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人生】 与孤独签订一份体面的协议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第一次读到余华这段话时的感受仍清晰在怀,数载过去,犹自省也。 朋友圈里总有这样的人,总能以极其敏锐的嗅觉和令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手速及时地在各种人的动态下点赞评论,他们精力旺盛地奔波在各色聚会,恰到好处地施出一些对自己而言不痛不痒的援手。他们似乎与每个人都相熟多年,每天都以充沛的精力孜孜不倦扮演着交际花的角色。 直到有一天你收到他们祈求援助的手,同情之余不免诧异,“他身边朋友如此多,为什么是关系一般的我?” 忙着奔波社交,也忙着站队。像是一个不认识路的害怕掉队的孩子,紧紧盯着大部队的一举一动,此时就无瑕顾及自身,甚至对脚下的坎坷泥泞浑然不觉。他们将自己的个性湮没在世俗化的喜怒哀乐里,将大众化的追求视作自我的标杆。害怕落单,害怕世人评定的不合群,害怕独自一人的羞耻。 而现代化社交平台又为这一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夹在这二者之间的“点赞之交”不咸不淡,充斥了一种表演性的丰沛。 我曾经在电梯里听到过这样一段对话: “这条朋友圈这样发不行,不会有很多赞。” “为什么要追求那么多赞?” “那样看上去有面子。” 哑口无言。 在一个面子至上的泱泱大国里,对于“体面”的追求似乎已经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身旁拥趸无数的人一定是热闹的,独来独往的人一定是孤独的。这样的观念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而这又恰似一道“alone”和“lonely”的辨析题。多数人一直在汲汲找寻的,或许是一种唤名为“存在感”的东西。伴随着对自我的犹疑和落单的恐惧,硬着头皮挤入拥挤的人潮。 而这个时代多少有些奇怪,一方面以“与众不同”为骄傲,另一方面,一旦人们意识到周围人打量审视的目光,惶惶然惊觉自己被排挤在外时,就急着归队,扮演起尊师守纪的优良小学生角色。这或许和我们的文化教育习惯有关,我们的教育即使一直强调着支持个人选择的兴趣,但始终乐于规定一种集体性的毫无,最终,这沦为了一种表浅的表演系统,让人们叶公好龙地表演高雅,但其实,他们从未走进任何一个集体的核心。而在一道看似简单的“磨去棱角随大流”和“特立独行坚持自我”的选择题中,又鲜有人有勇气选择后者。 孤独是世纪常态。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谈到,“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即使以为自己的情感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 相比起一个人的春花秋月,一群人的委曲迎合或许才更孤独。不刷存在感,不用刻意呼朋引伴,一个人闲庭信步,煮茶听书,精神富足,是不是生理上的陪伴和外人眼中的热闹喧阗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我始终欣羨于余秋雨笔下的这种状态。 如果孤独在所难免,那就试着,与孤独签订一份体面的协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