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第158窟涅槃像)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莫高窟的285窟)
敦煌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在四大石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去敦煌观赏石窟艺术,是众多文人、艺术家追寻的目标,但是到了敦煌莫高窟,经历远途跋涉、网上预约购票、排队、等候,所能看到的是仅对外开放的三、四个石窟,2015年敦煌莫高窟之行留下很多遗憾。
2019年1月12日,由河北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敦煌不再遥远——数字敦煌展走进河北”展览在河北博物院盛大开幕,圆了众多河北人的“敦煌梦”,如何把敦煌石窟艺术搬到河北来?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展览呢?我们一起走进河北博物院。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展览
敦煌石窟学术研究,利用敦煌研究院近三十年积累的敦煌石窟数字化成果,通过科技与艺术的深入融合,将展览策划设计,呈现为:原大洞窟复制、高保真壁画精品、彩塑三维重建艺术复原、遗产地实景远程传输、多媒体展演、分层壁画立体呈现、交互体验等七大板块,将“数字敦煌”送到了河北人的身边。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
板块之一:高保真壁画精品
选取敦煌石窟30余幅精美的壁画,分别以尊像、建筑、图案、飞天、民俗生活等敦煌石窟中极具代表性的五个专题,首次借助洞窟准确的三维空间数据与壁画图像内容详实、多样的解说,让观众了解展示壁画在洞窟中的空间信息,以及所承载的艺术、历史和文化。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第158窟涅槃像)
板块之二:彩塑三维重建艺术复原
首次通过三维重建艺术复原的方式按比例展出长达5米的莫高窟第158窟涅槃佛像,以精准的三维数据和高度的艺术手段。同时还有北魏及盛唐时期佛、菩萨三维重建艺术复原、还原再现敦煌彩塑的精美神韵。
莫高窟第158窟涅槃像,是中唐大型塑像的代表作,此尊塑像为石胎泥塑,实际身长15.6米。涅槃像面部,双目半闭,唇含笑意,丝毫没有凡人临终时痛苦和悲哀的表情,犹如欣慰、满意而入睡,整个形态表情深刻地表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第158窟的涅槃像之精美,成为敦煌涅槃像的代表之作。
2015年在敦煌莫高窟是看到过这尊涅槃像,但莫高窟内是不允许拍照的。这次展览通过三维重建艺术按比例复原,展出了长达5米的莫高窟第158窟涅槃佛像,非常逼真精美。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释迦牟尼佛像)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菩萨像)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九色鹿故事)
板块之三:分层壁画立体呈现
莫高窟第257窟的“九色鹿王本生故事”,将故事主要人物、山水以及其它元素提取、加工、分层立体展现。
画面以人物为主,衬以山石树木。土红地色上配以 青绿山水,点缀花草,有浓厚装饰风,画中的建筑物格式、车马形制、骏马形态等,立体画面形象而生动。
这是莫高窟257窟,北魏本生故事画中最早的横卷式连续画之一。壁画以横幅长卷形式,连续画出佛的前身九色鹿王故事的情节:鹿王在江边救起溺水人,溺水人叩谢;王后梦见鹿王,要用鹿皮做皮衣;国王悬赏捕鹿,溺水人告密;国王带人捕鹿,鹿王向国王诉说救溺水人经过;国王放走鹿王,王后心碎而死,告密者得到报应。

(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

(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莫高窟的285窟实景)
板块之四:原大洞窟复制
利用洞窟三维扫描数据与高精度壁画图像数字化数据,将莫高窟第285窟和榆林窟第25窟整窟结构与内容原比例复制,逼真呈现。
莫高窟285窟西魏壁画中的主体画,该窟壁画是西魏代表作,开凿于西魏大统四年至五年(538—539),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主室为覆斗顶形窟,平面为方形。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莫高窟的285窟实景)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榆林窟第25窟)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榆林窟第25窟)
板块之五:遗产地实景远程传输
借助远程传输,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实景传输到展览现场,让莫高窟真实的场景与展场氛围形成呼应。
板块之六:多媒体展演
数字多媒体节目从另一角度介绍展览内容,动静结合,让观众从视觉、听觉上更加深入了解敦煌、了解莫高窟。
板块之七:交互体验
观众还可以在参观实体展品的同时,借助穿戴式设备,虚拟体验丰富的洞窟内容,虚实相间,精彩纷呈。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 各民族供养人)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拯救世界文化遗产
2019年1月20日“文博讲坛”第243
期,主讲人吴健以题目为“科技与艺术高度融合的数字敦煌”,讲述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意义。
吴健先生是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甘肃省古代壁画与古遗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兼职教授,“敦煌不再遥远”展览的总策划,在敦煌文物和古代壁画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吴健先生照片来自网络)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
由于西部自然环境的恶略,沙尘暴、雨水的侵蚀,石窟壁画、塑像遭到严重毁坏。众所周知,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接踵而至敦煌,致使文物惨遭劫掠,分别流失于英、法、俄、日等国的收藏机构,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
何保护文化遗产让敦煌文化传承下去?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课题。近三十年来吴健先生带领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这个团队,利用影像采集、计算机合成等建立多元化数字资源库,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把科技与艺术高度融合,才有了今天“数字敦煌”的成果。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五台山全图)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全图的原大艺术复制品,是莫高窟最大的实景地图壁画,整幅图全长13.8米,高3.9米,展现了从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山西太原两条通往五台山路线沿途的桥梁、建筑、山水、寺院、商旅、神异内容等。
在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全图的采集中,实地空间只有1米多的宽度,吴健老师带领团队,搭上脚手架,分段采集大量图片信息,利用4000多张图片,拼接误差不超过2毫米的合成技术,为河北观众展示了这幅1:1的莫高窟最大的实景地图壁画,整幅图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
他们利用数字化技术,把流失到国外的文物信息保存下来,复原了大量流失文物数字资料。三十多年来这个团队,克服了资金困难,从国家部分专项资金拨款,民间资金捐献筹集;人才缺失的困难,由当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今天上百人的专业技术团队。他们常年奔波在文物工作现场,风餐露宿,为我国文物保护默默地工作,文物工作者的付出,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 “数字敦煌走进河北”。

( 荷塘月色/展览现场拍摄)
神秘的敦煌石窟令人向往,敦煌石窟艺术穿越时空,在河北博物院华丽再现,对于河北人民来说,不需要长途跋涉,就能在家门口充分享受敦煌文化的精深,数字艺术的盛宴。
贴士:
展览名称 | 《敦煌不再遥远——走进河北》
展览时间 | 2019年1月10日——2019年4月10日
展览地点 |
河北博物院北区一楼7号、8号展厅
河北博物院凭个人身份证取票,免费参观。
参观时间:9:00—17:00 (16:30停止进馆,
周一闭馆)
春节期间:正月初一(2月5日)至初六(2月10日)正常开放。
除夕(2月4日)、初七(2月11日)闭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