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嘉珉:人类克服经济全球化障碍的两大奇观(一)

 陈嘉珉图书馆 2019-02-10

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是主权国家利益和消费者、生产者效用、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可是这些利益、效用、效益的需要,是人类一直都存在的,难道一千年、两千年前的人们就不追求效用、效益最大化吗?为什么那个时候的这种驱动力没有促成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在今天才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呢?原因就是那个时候的人类经济活动存在着全球化不可逾越的障碍,一个是物质性的障碍,一个是社会性的障碍。物质性障碍是交通和通讯问题,社会性障碍是国家主权支配的市场规则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无疑是首先出现了克服这两大障碍的人为奇观。

一、克服交通和通讯障碍奇观

经济全球化是伴随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而产生的,从前由于受到交通、通讯条件的限制,全球化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我们先来看人类突破交通障碍的奇观。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可以说千百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努力突破国际交往的交通障碍。我们居住的地球陆地像一只螃蟹,在解决交通障碍的问题上,有两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就是“地球螃蟹”的两只“翅膀”被割断了。我们张开世界地图,然后看地图左边——在地球上以船只作为主要国际交通工具的时候,在苏伊士运河没有拉通地中海到印度洋通道的时候,早期西欧的经济、军事列强就想“国际化”了。但它们要“化”到东亚、南亚这些物产丰富的地方怎么走呢?它们要备足船只、燃料、食品甚至武装,从英吉利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出发,花上几个月时间,沿非洲西部的大西洋南下,绕道南非南端的好望角,再沿西印度洋北上,到达印度、新加坡、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这个交通的成本太高了,甚至要发生无数的死亡事件,因此这个“国际化”它怎么也“化”不了。

后来有人把这只“地球螃蟹”的“翅膀”给“吃”了。这个“吃”的过程十分精彩,可以简要回顾一下。早2600年以前,当时的埃及国王尼奇就想修一条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水道,但当他听说将有12万奴隶会在工程中丧生的时候,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征服埃及,杰出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就着手这一伟大工程,并竖碑文宣布他已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原来运河并非取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而是始自尼罗河,向东流入现在苏伊士运河航道途经的几个湖泊中的一个。也就是说这个大流士国王不过挖了一条水渠,把尼罗河水引到现在苏伊士运河途径的几个湖泊中一个湖泊,就树碑立传宣称他完成了从地中海到红海的航道工程,其实这个航道只是一条河道。在罗马时期,虽经疏浚改善,泥沙依旧堵塞了河道,最后这条河道不得不被放弃,此后两千多年无人问津。直1854年,法国外交家德莱斯帕斯向帕夏总督提出修造苏伊士运河的计划,法国的股东热情支持,但刻板、实际的英国政府却指责它耗资太多,无法赢利而不予支持。后来苏伊士运河耗时十年修成开通,固执的英国人仍然绕过非洲的好望角传递他们的邮件。苏伊士运河长161公里、深15米、宽137米,打通了从欧洲到印度、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海运通道,为所谓的“欧洲文明国家”来“国际化”亚洲提供了一条便利捷径。

我们再来看世界地图的右边,中南美洲又是一只“地球螃蟹”的“翅膀”。西欧国家和北美东部要到太平洋、夏威夷而尤其是澳大利亚以东太平洋中的这一大堆数不清的群岛(至今这些群岛仍然分属于英国、法国和美国),同样也要备足船只、燃料、食品甚至武装,花几个月时间沿大西洋西岸南下,绕道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才能进入太平洋。我们可以想想,要是从南北美洲相接的地球陆地最狭窄的地方开一个“口子”,打通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海运通道该有多好。这个事情400年前就有人想到了,在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的将近300里,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就曾几次梦想、勘察、筹划过修建巴拿马运河,但这些“心动”总是无果而终。最后还是由“吃”过苏伊士运河那只“螃蟹翅膀”的伟大外交官德莱斯帕斯,来“吃”巴拿马运河这只“螃蟹翅膀”。可是德莱斯帕斯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黄热病和痢疾,开工不到十年就死亡近万人。一些法国建筑工人从法国来时就自己带着棺材来,结果那些棺材还是没有空着回去。德莱斯帕斯无法坚持下去,被迫在开工十年之后的1889年中止了运河工程。14年之后的1903年,巴拿马政府和美国政府签订条约,美国政府获得开挖这条运河的权利。美国人在两年时间内彻底消灭了黄热病,并将痢疾绝对控制在发病区。美国政府从1907年到1914年,共用7年时间修通了巴拿马运河,现在每年有1.2万-1.5万只来自世界各地的船舶经过这条运河。在人类第一次产业革命接近尾声的时候,欧美列强在赤道以上的地球中部打通了大西洋连接印度洋、太平洋的海运通道,从此以欧美强国为代表的大西洋文明就从东、西两个方向来包围和“国际化”广大的亚洲太平洋地区。

在人类历史上从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从这两只“地球翅膀”被“吃”掉之后,全球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的发展都非常迅速,产生过许多里程碑似的变革,全方位的、立体的交通革命把人类历史截然地划分为完全不同的前后两段,前一段的几千年是一个非国际化的世界,后一段的几十近百年则是一个国际化的世界。全球交通条件的改善,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扫除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消费和生产的自然地理障碍,给国际贸易、给经济全球化奠定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现在全球的交通还在迅速发展之中,因此全球化趋势还在加深和扩大。

我们再来看人类突破通讯障碍的奇观。20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中的通讯,扫除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消费和生产的技术障碍。尤其是近五十年来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互联网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缩小,信息社会地球村这些概念已经形成,地球人类被构筑在一个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中,生活在一个没有国界的信息世界里。二十年以前,我们接受信息是有级别和等级限制的,那时要县团级干部才能看港台报纸,现在任何一个小学生都可以上网去看全世界的报纸、电视。计算机网络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在这个信息社会的“地球村”里,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动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例如纽约到伦敦的长途电话费,2001年是每3分钟1美元,现在已经降到了几美分。有人说这个信息社会往后发展,我们将会进入一个“零话费”时代,就是打电话不开钱,那么电话公司靠什么创造收入呢?靠短信广告和铃声广告,短信广告资源有限,短信发多了用户会烦,但是铃声广告是无限资源的无限利用。它把铃声变为广告,比如你打一个兴义的电话,那个铃声就变为“亲爱的移动用户,欢迎您到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观光旅游”,如果对方老不接电话,你就一直听广告。现在有人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上网,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没有谁不用手机。将来买手机可能只花几元钱,就像买一块电子表一样,又是零花费,谁不用手机啊,所以手机铃声广告是最大的广告市场。也就是在明年后年,12岁以上的人,每人有一部手机,地球上的几十亿人可以随时通话联系,我们还可以上QQ频聊天,聊三天三夜也不开一分钱,加上交通又这么方便,那么这个经济还不“全球化”吗?所以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它降低了通讯成本,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