次提议:“陛下赶快把自己的儿子们封到各地做诸侯吧,帮你看着这么大国家。”这时候廷尉李斯站出来,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我不同意。虽然陛下的儿子们都是亲兄弟,但是他们的儿子可就不熟了,他们的孙子可能互相都不认识。大家看看周朝分封的后果,好多国君都是姬姓诸侯,跟天子同姓,互相打起来就像世仇一样。所以咱们还是延用我们秦国的郡县制,由中央统一管理,这样才不容易出问题。” 秦始皇觉得李斯说的有道理,就废除了分封,采用了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了三十六郡,由郡守管理。下面万户以上的大县设县令,万户以下的小县设县长。在中央,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三公,下面还设有博士(不是今天的学历,但的确是由知识分子担当),詹事等等,咱们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一句话,秦朝上下的大小事务,都由中央统一管理,一竿子插到底全权负责。这就是咱们所说的中央集权。 秦始皇以为事情办的差不多了,于是高高兴兴的出去旅游了一圈,然后愁眉苦脸的回来了。因为他发现自己的统一道路还有那么的漫长。 首先,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度量衡不统一,例如在赵国八两为一斤,而在楚国十两为一斤。或者说在齐国八寸为一尺,在秦国却是六寸为一尺。这样一来全国各地根本没法往来,更别提交换商品甚至做买卖了。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一套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并将战国时期的各国标准一律废除。 其次,文字不统一,这可是个大麻烦。我们今天知道学个外语不容易,而在秦朝时随便去个郡县,就像出国一样,文字都看不懂。李斯挑起了统一文字的大任,研究了一套“小篆”,做为秦朝的官方文字。有个叫做程邈的犯人,在监狱里蹲了十年,却没有磨灭学习的热情。他在秦朝艰苦的牢房里推演了一部“那些年我们一起写过的汉字”,最后竟然研究出了一种可以流传下来的字体“隶书”。秦始皇很高兴,立刻把程邈无罪释放,还让他当了官。 再次,秦始皇也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因为那个时代的交通也太不发达了。于公来说,秦朝建立之初,南方南越还不老实,北方匈奴也是隐患,六国人心没有完全归附。万一哪天需要调兵打仗,总不能让将士们天天跋山涉水啊。于私来讲,秦始皇还是个旅游爱好者,好不容易统一这大好河山,总是要到处欣赏一下,大家不能让皇帝天天爬雪山过草地吧。于是秦始皇大手一挥:修路,修高速公路,那个年代叫驰道。几年之内,一条条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四面八方的阳光大道很快修好。今天能上高速公路的车都是要满足要求的,当年能在驰道跑的车也一样,最起码车轮距离是一样宽的,否则宽的窄的都在上面跑,挤不下啊。有了这个标准,秦朝的车轮也就慢慢统一了,这就是“车同轨”。 此外,秦始皇利用一次山东游的机会,好好体验了一下齐鲁大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孔孟之乡的伦理道德。他号召全国要向山东人民学习,男女之间要遵循正常的伦理,而不能乱来。这就是“行同伦”。 统一了度量衡,规范了文字,车轨,伦理,秦始皇终于在制度和标准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尤其是文字和车轨,后世的很多诗文中将文轨车书的一致性看作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制度上虽然统一了,但是人心不齐,队伍还是没法带呀。虽然我们今天说秦始皇让中国统一起来,可是在那个年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可不是唱着“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尤其是山东六国人民,他们的真实想法是“秦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秦灭六国后,六国人民的普遍反应是“我们的国家亡国了,我们都是亡国奴,我们要为自己的国家复国而战斗”。所以当时的世道并不是那么太平,对此秦始皇可是深有体会。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巡游路过博浪沙的时候,亲眼看到一个大铁锤从天而降,砸中他的副车,差点丢了性命。虽然秦始皇派出大量人手缉拿刺客,最终却不了了之。 今天大家都知道了,这次行刺的幕后主使就是后来的刘邦第一谋士张良。他是韩国贵族的后代,为了帮助韩国复国而雇凶刺杀秦始皇。行刺失败后,张良隐姓埋名躲了起来,传说还遇到一个奇老头,搞到一部《太公兵法》。咱们先让张良去读会书,他的故事后面再讲。 秦始皇为了解决六国遗患,稳定社会治安,也想了几招。第一,把六国贵族和宗室搬到咸阳来居住,让这些危险分子待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第二,把天下的兵器都收集起来,然后在咸阳熔化后铸成十二个金人,这样天下百姓即使造反,也没有兵器。第三,要求百姓申报土地,加强户籍管理。其实这种户籍制度在商鞅变法时就已经开始在秦国实施,现在扩展到了全国,把老百姓都限制在自己的土地上,从而进一步稳定治安。 到这里,国内的事情终于安排的差不多了。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但为了这统一大业也是操碎了心。他是个勤政的皇帝,每天看一百二十斤公文。后来有人帮他算了一下,虽然秦朝写在竹简上的文字有限,这一百二十斤竹简也有二十万字,可不是个小数目。 秦始皇的雄心壮志可不仅仅是统一中原这么简单,当时南边还有一大片广袤的土地没有归秦所有。人们管这片地方叫做“南越”,主要包括今天广州,广西,福建等地区。那时候的南越可不像今天广州这么发达,却是一大片未开发的蛮荒烟瘴之地,居住着当地原始部落和一部分战国初期逃来避难的越国人的子孙,形成了当地的越族。这片地方从战国时期就没人管,当时楚国没有能力征服和管辖南越地区。虽然秦国灭掉了山东六国,统一了中原。可是这也不管南越啥事,越族人照样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没人搭理秦始皇。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出大将屠雎和赵佗,率领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南下进攻南越。然而,秦军到了南越地区才发现,事情远没有秦始皇想象的那么简单和顺利。虽然进攻番禺(今天广州)的一路大军顺江南下,很快打到了珠江三角洲并且占领了番禺,其他几路,尤其是进攻广西的一路却收到了重重阻挠。广西地区的南越军队利用地形优势,经常偷袭秦军,弄的秦军苦不堪言。主将屠雎在一次战役中被杀,秦军粮道被断。经过三年的对峙,秦军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却付出了数十万秦军伤亡的代价。 秦始皇一看,原来南越这块硬骨头比六国还要难啃,赶紧想办法。为了解决秦军的粮食问题,秦朝的水利专家们献计献策。他们发现,只要挖通湘水和漓水,秦军的粮食和士兵就可以走水路源源不断运往前线。秦始皇二话不说,立刻派史禄带人去挖沟修渠,这便是著名的灵渠。这个工程相对比较简单,很快就完工并投入使用。灵渠虽说是来自战争,却为后来岭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决了粮食和后勤,剩下的就是展示秦朝军事实力的时候了。公元前214年,赵佗与另一员大将任嚣一起攻打广西,很快消灭了当地越族人的抵抗,南越地区终于划入了秦朝版图。为了更好的经营南越,秦始皇鼓励(强制)中原人向南移民,并且将征伐南越的军队留在了那里。这些举措不但使秦朝很好的控制了南越地区,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使得越族真正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派人开发西南地区,将统治范围扩展到云贵高原,并且开始了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融合。经过秦始皇以及秦国军民的努力,中国南部地区的版图基本形成。这一切都是秦始皇为我们后世子孙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部平定了,秦始皇又将自己的目标指向了北方的匈奴。而他之所以这么做,原因竟然是一个术士的一句话。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为了抵御匈奴而修建的万里长城,却成为了后世攻击指责他的主要罪证之一,并且为秦王朝的灭亡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
|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