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的母亲这样培养孩子:从对待小动物开始 黎烈南

 江山携手 2019-02-08

——苏轼《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一文欣赏

黎烈南

  

     少时所居书堂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滿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鳥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䑕、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於蛇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信哉!

 

注解:

    先夫人:指苏轼母亲程氏,她曾被皇帝封为武阳君。 鷇:雏鸟。 桐花凤:鸟名。  驯扰:使驯服。  闾里:乡里。

    忮:违背,违逆。鸱鸢:鹞鹰,老鹰。 

 

译文:

    我少年时,所住的书房前,有绿竹翠柏与各种花树,丛生在整个院子里,好多鸟儿在上边筑巢搭窝。我的母亲武阳君讨厌杀害生命,小孩子、奴仆都不许捕取鸟雀。多年之内,鸟雀们都他们的窝筑在低低的树枝上。巢中那待哺的雏鸟可以让人们俯身去窥见。又有美丽的桐花凤,连续四五天飞翔、聚集在花丛之间。这种鸟儿的羽毛最为珍贵奇异难得见到,

    然而它们竟能如此驯顺,一点都不怕人。乡里人见到此况,都觉得是很奇异的事情。这里边其实没有其它奥秘,只是因为我们没有伤害鸟鹊的意图,取信于它们的缘故。有一位田野老丈说道:“鸟雀的巢如果离人太远,那么,它们的孩子就有被蛇、老鼠、狐狸、鹞鹰、老鹰侵袭的忧患;人们既然不杀害它们,它们自然就会接近人,为的是避免天敌的忧患啊。”由此看来,过去鸟雀筑巢而不敢将接近人群,是因为人的行为比蛇、老鼠之类更加残忍之故啊。(孔子说过:)“苛政猛于虎”,确实可信啊!

 

赏析:

    人们在谈论教育孩子时,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虽然这样说,但是不见得每位父母都能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优秀的父母往往能以很宽广的胸怀与细致的方法,培养出了不起的后代。我们中国古代大文豪苏轼的母亲程氏培养孩子的一些“绝活”,值得我们反复寻思。

    程氏培养儿子苏轼的事迹,早已闻名于青史。如她亲自教小苏轼读《汉书》,让苏轼从小就立下了积极入世,为国为民献身的志向,而为后人津津乐道。但是人们或多或少地忽略了程氏对苏轼的另一方面的培养——爱护禽鸟。这里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它能引起我们丰美的联想,对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对于那些正在努力培养孩子的父母们,也不无裨益。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其中含有的内容,以及能引起的人生启示,却是很丰富的。

    首先,这故事的特殊性在于,它未局限在一般的人事方面,而是指向了为人们所不注意的自然界领域。这正是程氏极高明之处。你看,小小禽鸟,在苏家庭院的树木上安家落户,本来属于司空见惯之事。而慈悲的程氏却对此事,极为关注。她极怕不懂事的孩子们,去骚扰、乃至追捕鸟雀。在有些人看起来,这不过是很不起眼的小事,在程氏眼里,为何如此重要呢?笔者以为,对于一个善良、慈悲的母亲程氏来说,或许她没有什么深刻思考与卓绝见识,或许只凭她那善的本能,或许是她受到过儒、佛思想的影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从而在潜意识中,早已形成了对自然界中生灵之敏锐细腻的爱的感应。在她的心里,小小禽鸟们,已经是她的家庭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了。

    于是我们看到,由于程氏循循善诱的教育,奇迹发生了。只在数年间,那些一直未被伤害的小小禽鸟,竟然从高枝上迁移到低枝来做巢,在巢里嗷嗷待哺的雏鸟们,竟也可以让人俯首而窥视。还有令人惊奇的事:漂亮的、平时难得细观的珍禽桐花凤,飞翔聚集于竹柏杂花之低处,既柔顺,更不怕人,俨然是苏轼一家中的成员了。这给幼年的苏轼那美妙而难以忘怀的印象,是自不待言的了。

    我们知道,苏轼一生,对周围的人们,对大自然,充满着友善的情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为江上之清风,与山之明月,耳遇之则为声,目遇之则成色”,已为人们所熟知;而这种友爱人类、亲近自然的种子,早在其孩提时代,就由母亲深深根植于他的心田。试想,一个对弱小禽鸟爱护有加的人,他对同类的关爱无间,对大自然的热情拥抱,难道没有某种联系吗?

    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从对弱小的禽鸟做起,这种在古代极具个性的作法,并非有意标新立异,而是发自心底的慈爱之心,是将对人的爱,扩大到整个自然界。我们在赞叹这个中国教育史上的独具个性的教育范例时,不能只归于巧妙的方法,而是应该赞美程氏的一种对宇宙人生的大慈大爱。中国古人常常讲“天人合一”等一些朦胧的高远境界,而这种境界,在程氏那里,是如此具体,如此生动可感,它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赋诸实践的一种审美的升华。

    这一幼年所经历之事,对于苏轼而言,并非简单地建立了仁爱之心而已。他在成人以后,反思此情此景,作了进一步深度的思考、挖掘。他发现,这种美妙奇迹的发生,来源于人与禽鸟异类,建立了诚信的关系。禽鸟也是生命。尊重生命,真正识对方为有共同命运的生命,才能与之建立恒久的友情。他得出结论:“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你看,他把圣人所倡导的“信”,扩大到人类与自然之间了。诚信,是产生奇迹的根本原因。试想,成群的小小鸟禽,竟然与人们两相无猜,和谐如家人,没有来自人的绝大诚信,怎么能形成人鸟相乐的美妙图景呢?

    当然,苏轼的思考还未停止。他的思维深入到了对人性的思考方面。

    一位民间野老给了他意味深长的启示。这位野老说出了这样一种发人深思的见解:“鸟雀的巢如果离人太远,那么,它们的孩子就有被蛇、老鼠、狐狸、鹞鹰、老鹰侵袭的忧患;人们既然不杀害它们,它们自然就会接近人,为的是避免天敌的忧患啊”。野老的话,启发着苏轼思考着事情的本质:鸟雀平时宁可冒着被天敌攻击、伤害的危险,也要将它们的巢筑得很高——在远离人类、接近天敌的地方。这是因为人类有时比动物界的那些凶猛生灵,还要凶残!

    我们都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中国古人的“主旋律”,就是“性善说”。而幼年的苏轼从生活中,从耳闻目睹中,悟出了一点新的东西:即人性确实有(甚于低级动物的)恶的一面。人类对于同类,较之于动物对于动物,有时还要厉害残忍得多。比如,人类会在残杀中,将对方集体活埋,动物不会;人类会用“莫须有”的罪名,去构陷他人,而动物不会;人类会用各种方法,巧取豪夺,以极其残酷的“苛政”,来对付自己的同类,这一点,低级动物们就更不会了。小小鸟雀本能地远离人类,或许是“察觉”到了人类那深不可测的恶的一面。

    黑格尔说:“人们认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时候,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出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的思想。”,苏轼并没有简单机械地理解先贤的“性善说”的观点,他能冷静地看待人性中的复杂情况。特别是在听完了野老的一番话后,他对现象后的本质进行了一种更深邃的思想开掘:人类,是有恶的一面的,人类应该勇敢地正视现实,正视自己的恶的一面。

    当然,人类与动物不同的是,他有认识自身的某种能力,他是高级动物——野老的“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之语,已揭示了这一点。当他能认识到自己恶的一面,就会产生羞耻感以及克服这恶的意念与决心,于是他就有可能超越残酷性,走向行善一途——这又是他比低级动物高明的地方。苏轼正是从母亲的教导与野老的启发中,知道了鸟鹊远离人类甚于天敌的原因,还亲眼目睹到了——当人类友爱于鸟鹊时,鸟鹊自觉靠近人类并谋求人类保护以免于天敌的攻击。人类虽有恶的一面,但他能觉醒,并有向善的强烈意愿。在一定意义上说,善是一种能力,是人类认识到自身之恶后产生的一种反省并超越的能力。这一道理,虽然苏轼没有直接论说出来,但我们从他的文章所介绍的——人们有捕鸟雀的倾向,以及将这种捕雀恶习转化为爱鸟行动,并成为鸟雀的呵护者的故事,可以得知人之向善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善可以从恶转化而来,只在一念之间。

    在结束语中,苏轼特别重复了“苛政猛于虎”的古训(孔子语)。这句古训,读者理解为统治者对百姓的横征暴敛,亦可;但是在苏轼本文的特殊语境下,我们不妨将他的思绪扩大开来,作一番更广远的联想——“苛政”,可以理解为横征暴敛的统治者,也可以理解为人类在地球上的种种恶劣行为的象征;“老虎”,可以视为老虎自身,亦可将其象征为动物之凶残的极致。相比之下,老虎捕食,最多不过是咆哮、扑跃、吞咬,大餐一顿而已;而人类则有时用计谋、用陷阱、用集体屠杀,甚至以正义的名义,来残杀同类或捕杀自然界的珍贵生灵。当苏轼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苛政猛于虎”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时,他实际在促使我们能够反思人类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从而能作一番认真的自我超越。

    请看,苏母那不许孩子们伤害鸟雀的一个细节,竟给少年苏轼留下了如此强烈的印象,使得他的幼小心灵里种下了慈悲的种子,也使他感悟出更多的人生道理,获取了丰富的智慧。伟大母亲心血的浇灌,是需要孩子来吸吮、领悟,并发展完善的。

    让我们这些现任父母与候补之父母们以苏母为榜样,好好教育我们的后代;而要做到这一点,请先努力使自己进入苏母般的圣洁之境,首先反省、拯救我们自己的灵魂!

 

    顺便说几句: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的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而父母对孩子的幼年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苏母那样的高质量教育,便是一个伟大的榜样。令人深思的是,它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活生生的生活本身,来源于家长人格的力量。

    有志气、有高远情怀的父亲、母亲们,请不要过度地追赶那些时髦的风气,去做一个程氏式的、有创见的、有高尚情怀的长者吧。教育好的后一代,从培养我们优秀的、高质量的父母开始——当我们无力扭转社会不良风气的时候,尤其要警惕我们家长自己的教育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