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好,大多数人明码标价,一平尺几百到几万,都有个说法。只有少部分不缺钱不缺才华的人,才会在乎这一点。 但是在古时候,说近点到民国时候,卖字画也没有多少主动去卖,都是前来“求”,这时候就得说成“润笔费”,你要是直接问“你字卖多少钱?”,他都不会用正眼瞅你。 文人心高气傲,对“钱”这个字眼非常看重,他们会觉得这个字侮辱了他们的人格,因为文人的梦想治国平天下,你跟他们谈钱,就像跟洗头机构门口的小姐姐说“你值五百块钱吗?”,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一种交流方式。 一个文人,即使都要饿死了,也不会去谈买卖,因为古代商人是没有地位的,还没有一个农民地位高!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即使在当今,这类文人也不在少数,饭都吃不起了,还在跟你谈什么世界发展趋势,国民生活水平该如何改善。 一说起富豪,潜意识里都是私下干过“见不得人的勾当”,靠攀附权贵、花言巧语发的家,仇富心理也很严重。 去去卖跟上门求,是两种概念。能让人上门求字的人,一定是有名气之人,在这种名气之下,更有些心高气傲,不管他有钱没钱。 古代文人,“丹青易米”是无奈之举,你不会看见哪个大文豪,大书画家,已经官至二三品了,还满大街嚷嚷我字卖多少钱,我字卖多少钱,这是非常丢文人脸的一件事。 所以,用“卖”还是“求”,关键看你的位置,对方的位置。 人家有才华,有名气,不缺钱,你还到那问“你字多少钱”,那只能说你情商实在有点低,不适合在中国生活,去西方这么问就不伤人。 如果他就是卖字为生的,你直言字画多少钱,他会坦白告诉你,不但不伤人,还会让他很开心,因为他会觉得买卖又来了。 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启功,青年时逢战乱,条件不好,一直拿画作到字画店寄售,这就是“丹青易米”。等到出名之后,有人来求字,几乎都能应允,也不会要钱。即便是卖字画所得的润笔费,也全做助学基金,这是当下的文人楷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