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考核要求一: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意义。(评价) 1.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哪些行为? 谦让、分享、助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2.青少年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1)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2)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3)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考核要求二:养成亲社会行为。(评价) 3.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1)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2)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 (3)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 考核要求三:网络是把双刃剑。(评价) 1.如何认识网络的利与弊?(怎样理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1)好处:①网络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②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2)弊端: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②沉迷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③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考核要求四:合理利用网络。(探究) 2.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怎样合理利用网络?) (1)提高媒介素养。 (2)学会“信息节食”。 (3)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恪守道德、遵守法律。(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3.怎样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 (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考核要求一:礼及其意义。(分析) 1.什么是礼?礼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2)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2.文明有礼有什么重要意义? (1)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2)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3)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考核要求二: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探究) 3.怎样做文明有礼的人? (1)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3)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4)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 考核要求三:诚信及其意义。(分析) 1.什么是诚信?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2.讲诚信有什么重要意义? (1)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 (3)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4)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5)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3.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1)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2)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 (3)能够提高国家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考核要求四:做一个诚信的人。(探究) 4.怎样践行诚信? (1)树立诚信意识。 (2)运用诚信智慧。 (3)珍惜个人诚信记录。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考核要求五:预防一般违法行为。(应用) 1.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我们应该警惕身边的哪些违法行为?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为什么法不可违?(为什么说违法无小事?) (1)法律是最刚性的行为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4.违法行为是如何分类的?
5.怎样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怎样养成遵章守法的习惯?) (1)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维护、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考核要求六:犯罪及其基本特征。(理解) 6.什么是犯罪?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7.犯罪具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考核要求七:刑罚的种类。(识记) 8.刑罚可分为哪两大类?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和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两大类。 考核要求八:预防犯罪。(综合) 9.为什么要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2)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3)犯罪往往从不良行为开始。 10.怎样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 (1)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要从小事做起,加强品德修养,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 第六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考核要求一:承担责任的表现及其意义。(分析) 1.青少年承担责任表现在哪些方面? (1)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小到按时完成作业,为自己的一次约定守时,大到终身信守承诺、认真做事。 (2)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表现:学会感恩,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在辛苦付出中体验对他人负责的快乐和幸福。 2.承担责任有什么重要意义? (1)只有对自己负责,才能发掘潜能,承担起时代和国家赋予的使命。 (2)只有人人具有责任心,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我们才能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考核要求二:做负责任的人。(探究) 3.怎样做负责任的人? (1)勇于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2)合理选择责任,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负的责任。 (3)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 第七课 积极奉献社会 考核要求三:中学生奉献社会的途径。(探究) 1.为什么要服务社会? ①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②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2.我们应该怎样奉献社会?(奉献社会的途径有哪些?) 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②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3.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形式有哪些?(奉献社会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①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都是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形式。 ②可以在社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纠正不文明行为,可以到科技馆、博物馆做志愿者。 ③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立足本职工作,讲求实际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