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茅盾、瞿秋白、丁玲、 瞿秋白、陈望道、赵世炎、王造石…… 这里还有内山完造和景云里, 有中华艺术大学和上海艺术剧社, 以及白崇禧公馆和孔祥熙公馆等, 小小半公里长的多伦路, 名人故居、海上旧里, 积淀下浓厚的文化气息, 使人流连忘返。 真可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工部局”越界修建 多伦路,位于上海苏州河以北虹口区中部的鲁迅公园板块内,全长550米,呈L字型,东、北两端都与四川北路(1945年以前称北四川路)交汇。这条小街曲折幽静,街边的小楼风格各异,栉比鳞次。 多伦路修建于1912年,虽在理论上隶属华界,但却是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的产物。而这个“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外国人在上海设立的一个独立机构,它不属于中国政府管辖,由外国人组成,是设置于上海公共租界内的最高行政机构。 传教士“招商引资” 20世纪初的多伦路,还是上海宝山县一条荒芜冷僻的小河浜。随着西方列强的炮火,涌入中国的一批淘金者队伍中,有一个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他曾受到清朝光绪帝的接见),在当时虹口公共租界地块上,象征性地花了些钱,买下了周边的这片土地。 窦乐安看中这里中、美、日三不管的宽松环境,不仅有便宜的地价,淞沪铁路也近在咫尺。于是,他填河造路,干起了招商引资的营生。新开的这条路当时命名为窦乐安路。 文学名人使它“流光溢彩” 多伦路号称“现代文学重镇”。与豫园老街、静安寺、南京路相比,多伦路没有那般奢华辉煌,然而这条外观看似平凡的小马路,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化界的重地,也是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坛名流曾经工作与居住的地方。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以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等人,曾在此频繁地进行文学交流。在现在的多伦路201弄2号还留有左联会址与纪念馆。这些左翼文学健将们的故居也多在这条小路上。 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这里有名闻遐迩的公啡咖啡馆(现已改建)、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等遗址,有中华艺术大学当年的学生宿舍,有名人会所(恒丰茶庄)、夕拾钟楼、基督教堂、中式里弄……多伦路彷佛是一座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并以其独特的文博景观和典雅的文化品位,成为上海的旅游热点之一。 原公啡咖啡馆。 现仍是一处有特色的咖啡馆。 门口有丁玲雕像。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局创建的一个当代艺术国际化交流平台。 原“恒丰茶庄”,一幢具有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在花园洋房前有一片100平米左右的花园,门口有鲁迅和青年作家们喝茶座谈的雕像。这里曾经是鲁迅及进步学者经常光顾的地方,又称为“名人会所”。 ![]() 上海基督教鸿德堂,这是上海唯一一座具有中国殿宇特色的教堂,留下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基督教“本色运动”的痕迹。 ![]() ![]() ![]() ![]() ![]() ![]() 薛公馆,现为十几家居民的住宅。 ![]() 鸿德书房。 门口立有鲁迅好友内山完造先生的塑像。 ![]() 特色老住宅,底楼现为商店,售卖特色银饰品。 ![]() ![]() 这栋白洋楼因三楼中间硕大的“1920”, 又称1920公馆。 该住宅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 原来是美国商人的住宅。 ![]() 夕拾钟楼,原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九十年代由上海浙商应国华捐资修建。 ![]() 老电影咖啡馆。 ![]() ![]() 景云里,曾被称为“上海第一里”, 也曾是20年代上海总工会所在地, 有“历史文化名里”之称。 ![]() ![]() ![]() ![]() ![]() 约建于1920年, 曾作为中华艺术大学学生宿舍。 ![]() ![]() ![]() ![]() (点击可查看大图) 白崇禧旧居, 1926年由广东籍商人建造, 法国新古典主义样式建筑。 现为海军411医院康复理疗医学中心。 ![]() ![]() 山根会所,又名考拉花园旅舍, 据说是电影《花样年华》的重要拍摄场景地。 ![]() ![]() ![]() ![]() 孔祥熙旧居,旧称雷玛氏别墅。 别墅建于1924年, 由西班牙商行赉隆洋行设计。 1945年日军战败后, 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了此处房产, 曾作为孔祥熙的府邸。 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 多伦路是值得慢慢逛的地方。它以旧容新貌贯串过去与未来,诉说着上海滩种种动人的传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