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曲是人们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风土人情各异,因而各种唱法也多种多样。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国内唱法主要分为三类: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它们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呢?下面就对这三类唱法各自的艺术特征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特征 一、国内唱法概要 中国音乐艺术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创造了灿烂的音乐文华。唱法也就是歌唱技巧,目前普遍把国内唱法归为三类:源自意大利的美声唱法、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唱法和20世纪流行起来的通俗唱法。其实我认为音乐在唱法上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唱法是为音乐作品风格服务的,把一首歌曲的精髓领悟到了,用歌唱的形式唱出来了,这就是一种完美的音乐唱法。 二、国内三大唱法的特征分析 1.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由意大利语Belcanto演变而来的,是优美精美的意思。是一种故事性比较强的,富有朗诵和戏剧性特种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美声唱法很注重发音的科学性,它要求声音声域比较广阔,力度比较大,气息流畅,感情表达要强烈。 纵观历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选手带给观众的除了赏心悦目的视听盛宴,也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在中国的舞台上选手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观众听不懂的一些外国歌曲呢?为什么一般选择中国歌曲的选手却不能获得理想的分数呢?其实这是美声唱法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最常见的问题。 2.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主要是指中国民族风情比较浓厚的民歌和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民族唱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几千年优秀的音乐历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融入西方唱法中的精髓技巧,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注重民族性,它的发展与中国的社会发展一脉相承。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有几十种民族语言,这都为民族唱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条件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展也是一个多样化的体系。 民族唱法的技术风格特征多种多样,它自成一体,并且个性鲜明。在技术上也具有很多风格特征。在我国古代,民族声乐就注意到气息的重要性,并建立了以“气”为中心的理论。当代民族唱法虽然已经对传统用气方式的一些程式化,不科学的东西作了改进,但仍坚持气息必须与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以意领气的理念贯穿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声民族唱法以明亮、圆润、甜美、清晰的音色吸引众人,这与歌唱时共鸣腔体的运用紧密相关。音乐不仅是一门听觉艺术,更是一门表演艺术。“唱”是声音艺术,“做”是形体艺术,属于听觉和视觉的两种不同的形式,但在民族唱法中却是协调、统一和完整的艺术表现整体。它非常适合用在民族风格比较浓厚、地方特点突出的歌曲的演唱,是戏曲等民族音乐常用的技法。 3.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亦即流行唱法。通俗唱法现在已然成为了声乐专业中主要的演唱方法之一,虽然通俗唱法的发展史并不长,但是却拥有为数众多的爱好者,因此,这就更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方法来引导。 通俗唱法是一种趋势,是一种大众音乐,它是一种时代的方向标。它总是以最快的方式传播,它的内容更加平实,它的节奏更加简单质朴,并在人群中流行起来。很多未接受专业训练的青年凭借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便从各种选秀方式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家追捧的超级明星。它降低了门槛,为真正热爱音乐事业的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所以这种唱法会在大众之间迅速传播开来,因为它是一种平民唱法。歌词一般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般多歌颂爱情,富于娱乐性。 通俗唱法也高雅,具有它独特的韵味。很多并未接受专业训练的人演唱一首歌的时候也颇具感染力,这是因为一首歌就是他们内心最真实想法的完美体现。歌词简单朴实,可是感情表达得真挚热烈、本真自然,激起很多同龄人的共鸣。这也是通俗唱法的一大优势。 通俗唱法的表演方式夸张、大胆、动感、时尚。通俗唱法很注重台风、形体的表演。有的歌手还会自弹自唱,配上舞蹈动作。歌曲的节奏鲜明一致,现场表演的气氛很热烈,很容易感染观众,把观众带入现场的热烈氛围当中,身心得到释放。 三、总结 我认为将中国音乐分为三类唱法只是相对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以用不同的歌唱技巧去表现,并不是单纯的用上面的“三种唱法”来划分。一部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三种唱法地巧妙运用,离不开演员精彩的舞台表现,更是歌唱者智慧的结晶。如果非要把音乐按以上三种唱法来严格划分,只会导致音乐的发展止步不前,千篇一律。“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相信中国音乐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我们用我们的热情去赞美生命、歌唱祖国、唱响祖国美好生活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苏玲芬.浅谈歌剧音乐中的美感艺术[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学报,2006年01期 [2]黄腾鹏.关于艺术歌曲及其在中国传播的美学思考[J].西北 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白宁.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J].交响-西安音乐学 院学报,2004年01期 [4]郭超.歌唱的艺术处理[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 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