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唐朝历史,“玄武门”是最重要的一座城门。在这里发生的四次重大历史事件,决定了唐朝的历史走向。而除了第一次“玄武门之变”,后面的三次,虽然名称变了,但是性质没变,甚至形式也没多大变化,几乎都跟“玄武门”扯上了关系,也几乎都是“玄武门之变”的三次重演。 第一次“玄武门之变”。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据历史资料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格慵懒,好酒色财气,次子李世民功勋卓著,威望日高,李渊早有换太子之意。 但是,这些史书上的描写,被后世许多人怀疑,这可能是史官们后来故意渲染、污蔑李建成。但不管怎么说,李渊在接班人的安排上是有问题的。 李渊将李建成封为了太子,又把李世民封为了尚书令、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司徒,封无可封时,又自己创造了一个“天策上将”的官职给他,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建成。 而且,李世民的秦王府里猛将如云、谋士如雨,比李建成的幕僚们要强得多。如此一来,李渊再不打压,让争夺皇位的暗斗停止,这就是逼着李世民夺位的节奏。 果然,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秦王府内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亲信将领和幕僚,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不知底细,来到临湖殿,察觉事情不对劲,马上调转马头回东宫,李世民射死李建成,尉迟恭杀了李元吉。 而在玄武门上,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支持者又爆发了一通混战,当他们当得知李建成、李元吉已死后,也纷纷结束战斗。 3天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将所有朝政交给他处理。当月,李渊就表达了要当太上皇的想法,并于1个多月后付诸实施,传位给李世民,自己则成为唐朝第一个太上皇。 第二次是“神龙之变”。武则天做了十几年的皇帝,已经是80多岁的高龄,经常因病将朝政交给身边的“男友”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处理。而此时,大周的相国是狄仁杰的学生张柬之。 狄仁杰到死都想恢复唐朝,而张柬之也继承了老师的遗志,他先是争取了李多祚等羽林军的支持,取得了兵权,并与704年正月二十二日,率领兵马杀进了玄武门,并将武则天的儿子李显从东宫接了过来。 李显是个柔弱的人,此时吓得惊魂未定,不敢进攻,羽林军将他拥护至玄武门,另一部则直接杀进宫去,斩杀了张易之、张昌宗,还包围了武则天的寝宫长生殿,并把她给幽禁了起来。 当天,羽林军将张氏兄弟的党羽全部除掉;第二天,太子李显宣布监国;第三天,武则天传位给李显。二月初四,李显恢复大唐,持续了十几年的武周被终结。武则天在不到一年后死去。 第三次是“景龙之变”。707年,就在李显继位后没多久,唐朝的玄武门上又起了大波澜。原来,李显继位后,立了自己的第三子李重俊为太子,但因为李显实在太怂,一切朝政又到了他老婆韦皇后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手里。 武三思的儿子,又娶了李显和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这样一来,韦皇后和武家又结成了紧密的联盟。而且,韦皇后将“神龙之变”中的功臣宿将都排挤干净,下一个目标就是太子李重俊了。 李重俊不想坐以待毙,就联合羽林军大将李多祚,杀死了武三思和武崇训,然后直奔宫城,准备追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情急之下,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拉着李显就跑到了玄武门上。 在城楼上,平时百无一用的李显终于强势了一回,他对着禁军将领大喊:“谁能斩杀李多祚,与汝荣华富贵!”于是,羽林军内马上有人倒戈,李多祚被杀,而太子李重俊率兵逃之夭夭,最终在逃跑过程中被部下所杀。 第四次是“唐隆之变”。就在“景龙之变”三年后,玄武门下又迎来了一番厮杀。上面说到,武三思死后,武家的势力彻底沦落。而皇帝李显的老婆韦皇后势力更加强大,但她空有当女皇帝的野心,却没有武则天的治国水平,弄得朝政混乱,对其痛恨者极多。 710年,唐中宗李显突然病死,传闻是被韦皇后母女毒死的。韦皇后马上宣布摄政,并将长安城内兵权交于韦氏子弟,李氏宗族再没什么动作,韦皇后立马就要成为“武则天第二”了。 这时候,韦氏内部也出现了一个叛徒崔日用,他向李隆基高密,劝他立即行动。李隆基联络与自己亲近的军官,于7月21日夜突袭了羽林军营,杀死了韦氏子弟,掌握了羽林军。当夜三更时分,李隆基率兵守在了玄武门外,听到宫中内应开始起事以后,他马上率兵攻进玄武门,进入皇宫,将韦后、安乐公主杀死。 当夜,大唐著名才女上官婉儿提着灯笼等待李隆基,还给他看自己起草的唐中宗起草的遗诏,请求李隆基放过。可李隆基还是没答应,命令将她斩首,韦氏党羽也被消灭殆尽。 以上四次“之变”,尽管名字不一样,但都跟“玄武门”有很大关系,只要一方占据了玄武门,攻入皇宫大内,基本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为什么呢?看看唐朝时期长安城的地图,我们就明白了。 当时的长安城,是一个由许多四四方方的格子组成的城市,最北面是皇宫和宫城。而其中最为紧要的,就是最北面的“玄武门”,一旦此门被攻破,就可以长驱直入,进入宫城和皇城了。而玄武门向来由最精锐的宫廷卫队把手,当时他们的司令部也设在玄武门外。因此,一旦控制了玄武门,就掌握了保卫皇宫的武装力量,而接下来的表演时间,就纯粹属于胜利者了。 |
|
来自: 地久天长9999 > 《社会历史、战役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