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古诗词17 ——《 寻隐者不遇》

 昵称58400143 2019-02-10




寻隐者不遇 来自中小学优家 05:30

一天贾岛去拜访隐居在深林的隐者,一路跋涉,到了隐者居住的地方,却只发现一个小童子正在松柏树下,问他的师傅去哪里了,童子也不清楚,沮丧的贾岛只好写下了这首《寻隐者不遇》。


注 释


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译 文



去寻访那位隐士,非常遗憾的是,没有能亲自见到他。在苍翠的青松下,我询问了隐士那位可爱的年少弟子,他告诉我: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他还对我说,师傅就在这座大山里,只是因为山中总是云雾缭绕,不能确切知道他的行踪。 


赏 析


贾岛的这首五言抒情诗,短短二十个字里,既有环境描写,还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情感极为丰富,它的奥秘就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且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从诗的题目就能清楚地知道,“隐者” 外出,而诗人却满怀希望、心情轻快地询问其“童子”,巧妙省略问话,只写出“童子”的答语“言师采药去”。


童子的这一答,却是诗人的答非所想,心情从希望满怀瞬间变为失望,那么言外之意是:“我” 专程来访,而“隐者”“采药去”了,按道理和心情,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因而会继续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而这一问,诗人还是没有明写,而是用童子所答“只在此山中”把问句隐在其间,却把诗人的心情弄得一波三折,使他刚刚的失望又萌生出一线希望。

 

而结句“云深不知处”,这一答复里,却饱含着诗人的多个问题,比如:你师傅采药的地方究竟在山前还是山后?是山顶还是山腰?随着故事的推进,诗人的情绪变化更加鲜明,他的怅然若失与无可奈何尽在其中。


明明是三番五次地问答,按一般记叙须多句才能表达清楚完整,但是贾岛却采用了以答包问的手法,用简笔写繁情,层层深入,使感情跌宕起伏,抒情特色在平淡中见深沉。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仅凭语言简炼,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更在于它的抒情较好地凭借了艺术形象,色调极其丰富。

 

从表面看,整首诗似乎白描无华,看不到色彩,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妆淡抹总相宜。看那郁郁的青松,悠悠的白云,这典型的形象与纯洁明快的色调,恰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匹配。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再见茫茫白云,深邃渺远,捉摸不定,引起人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联翩浮想。



趣 味 拓 展


高高的山上云雾缭绕,隐约可见一个人影,这个人影左顾右盼,好像在寻找着什么。原来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这首诗的主人公,诗人贾岛,他正要去拜访山中的一位隐士,却不知道这位隐士到底在哪里。

 

贾岛气喘吁吁地转过一处弯,远远看见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下,坐着一个小童子,想必是隐士的徒弟,不妨去问问他。


 

贾岛加快步伐,走到童子身边问:“请问童子,你是隐士的徒弟吗?”童子点点头。贾岛又忙问:“那你知道你的师傅去哪里了,在做什么吗?”


童子思考片刻,回答:“我只知道师傅在这山中采药呢,具体在哪里我也不知道。”贾岛听后,急切寻找隐者的心似乎慢了下来。

 

他擦擦额头上的汗,望着云雾缭绕的山,不禁感叹隐者清高、自在的生活。他突然诗兴大发,将刚才发生的事情记录了下来,写下了这首《寻隐者不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