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枝红杏是怎样一步步出墙的

 公司总裁 2019-02-09
别想歪了。

我要猛地问一句,你知道叶绍翁吗?大多数人都会愣一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哦,是他,是他,就是他,《游园不值》的作者嘛,一枝红杏出墙来嘛。这就是诗比人有名的活生生的例子。

一首绝句,短短四句,看似只是诗人即事即景,灵光一现,实则拼尽了诗人平生功力。这么说其实还不对,只有把这四句放入诗歌史中,我们才能看清楚,它真的是在漫长岁月中一步步演变与进化而成。

写杏花的诗满坑满谷,比杏花还多。从一树缩减到一枝,给红杏配上墙头,则是一次飞跃。惟有一枝红杏,才显出早春之早;正因有了墙的阻隔,墙外一枝才格外撩人;一览无余不如引人遐想,引人遐想却又要有点儿由头,墙外一枝是实,墙里春色为虚,虚实相生,方有妙境。

最晚在唐朝,诗人吴融就迈出了这一步。他在《途中见杏花》里写道:“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后世诗人苏轼“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诗境与此仿佛。吴融还有另一首《杏花》,其中有“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然而,这两首诗,远未到脍炙人口的境界;至于晚唐温庭筠“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传唱度要更逊几分:这只是进化途中的一步。

到了南宋,陆游有一首《马上作》: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因为同属南宋而陆游更早,加上陆游名气比叶绍翁大得多,后世便有人认为叶绍翁偷了陆游的句子。按此逻辑,宋代陆游该怎么面对唐代吴融?我倒觉得,依照虚实相生的中国美学,从一树缩减到一枝,给红杏配上墙头,必然会发生,且一旦有人用,后世便会沿着这个方向一用再用。所以,最关键的问题是,大诗人陆游的这首为什么不广为人知,它比《游园不值》差在哪里?

如果用照相(不懂摄影,姑且以照相的名义乱说,别喷,我先认错)类比,陆游这首背景太杂,平桥、小陌、淡日、云霭、杨柳,一枝红杏的聚焦效果不好,看似景取得大且远近层次丰富,实则笔力分散。叶绍翁则只取小园一角,诗人笔墨、读者心神都凝于一处。

再看陆游三四句,一个“遮”,一个“出”,构成矛盾。杨柳遮不断春色,红杏的生命力恰恰因为有“遮”而格外蓬勃。而且,杨柳的嫩绿和红杏的娇红也形成映衬。所以,这两句还是写得很不错的。然而,杨柳本身不就是春色吗?用它来遮红杏,像友军起了冲突,性质上对立的力度不够,因而对比度不足。

再有,一枝红杏出墙头,未尾的“头”读起来显得闷,不如“来”那么浏亮。所以,亮度不够。

至于细微处,陆诗更有差距。“应怜屐齿印苍苔”,为什么穿屐?当是雨后踏泥之备。所以那枝红杏是雨后杏花,滋润,娇艳,蓬勃。陆诗也写雨后,区别只是一明一暗。再看这句,没有主语,谁怜惜屐齿印在苍苔上?含混处也正是古诗的妙处。一种可能是主人爱惜苍苔,所以闭门谢客,门虽设而常关,由此不免让人想象此等幽静小园的主人是何等人物。更有可能是,诗人因懂了主人心意,因而也格外怜惜脚下苍苔,这样一来,第一句便有了未见主人而心交神会的妙境。也就有了第二句,小扣柴扉久不开,“久”字是诗人的遗憾与不甘,“小扣”,轻轻地,则是诗人与主人的心领神会。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关,比“遮”更有力度,“关”与“出”的张力也更足。从幽寂到热烈,而且诗人感情为之一变,由怜惜而惊喜。青苔的苍绿、惹人怜惜,同红杏的娇艳、热烈、张扬、撩人形成强烈对比。这枝红杏不仅能让人想象墙里的满园春色,还能让人想到一切不可压制的蓬勃热烈、活泼泼的事物,甚至女人。这便有了理趣。

所以《游园不值》这首诗,有遗憾,有惊喜,有心动想象,也有主客的神交默契。与张良臣《偶作》“谁家池馆静萧萧,斜依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相比,虽然说都在“有实有虚,有情有理”上做文章,然而高下明显。

象柳宗元《江雪》,孟浩然《春晓》,叶绍翁《游园不值》这些我们从小就背诵的诗,真的是我们诗中极品,是漫长岁月进化而成。珍惜吧。

附:

杏花
      (唐) 吴融
粉薄红轻掩敛羞,花中占断得风流。
软非因醉都无力,凝不成歌亦自愁。
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
裴回尽日难成别,更待黄昏对酒楼。

途中见杏花
         吴融 (唐)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杏花
       (唐) 温庭筠
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
正见盛时犹怅望,岂堪开处已缤翻。
情为世累诗千首,醉是吾乡酒一樽。
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

钱钟书:“这是古今传诵的诗,其实脱胎于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八《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第三句写得比陆游的新警。《南宋群贤小集》第十册有另一位‘江湖派’诗人张良臣的《雪窗小集》,里面的《偶题》说:‘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第三句有闲字填衬,也不及叶绍翁的来得具体。这种景色,唐人也曾描写,例如温庭筠《杏花》:‘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吴融《途见杏花》:‘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又《杏花》:‘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但或则和其他的情景搀杂排列,或则没有安放在一篇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地位,都不及宋人写得这样醒豁。”(《宋诗选注》第295-296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