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土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是客家 中国人的香料,大部分用于宗教、祭祀、净己,香器背后隐藏的文化也不容忽视。博山炉之所以与蓬莱一样,如今依然被反复提起,正是因为这个香器与这个地方一样,蕴含着神秘遥远但又清高自圆的宗教神话与仙家哲学。 正器若山 朱火青烟 古时有“博山之前无香炉”的说法。博山炉的造型,来源于对“云霭青山”的模仿,其模仿对象据说是渤海三山——蓬莱、博山、瀛洲。秦汉以后,“海中有山,蓬莱有仙”的观念开始盛行,贵族们通过制作模仿蓬莱仙山的香具来满足求仙问道的热情。 博山炉拟山海之势,有敬天礼地之意。它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香文化的重要载体。 博山炉的出现,是汉朝皇室与皇宫贵族“玩”香的极致产物。西汉之前,可以说没有“熏香”一词,一般是直接燃烧香草,以产生的大量烟火作为薰引,虽然味道浓郁,但难免呛人,而且香味不够持久。汉武帝时期,由于外来香料与异域制香方法的传入,才有了香球、香饼的出现,能让香味缓慢、悠长地散发的香炉也应运而生。博山炉因形态精致,并且蕴含着追求仙家生活的文化意味,深受贵族青睐,较之其他香炉可谓身价百倍。 到了清朝,博山炉依然是商贾大户把玩、收藏的异宝。相传民国初期,山东淄博大户黄家嫁女,嫁妆隆重,声势浩大,有好事者将嫁妆清单外传,张贴于市,里头就包括两个博山炉。博山炉主要分为器盖、炉身和足三个部分,炉的基座状如今日洋酒杯的杯足,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意为“群山”,也与“博”山意合;其间雕刻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把香点燃后,山上云雾缭绕,神兽若隐若现……博山炉以足纤而稳、盖精密而通透为佳,据《两京杂记》记载:“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 值得一提的是,博山造型所寄托的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不仅是贵族们所向往的长生不老、悠然成佛的仙家生活,更是广大老百姓鸾凤和鸣、夫妻和睦的眷侣生活。南朝民歌《杨叛儿》中有“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的句子, 后来唐朝诗人李白藉《杨判儿》作诗,借“博山炉”隐喻男女之欢情,也属“神仙生活”的寓意。这种博山炉多数为民间使用,雕刻花纹没有那么精致,但在民间也属珍品,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南朝墓葬中曾被大批发掘。 博山炉中沉香火 云烟深处蓬莱阁 博山炉出自山东,形引蓬莱,这个被帝王贵族作为神仙之地向往的地方倒也确实存在,“丝竹笙歌,商贾云集”,“帆樯林立,笙歌达旦”,“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描述的即是登州古港(今蓬莱)的繁荣景象。 707年,登州治所迁至蓬莱,正式定名为“登州港”,凭借地理优势、政治优势,成为当时北方地区最重要的港口,是中国沟通日本、朝鲜的重要门户,与广州港、交州港、扬州港并称为四大港口,高丽、日本商人络绎不绝地从这里登岸。唐朝的国际航线主要有两条, 一是“广州通海夷道”,另一是《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即从登州古港出发,经庙岛群岛,穿越渤海海峡,到达朝鲜半岛诸国的航道。 这一时期,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和高句丽都曾多次向唐朝都城长安派出“遣唐使”。《渤海国长编》记载:“新罗使必由海道以达登州,又为向来必经之程……渤海之使即在一地登岸,再由此转赴唐京。“中国的丝绸、铁器、漆器、铜器等输往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毛皮、人参、药草、盐等商品也输入中国。在登州城南街还设有”新罗馆“,用于安置从登州港入境的新罗使节。 唐代往返于中日间的民间商船较多,运往日本的货物主要有经卷、佛像、佛画、佛具、文集、诗集以及香料、药物等。日本输出的主要是沙金、水银、锡、绢等物。中国的建筑、文宇、书法、绘画、医药等科学技术也由此传入日本。 浮华有时 回音无尽 登州水城位于山东半岛北端,翘望辽东,负山控海,扼渤海之咽,自宋中期建刀鱼寨以来,逐渐发展形成系统完整的军事防御体,其构造体现人与自然结合的和谐性,又不乏严谨的科学性,匠心独具,和博山香炉一样,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哲学的载体。 唐至宋初,登州港是中国北方最主要的天然商港,号称“中国北方第一港”,与南方海岸不同,地处北方的登州港,主要负责促进中国与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宋、辽对峙期间,北宋政府在丹崖山内侧顺势围以防卫栅栏,构成水寨式港口,得名“刀鱼寨”,登州港开始由天然港湾变成人工港口,商港逐渐变成了军港。 元朝统治者重视海运,且对海洋贸易没有严加限制。蓬莱是元代海运的中转枢纽,现在仍存有不少与航海有关的祠庙遗迹,如海神庙、阳主祠、日主祠、龙祠等,均曾在元代重修或新建。《古今图书集成》所引《登州府祠庙考》载:“妈祖”的称号“天妃”,最初是由元顺帝所封。蓬莱阁古建筑群主要由吕祖殿、三清殿、蓬莱阁、天后宫、弥陀寺等组成,盘踞丹崖极顶,悬于海波之上,楼、殿、亭、台别具一格,其体现的中国本土神仙文化和精武文化,在国内著名古港口里是绝无仅有的。 明洪武伊始,登州港的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军港,“北砌水门,引海人城,名新开口,南设关禁,以稽往来”,称“备倭城”、“水城”或“登州水城”。该城周长约2000米,城内面积27万平方米,城墙平均高7米、宽8米,设有海港设施和陆地战备设施,是名副其实的军事要塞。这里逐渐成为中国北方最主要的军事港口和作战防御基地,用以停泊战船、补充给养、训练水师、出哨巡洋和抗击外敌,终明一朝,具有举足轻重的军事地位。 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渤海成为京师门户,登州扼守渤海水道,故称“京师海门”。嘉靖朝《山东通志》称:“(登州)三面距海,为京东悍屏,南走徐扬,东达辽左,水路交会,比亦要冲之国也。”崇祯朝杨嗣昌更称道:“登之一郡实全齐之命脉!” 明末登州军港达到极盛,港内兵舰“见泊水域只四十九只,报出海则有三百二十余只。”明军在“萨尔浒之战”大败后,辽东总兵毛文龙退守朝鲜和皮岛海上,军需全靠登州基地支撑,“海兵三千,解饷金五万渡海接济毛文龙”。 可惜的是,除去蓬莱阁,蓬莱老城昔日的蓬勃与大气已依稀难辨,当年京门海师的威风也被淹没在市井流光中。 而今的蓬莱,是一个赖旅游业为生的城市,旅游淡季时,街上的饭店成排成排地闭市。正月十五的夜晚,蓬莱街上只闻鞭炮声,太阳一下山街上就已不见人迹,店铺全部关闭。正月十六天一亮,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人声鼎沸,斑斓的服装将冬日里万物凋敝的北方小镇装饰出花红柳绿的效果。 相传正月十六是天后娘娘的生辰,蓬莱人及胶东半岛的渔民、农民都把这个日子当作节日庆祝。蓬莱阁天后宫的庙会习俗代代传续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每年正月十六,当地民众扶老携幼赶往丹崖山天后宫进香祈愿,周围村庄的戏班、秧歌队、舞龙队也聚集于天后宫周边的广场、戏楼献演,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人们来此祭神、听戏、购物,尽兴而返,满载而归。 蓬莱老城以钟楼为中心,东南西北大街分割成四块,民国以前称为“四坊”,人们似乎对老城的格局不是十分满意,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与观察,为街巷命名——猪市街、纱帽街、水探头、火药局,处处是生活的故事与智慧。游人来到,蓬莱人会理所当然地将他们导向海滩与名胜,也许在蓬莱人心中,繁华的是景区,朴素真实的才是自己的生活,他们将二者划开界限,将最私密最本我的蓬莱老城,留给了自己。 【博山炉】 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指熏炉因炉盖之形而得名。也有人说“博山”是指现山东博山一带(古称“颜神镇”,是陶瓷、窑器的重要产地)。 初现时间:汉、晋时期 最初出口路线:登州(蓬莱)—高丽、日本 【关于香炉】 中国香器的种类众多,有手炉、香斗、香筒、卧炉、熏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箸、香铲、香匙、香囊等;造型丰富,以常见的香炉为例,有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等。 错金博山炉是博山炉中的珍品,采用的是“金银错”工艺,这是青铜时代的一项精细工艺。曾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通体错金丝,山峦形状清晰圆润,层次分明,人、兽形象交错其中,细而不乱,巧夺天工。 Tips 蓬莱阁古建筑群 蓬莱阁古建筑群主要由吕祖殿、三清殿、蓬莱阁、天后宫、弥陀寺等建筑组成,盘踞丹崖极顶,悬于海波之上,楼、殿、亭、台别具一格,其体现的中国本土神仙文化和精武文化,在国内著名古港口里是绝无仅有的,当地有闻名于世的“八仙过海”传说。 本文摘自《中国国家旅游》杂志,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安装该杂志A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