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象李庄(二)

 久戈也 2019-02-09

2018.12.24 

 

  李庄胡家院子位于羊街2号,原是一位姓胡的士绅住宅,建于清代中晚期,面积近500平方米,砖木结构,以门厅、堂屋、厢房等构成四合院。抗战时期著名学者李济、王献唐等曾在此居住。现辟为“长江航运陈列馆”。长江航运陈列馆以大量实物和图片资料,介绍了长江的数千年航运历史,并着重介绍了宜宾作为长江第一城的龙头作用。资料详尽,值得一读。

  胡家院子大门建造很有特色,以石条做门框,实心厚木为门扇,很像江南一带的石库门。门楼高大,中西合璧,石条门楣上有精美浮雕,两边有阴刻红漆对联,显得厚重典雅,古香古色。

出胡家院子往北走,不远处有王家院子。王家院子面积较大,占地约1000平米,始建于清代中期,两重四合院布局,砖木结构,门窗形式变化多样。其大门和胡家院子相似,也是以石条做门框,上有镂刻浮雕。李庄镇的四合院有不少都是这种门楼式建筑,高大气派,石雕精湛。大约民国时期的大户人家都时兴修建这种门楼(大邑刘文彩庄园大门也是这种风格,不过还要豪华点)。

  抗战期间,王家院子为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暂住,现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也许是挨到长江边的原故,小镇的民房都修得很坚固,地基多用石条砌成保坎,上面为砖石木结构,墙体厚重,房屋结实。尽管已经过上百年风雨的冲涮和侵蚀,但多数房屋仍保存完好,至今仍有人居住。

羊街是小镇最古老的小巷之一,旧时为牛羊交易市场。

  小巷宽度不足3米,全由不规则的青石板铺成,两边民房错落有致,弯折巷道庭院深深。倘佯在这石板铺就的深幽小道中,如静下心来,游人能感悟到岁月的沧桑和时间的永恒,并能领悟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情趣和意境。也许是地方偏远,或是非节假日的原因,小镇感觉很寂静,游人并不多,虽然商店铺面很多,但一点也不闹热。不过这样也好,更能体现小镇朴实无华的乡土风貌。

  从羊街往长江边上走,我们来到了张家祠。李庄姓张的人很多,张家祠是张氏族人的宗祠,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近4000平方米。

  这座宗祠的主体为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规模较大,上为正祠,下为厅房,两端为园林。祠堂殿厅高大,布局严谨,


  厅房的50扇窗门别具特色。每扇均用金丝楠木精工雕刻了2只仙鹤,50扇窗共百只仙鹤,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四周配以飞彩流云,谓“百鹤祥云”窗。据李庄《张氏宗谱》记载,祠堂里的每扇窗门,雕刻工价都要14两纹银,相当于清朝一个正一品官员的一月俸银。

据说梁思成先生在考察祠堂时也为这样精湛的建筑艺术而赞叹,曾将张家祠百鹤窗、文昌宫山墙、奎星阁楼和禹王庙九龙碑并称为“李庄四绝”。

  抗战期间,张家祠为内迁的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借用,故宫博物院的数千箱珍贵文物曾历经艰辛转运来李庄,就放置在张家祠内保存。祠内还举办过包括有“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内的多次文物展览。

  张家祠现已辟为“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大厅内有不少彩色泥塑人物动态造像,形象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和故宫博物院陆续将所藏国宝文物向西迁移,历经磨难,辗转数千里,安全运至大西南腹地的艰辛过程。

(上图为搬运文物情景群组雕塑)

  据载中央博物馆筹备处最初从南京出发,先后到过汉口、长沙和昆明,最后才到李庄落脚,其间颠沛流离长达三年,所受磨难难以细说。因此,曾到过李庄来避难的专家学者们对小镇都充满怀念之情,留下了很多回忆文章。

  张家祠依地势而建,宗祠主体建筑大堂地基比院坝略高,从外入内,有步步高升之含意。正祠建造十分气派,四柱三楹,檐高庭阔,两边厢房各立三间,与前厅共同构成完整的四合大院。该祠堂本是一富裕人家宅院,后来被张氏一族买下作为本宗祠堂,因此形成十分特殊的宅祠模式。

出张家祠往西走,我们来到了东岳庙处。

  东岳庙座南向北,占地1200余平方米,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现东岳庙为清道光七年(1827)重修。由正殿(岱宗殿)、玉皇楼、丙灵殿、关圣殿(关羽)、后殿和闫罗殿等组成,砖、木、石结构。所供奉神像现已不存,但各殿堂及两边厢房配殿仍保存完好。


  抗战时期,东岳庙为同济大学工学院占用,寺庙现已辟为“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展览馆”。展览馆通过实物和图片资料,较系统地介绍了抗战时期同济大学的艰难发展历程,反映了同济师生当年在李庄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对同大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题介绍。

  大殿上有反映当年不少同大学子投笔从戎,参加抗战的集体彩塑群雕,还有表现学者在粗茶淡饭、简陋清苦的条件下,仍孜孜不倦、勤奋耕耘,写出很多重要学术著作的场景和画面。

  东岳庙布局紧凑,其各殿堂、厢房等仍是古时模样,唯有寺庙大门外侧砌了一堵青砖山墙,从外边看像是公馆门楼,与原寺庙风格明显不同。估计是民国时期后加上去的。

  滨江路是李庄镇最热闹的地方,北临大江,建有广场、花园和绿化带,两边仿古建筑很多,亭台楼阁穿插,高低错落有致,虽是近年来新修的,但与旁边的老场镇建筑风格协调,相映成趣,融为一体,构成一条新的风景线。

  一块巨大的轮船铁锚伫立在滨江路广场上,像一尊昂然挺立的有生命的不朽雕塑,每天都在默默地注视着过往长江的大小船只。据说该铁锚重达15吨,由于时代久远,铁锚表面已磨损顿化,锈迹斑斑。

铁锚承载着太多的川江航运历史,在它那乌黑厚重的锚体身上,仿佛可以看到昔日川江航运的繁忙景象,也能嗅闻到当年抗战激烈的炮火硝烟味。

长江航运有着悠久的历史。“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此,川江航运一直到近代仍为巴蜀地区与外地联系的主要交通方式。


  从铁锚平台处沿石阶往下走,不知不觉我们又来到了长江边上。

我喜欢看江水或观大海,登高望远,回归自然,能忘掉尘世间的烦恼,“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每当此时,心里便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黄兄对小镇的历史文化尤感兴趣,徜徉在小巷深处,迟迟不愿离去,或询问古镇的风土人情及变迁历史,或探索抗战时期内迁名人在李庄留下的传奇故事。细心品味,收获颇丰。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