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朝代都有独属于它的印记和气质,强大或孱弱,尚武或崇文。唐时,中国人一改晋代末年以来的麻木,气质身形俱佳。奈何曾把大唐推向云端的玄宗李隆基,又亲手把泱泱盛世上邦推向了深渊。安史之乱后,大唐百年积弊频繁发作,大唐难有修养的机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藩镇之祸暂解,宦官竟又开始作乱朝堂,大唐似是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德宗晚年以来,宦官势力急剧膨胀,骇人听闻的是,从顺宗开始,好几位皇帝都死的不明不白,大唐国力衰弱到了极点。这种现象,直到李怡登基之后才得以好转。 唐武宗驾崩后,李怡奉先皇遗诏成为大唐新君,后又改名李忱。李忱登基后,做了许多改革,为病入膏肓的大唐带来一丝希望。 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的儿子,唐穆宗的异母兄弟。说到这里,或许会有人发问,唐武宗是唐穆宗的儿子,也就是说,唐宣宗是他的叔父,那么为何他要将皇位传给作为皇叔父的李忱呢? 原来,会昌六年暮春,尚且年轻的唐武宗已在垂死之际,宦官势力为了维护本阶层的利益,便假借皇帝名号,封看似懦弱的李怡为皇太叔,妄图以此谋夺更大的利益。 武宗崩逝后,宦官们就把李忱捧上了皇位。徐追,李忱虽是皇太叔,但因是唐宪宗幼子的缘故,年龄却比唐武宗还小。再加上他的母亲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宫女,在历史上罕有记载,唐宪宗并不是很喜欢这对母子,因而李忱在皇宫里存在感很低,早年间日子过得很不好。 李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不会为人所敬重。李忱哥哥唐穆宗在位时,他的生活环境才逐渐好了起来。然而好景不长,唐穆宗驾崩后,他的儿子们常以欺负李忱这个小皇叔为乐。 彼时李忱不爱说话,唐敬宗、唐文宗就总是在宴席上询问李忱一些无趣的问题,以此逼迫以软弱形象待人的李忱,好满足他们的恶趣味。这种情况,直到武宗驾崩后才有所好转。那一年,李忱37岁,在古代已经是可以自称“老夫”的年纪 李忱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皇太叔”身份登基的皇帝,他也是晚唐十一帝中活的最长的皇帝。 史料记载,李忱登基后,借力打力分化了宦官势力,尽可能的保全了皇帝的体面。在李忱做皇帝的十余年中,晚唐两大恶疾——藩镇、宦官都不敢挑战皇帝的威严 只可惜,人无完人,李忱晚年时宠信方士,追求长生,最终酿成苦果。李忱谥号为“宣宗”,历来有“小太宗”之称,颇有作为。他的死因也和唐太宗一样,都是因为过量服食丹药,重金属中毒而亡。不过这相较于晚唐其他死的不明不白的皇帝,李忱也是极其幸运的了。 李忱统治时期,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唐朝大有中兴之望。奈何天不假年,李忱五十而崩,实属一大憾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