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勒 [2]

 馱夫 2019-02-10


 

让 · 弗朗索瓦 · 米勒(1814-1875)生于生于法国诺曼底半岛格鲁什村。“巴比松画派”主将。法国最受爱戴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高贵而不朽的人性画家。

 

 

米勒童年时帮助父亲在田间劳动。183117岁,创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米勒在瑟堡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187323岁时到巴黎,师从画家德拉罗什,并在卢浮宫研究学习历代大师的作品。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为接生婆画招牌,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米勒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在巴比松村米勒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也就是“巴比松画派”。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在此相继创作出了《播种者》《拾麦穗》和《晚钟》等代表作

 

 

米勒的生活异常困苦,曾一度必须靠政府的微薄救济度日,也曾几天不进食,把食物省给孩子。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米勒爱劳动、爱农民,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米勒说:“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米勒的画风凝重质朴,亲切感人,造型简约。他反对学院派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观念。米勒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从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法兰西农民。但是,米勒的作品完全不合乎当代巴黎城市文明的欣赏趣味。

 

 

米勒在“巴比松画派”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而巴比松画派肩负了承前启后的重任,是印象派的精神之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