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4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02-10

《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书名由来

   我在讲《黄帝内经》这门课的时候使用这个教材,基本上是按这个教材的顺序来讲,有些时候就可以离开一些,反正书本在这,大家可以自己来学习。
​   我现在先从书名讲起,我想这样更便于大家学习,这《黄帝内经》都流传了,《黄帝内经》是什么还是不大清楚,恐怕对认识过程不是太好。所以我是先讲《黄帝内经》书名的含义问题,也就是《黄帝内经》这本书怎么来的,《黄帝内经》这个书为什么这么叫?

   (拿起一本书)你看这本书叫《黄帝内经素问》,拿出另一本书)这部书叫《灵枢经》,也就是应该叫《黄帝内经灵枢经》,这书名为什么这么叫呢?
   它首先是要叫黄帝,其实下面我们会再讲的,这个不是黄帝写的书,但不是黄帝写的书,为什么要叫《黄帝内经》呢?这是一个托名的问题,假托,假托黄帝。

​   假托黄帝有什么好处呢?
​   因为黄帝是中国的文化的始祖,祖先,起码中国人是这样,外国人我没有调查过,中国人对祖先都是非常崇拜的吗,对不对。中国人都特认祖宗,是不是,这是优点呐。
   那么黄帝是我们文化的祖先,所以作为文化界的很多东西,就加上黄帝二字,假托,好流传,大伙信任,嗯,这是黄帝的东西,所以这是一个假托。

   黄帝是怎么回事呀?
   黄帝,据现代的研究《中国通史》专家认为,皇帝是中国古代氏族社会的一个氏族,是有血缘关系那个氏族,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有血缘关系,当然是很大的一群人,那个族叫黄帝族,但是在后世,逐渐地就把黄帝给比喻为是一个贤明的君主。
   把这个氏族,皇帝族,或者说那是文明产生和发展的那样一个历史时代,后来人们在描写它的时候,把它形容成一个贤明的君主,说是黄帝,作为一个人来看待,作为一个代表吧。

   黄帝作为一个人来看,怎么看的呢?
   你看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五帝的第一帝,就说的是黄帝,说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所以我们现在大伙常说轩辕黄帝。
​   下面司马迁对黄帝的描写就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说黄帝这个人,生下来就非常灵敏,有“神灵”,年龄很小就很善于言辞,年龄很幼,想问题就很周全,思维很敏捷,等年龄长大了一些,就很敦厚、很聪明,很敏捷。
   那《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怎么描写的呢?只有一句话不同,它是这么说的“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内经》上最后一句话叫“成而登天”,说长成后,登天子位。看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样描写,可能是作者在写这几句话的时候,是从《史记》那儿引出来的。
   因为最后一句《史记》说“成而聪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最后一句说“成而登天”,其它都相同。

   关于黄帝,还有人说黄帝不是姓公孙吗?可是又说黄帝是姬姓,为什么说是姬姓呢?因为他长时间地居住在姬水这个地方,过去人们居住在哪儿就姓什么,所以说姬姓。后来在又故事传说当中,说黄帝也炎帝战于阪泉,黄帝和炎帝打完仗之后,两个族就融合在一起了,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了,所以讲炎黄子孙就是这么来的。是两个氏族打仗来着,打仗以后两个氏族就结合在一起了。当然这历史故事的当中,还有黄帝战胜蚩尤,他战于涿鹿之野,然后天下诸侯就奉黄帝位天子。

   说黄帝有“土德之瑞”这和《内经》就有关系了吧,土色黄,所以叫黄帝。木火土金水、青赤黄白黑,这不是我们传统的理论就这么下来的吗?在古代也是这么个观点啊。

   这个黄帝说本来是一个氏族,是一个历史时代,但有把它比喻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说中国的文化是从那开始起源的,那都是传说了。因为传说当中说是
* 黄帝那个时代,“造舟船弓矢”- 造车、造船、做弓箭;
* 黄帝时期又有“仓颉造字”- 黄帝要仓颉创造了文字;
* 说黄帝时代还有“嫘祖养蚕”- 说嫘[léi]祖,她是黄帝的正妃,养蚕就有织丝,织成成那个绢,有染五种颜色,做衣裳;
* 还有“隶首算术”- 用隶首([释义]黄帝 史官,始作算数。亦借指善算数者)来研究算术,小学生算的算术,大学生当然也得研究算术;
* 还有《岐伯内经》- 就是我们现在读的《黄帝内经》;
  这些都传说是在黄帝那个时代发明出来的,所以说那个时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

   本来是一个氏族,或者说是一个时代,但是人们后来都就把它比喻成一位贤明的君主,说在黄帝的领导下,中国文化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从语言、文字、算术,以及养蚕、织布,造舟船弓矢各个方面。
​   也就是说,认为皇帝时代,是中国文化发明的创始的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宝贵的、是非常受后人崇拜的那个时代。当然前几天大家看到了清明扫墓,还有国人和不少国外的华裔,当然还有中国的领导人,到桥山去扫黄帝墓,说黄帝还有陵墓,在陕西桥山。
   西北很多地区都是干旱,或者说是丘陵,草木都很少,可是呢,黄帝陵的周围几公里范围森林茂密,那个地方水土就没有破坏,可能,一是那个地方风水选得好,一是几千年来,人们再砍伐、再捣乱,他没有到哪里去破坏它,不砍伐,所以那桥山周边那几平方公里森林茂密,非常漂亮。这是中华民族崇尚祖先,给我们保留了很多的文化遗产。

   医学著作,为了让它很好的流传,也托名黄帝,所以就叫《黄帝内经》,这是黄帝托名的问题。

   为什又叫《内经》呢?
   刚才我说了,与《黄帝内经》同时代还有其他一些著作,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还有《旁篇》,还有好几部著作呢,但是,那些著作都已经失传了,唯独《黄帝内经》存于今世。
   话说回来,为什叫《内经》、叫《外经》呢?
   这个“内”和“外”据考证,没有太多的深意,只不过像现在我们写书,分成上篇、下篇,这样一个分法而已。
   尽管《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这些其它的书没有了,但是在中国古籍当中不是医学著作的古籍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分类方法,比如说,庄子有《内外篇》,韩庄子有《内外储》,都是以内外来分类的,看看这些书它们在分内外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深意,只是分成上下篇,这样一个意思而已,所以《黄帝内经》的“内”字,不具备更深刻的含义。

   而这个“经”字,到是很重要的。
​   “经”的本义是丝织品的那个纵线,经纬吗,横的叫纬,竖的叫经,这个纵线又可以引申它就是主干,再引申那就是基础的、最原则的、最重要的那就叫经。所以在文献上一称为经的,那就是最重要的原理,最基本的理论就在那,就是大家必须所遵循的,这就是经。

   也就是说《黄帝内经》是研究人体,是研究医学理论的最经典的东西,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则,所以把它称之为经。
​   这就是关于《黄帝内经》的名称的问题。

   《黄帝内经》我刚才开头时就讲了,是两部书组成的,
一部叫做《黄帝内经素问》,
一部叫做《黄帝内经灵枢》,各有八十一篇论文。

   为什么叫《素问》?
   当然过去的解释有很多种,特别是有一种解释比较容易听明白的,但是有不太实际、不太合适的,说是黄帝与岐伯平素问答之词,所以叫《素问》,这看来太浅显一点,当然不是浅显就不对,似乎从深入研究理论来说,不是太全面。

   到底为什么叫做《素问》呢?
   咱们教材上特别引证了《新校正》的话,《新校正》是宋代时候的校正医书,它就叫《新校正》。《新校正》有这样一段论述:《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出,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太易者,未见气也”- 气还没见到呢,那时最古老的时候了,
“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初,这宇宙之间它有了气,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始,这时出现形体了,不但有气,气能成形了,叫太始。
“太素者,质之始也”- 太素,不但有形,而且有质存在,素是质的意思。
  
​   《素问》,“问”还是学问的意思,素就是质,为研究质的问题,研究什么质呢?看来就是研究人体的质。

​   人体的质是什么?
​   体质、气质、生理、病理都有质之存在,有了形质存在,才有其它一切可言。
   有了形,人的人体,才能研究人的其它学问,说“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 气和形体、和质都具备了,
“而疴瘵[zhài]由是萌生”- 疾病才开始萌生,
“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 这是《新校正》说,为什么叫《素问》。换句话说《素问》就是研究人体的生命规律、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等方面的规律,所以叫《素问》。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书的命名。

   还有关于《灵枢》的问题,《灵枢经》这个书的命名,是有个流传过程。当然就这两个字来说“灵”就是灵验,“枢”就是枢纽。也就是说,它里边讲的主要是针刺经络穴位的问题,是针刺治疗疾病,经络对人体来说作为一种枢纽,用起来非常灵验,可以理解为是《灵枢》。
   但是我刚才说的,这个书名是有几个转变,一开始作为《黄帝内经》,它就是《素问》这部书有九卷,《灵枢》也有九卷,当时《灵枢》这九卷没什么名称,就因为它有九卷书,所以当初这部书这个书名曾经叫过《九卷》。
   刚才我引证《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原序,他不是说“撰用《素问》《九卷》”吗,《九卷》我刚才说就是《灵枢》,也就是最早的时候,这部分书,因为没有书名,因为有九卷所以就把它叫《九卷》了。
   关于《灵枢》这个名字是后人给起的,从名字上看来,它还有道家的思想的意思,所以人们说是王冰把《九卷》这个名字改成叫《灵枢》的,有这么一个说法。
   总之《灵枢》的意思,是从《九卷》(当然还有其它名字,下面还要讲)上转过来了转成叫《灵枢》了,很可能是王冰把它改的,因为王冰是信道教的。

   王冰是唐代人,说起王冰,这就一会儿还要谈的了,我们现在所读到的《素问》就是王冰整理的,要不经过王冰的整理,说不定我们现在就读不到了,早已经失传了,这是很有可能。

   关于《黄帝内经》的书名

   它是一种假托,因为黄帝是中国文化之祖,所以假托黄帝之名。
   这部书又分为两部,每部书各有八十一篇文章。

   为什么是八十一篇呢?
   因为九九八十一,九为数之极,没有再大的了,再大就是十,十又是一十,又从一开始了。所以从中国的传统概念上,九是数之极。

   九九八十一篇,表示我那个医学理论是天地人无所不包,最完善的东西。所以两部书各取八十一篇文章。恐怕当初选定八十一篇文章作为一部书,他有这个意思。
   以上是关于《黄帝内经》的书名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