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梦30年]致敬徐晓英:一人一琴,一生许琴

 坏人彭 2019-02-09

  记者祝春蕾

  徐晓英,笔名霞影,著名浙派古琴家。生于1937年10月10日,于2016年8月19日仙逝。徐晓英的两位女儿章怡青和章怡雯,依然还记得当时母亲病逝时,母亲在杭州的家,花圈从门口开始排满了整条弄堂。

  徐晓英一生与琴相伴,为了传承古琴,创立了霞影琴馆。目前由两个女儿经营,琴馆慕名来学琴的学生多达三四千人,每个月都会开展两次雅集交流,并进行常态性的学术交流等活动。

  “现在古琴热,学的人多。”章怡雯告诉记者,母亲一生与琴结缘,后期又专注古琴的传承,桃李满天下,并以她的艺德影响学生,霞影琴馆秉持母亲的作风,传承浙派古琴技艺。

  自18岁学琴,徐晓英从艺60年余,历经世道沧桑,苦辣酸甜。

  一曲阳关,与琴结缘

  徐晓英诞生之晨,正逢衢州徐家坞庭院菊花盛开,她的父亲徐映璞与好友画家沈本千、诗人柳敏泉等,正在院内玩赏,于是为她起名为晓英,有晨菊之意。

  徐晓英出生遇上战乱,幼时随父亲四处奔波,上过私塾。解放前,在衢州尼山小学插班三年级。小学毕业后,因家庭成分,辍学在家,与母亲两人在乡下自食其力,以挖野菜、编草扇出售为生。直到18岁,才到杭州与父亲徐映璞同住。

  徐映璞家中常有鸿儒挚友来访,徐晓英也因此接触到了许多文人。

  某日,徐元白先生来访,父亲徐映璞家中挂有前清举人何竞明的明琴,虽然做工考究,但音色沉闷,想请徐元白帮忙看看什么原因,没想到徐元白“手到病除”,并弹奏了一曲《阳关三叠》,其音清、和、雅、淡,依依惜别之情,感人至深。徐晓英听得心动,从此隔三差五要其父带往听琴。每听一次,徐晓英便偷偷用家里的琴弹一次。

  有一次,徐晓英在徐元白面前弹奏了半曲《阳关三叠》,得到徐元白的赞许,于是以三跪九叩之礼拜师。此后,徐晓英成为徐元白先生的入室弟子。

  一生抚琴,与琴为伴

  1979年,徐晓英参加杭州市首届“西湖之春”艺术节。

  徐晓英学琴非常努力,琴技进步很快,且为人活泼,和师父、师母的关系非常融洽。但徐晓英的师承并不止于徐元白先生。张味真、阜西、管平湖、溥雪斋、吴景略、张子谦等各大琴家都给她传授过心法。虽然转益多师,但徐晓英的琴风以淡雅、清劲的浙风,独成一格,20多岁时已经在当时的古琴界小有名气。

  “母亲自18岁学琴,从艺60年余,中间历经世道沧桑,苦辣酸甜。”章怡雯告诉记者,生前听母亲提起往事,“外公家中有几千册的书稿、古书,大约有两卡车,但因文革浩劫,家藏悉数被抄,母亲也被下放杭州电缆厂做工人。”

  文革运动频频,古琴被视为“四旧”,备受冲击。但徐晓英偏偏留下了两把古琴,一把是父亲徐映璞朋友赠与的古琴,一把是徐元白生前使用的古琴。徐晓英用破棉絮包裹藏在床底下。偶尔弹琴也以毯裹尾,抚之无声。这样艰难的过程大约持续了近10年。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化渐渐复苏。1979年的“西湖之春”艺术节上,古琴复演,杭州市音乐家协会成立了杭州古琴研究小组,徐晓英也得以重弹古琴。

  “旧时外公家中常有往来诸客,有一技必学一二,因而母亲琴棋书画、诗词文学,甚至武术都略知一二。”章怡雯介绍,母亲的琴歌曾得查阜西先生真传,琴、歌交融,情真意切,琴韵淋漓,成为一绝,“不过,母亲对古琴的热爱更甚,在她眼里,古琴是不可亵渎的。”

  以德育琴,桃李满天下

  1983年,徐晓英还在工厂下放劳动,便受邀参加全国第二次古琴打谱会。会议回来后,徐晓英先生便开始开门收徒。章怡雯记忆里,母亲和学生关系很好,每逢暑假家里没有人的情况很少,“家里就像大食堂,本地的学生练完琴在家吃完饭才走,离得远的则在家打地铺。”

  “母亲视古琴为生命,把所有精力和爱都专注在古琴上。”章怡雯说,从小母亲花在她和姐姐身上的心思极少,就连她俩的古琴母亲都没有主动教过,“每次母亲上课的时候我们都跟着她,她便在门口的位置一人放一张桌子,想学就跟着大家一起学,不想学就自己在一边玩。”

  随着古琴艺术的复苏,前来学琴的人越来越多,退休后,徐晓英开办了霞影琴馆,学员从杭州到世界各地,琴馆便成为学生的“家”,也是他们相互交流的平台。

  过去,学古琴没有教学资料,都是手把手传授。对于新手来说,减字谱更像天书,只有跟着老师弹一句教一句。徐晓英开馆授徒后,编写了霞影古琴教程,章怡雯还收藏着当时油印的教程。徐晓英还将古琴谱记录下来,方便古琴的传承和教学,就这样一遍遍的尝试,将古琴教学编著成了较为科学、全面的教学体系。

  缅怀先师,寄望家乡琴学昌盛

  2012年,杭州城市名片宣传片中,摄影师拍下了徐晓英在湖边抚琴的瞬间。她一袭青花纹路的唐装,背对镜头端坐在窗格前,充满古典韵味。这是徐晓英留给世人的背影。作为浙派古琴传承人,学生们常常忆起这位先师。

  去年G20峰会上,浙派古琴传人金蔚一曲中西合璧的《高山流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金蔚在浙派古琴传人后起之秀中颇有名气,他曾在记者采访中表示,徐晓英教琴的一幕幕都还在脑海中,前几年,徐晓英已经病重躺在病床上,金蔚前往看望,与她闲聊一会后便想离开,让老师可以卧床养病。但当他绕过屋后离开时,却看到徐晓英老师已经从病床上爬起,倚靠在窗前,依依不舍。这段情景一直留在金蔚脑海里。

  而金蔚最敬仰先生的不止是古琴艺术,还有徐晓英身上的品格。金蔚知道,徐晓英曾拜师张味真。张味真故去后,金蔚曾看见徐晓英将师母接到家中,细心照顾其起居。

  衢州市政协三衢琴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张涛也曾拜师徐晓英。张涛对先师如此评价:“上课的时候非常严肃、认真,音准,节奏,指法错一点都不行,气息也要求一致,但课余她就是一位和蔼可亲,把学生当孩子的慈母。每次去学琴,我都要搭乘衢州到杭州最早的一班汽车。每次车子进入杭州,先生总会打电话过来询问。只要在先生家学琴,她就会早早安排阿姨准备好饭菜,留我吃饭。”

  徐晓英对这位来自家乡的弟子颇为偏爱,别人一到上课时间结束就下课了,但张涛每次杭州学习,一个上午的时候就只有先生和他一遍遍的对弹指点。为了教张涛学习,徐晓英甚至翻出老琴谱重温久已不弹的曲子。

  徐晓英生前一直关心故乡衢州琴学发展,2007年三衢琴社成立时,众人劝她身体不适就不必出席,但徐晓英说:“家乡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就是爬也要爬回去的”。 2016年年初,徐晓英为《衢州古琴文化》一书作序,写下“唯愿家乡琴学昌盛,不负前贤”的殷殷企盼和嘱托。

  “传承、振兴、弘扬好衢州古琴文化,让三衢琴音弦歌不辍,就是对徐先生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市政协三衢琴社社长刘国庆得知徐晓英病逝的消息时,曾如是缅怀。

  人物小传

  徐晓英,衢州人,1937年10月出生,笔名霞影,为三衢先贤徐映璞先生的女儿。1954年,徐晓英拜浙派古琴大师徐元白先生的入室弟子,并师从于张味真、查阜西、管平湖、溥雪斋、吴景略、张子谦等古琴大师及浙派古筝大师王撰之先生,一生致力于浙派古琴的发掘、传承和发扬。她的演奏具有浙派古琴清、微、淡、远的独特风格,并以声情并茂的琴歌演唱而蜚声海内外。她先后整理、挖掘浙派代表曲目《潇湘水云》《平沙落雁》等,又打谱创作了《稚朝飞》《乌夜啼》等优秀曲目。2016年8月19日去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