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认识《系辞传》对易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全文解读《系辞传》上卷1-6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系辞传》对易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熟悉《系辞传》上卷1-6章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系辞传》上卷1-6章的原文解读。 一、《系辞传》解读序言 《系辞传》亦称《系辞》,也被称为《易传·系辞》和《周易·系辞》。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和下篇)。是《易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系辞传》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系辞传》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述了揲蓍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系辞传》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也叫成器),四才是筮占。《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是君子之书,读《易》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趋吉避凶、化凶为吉的手段。 对《易经》的基本原理,《系辞传》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他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阴一阳构成,没有阴阳对立,就没有《周易》。它把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它特别强调了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又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发挥了“物极必反”的思想,强调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它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主张自强不息,通过变革以完成功业。同时,它又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的理想目标,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视和谐的思想。 《系辞传》肯定了“《易》与天地准”,以为《周易》及其筮法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模写,其根源在于自然界;同时也含有夸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变化法则。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实际涵含着宇宙生成论,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系辞传》上卷1-6章解读 第一章 【原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译文】 盘古一画开天地,轻盈之气上升为天,重浊之物下沉为地,天尊贵居上,地谦卑处下。周易的宗旨是借天道说人事,乾坤两卦模拟天道地理,乾卦象征天为高为阳为上为尊,坤卦象征地为低为阴为下为卑。在自然界开天辟地,那么在周易中乾坤两卦的象征也就拟定了,故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有了天地,那么万事万物莫不由卑下以至高大杂然并陈,按其高低上下的相对位置分布排列。周易中用六个爻位来模拟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其所代表的人世间的高低贵贱位置也就依序排定了,故称“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天地万物有的健动有的沉静,动极必静,静极必动,该动则动,该静则静,动静遵循一定的恒常规律。周易中用人的刚柔代表自然界的动静,阳刚好动,阴柔好静,刚而能柔,柔中带刚,阳刚阴柔的道理也就由此断定和断然可知了,故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天下万事万物既以其道而以类相聚,又以其群而以类相分,分久必聚,聚久必分。人世间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人总愿意与好人为伍,绝不与坏人同流合污,而坏人总喜欢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因为人有善恶之分,其结局就有吉凶之别,周易中“吉凶”等断语也由此而产生了,故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形成日月星辰昼夜晦明的天象,在地呈现山川河岳动植高下的形态。周易就是用天象地理来比拟人间之事的,那么人世间错综复杂的变化也由此得以显现出来了,故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解读】 《系辞传》开门见山,一上来就说周易是描述天地自然万物现象的,其宗旨是“借天象说人事”,先有天地再有万物,万物具有阴阳动静刚柔等属性。 本章提到了几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天地,乾坤,尊卑,贵贱,定位,分聚,动静,刚柔,吉凶,形象,变化。 【原文】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译文】 所以,周易中用阳爻阴爻模拟自然界的动静,代表人的刚柔本质,阳刚阴柔,阳动阴静,阴阳两种力量既和谐又矛盾,就像是两只手相互交错互相摩擦,是为“刚柔相摩”。 一个爻分阴分阳代表天地两仪,两个爻有四种组合代表春夏秋冬四象,三个爻有阴有阳就有八种组合,圣人由此设立了八卦,命名为“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划分成了八大种类,那就是“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宇宙间阳刚阴柔两种因素不断地切摩,八卦所代表的八种物象也不停地相与鼓动,就像荡秋千那样往来反复相互激荡,于是就产生了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故称“八卦相荡”。 具体来说,震卦为雷,离卦为电为霆,以雷霆之气鼓动万物的生发,是为“鼓之以雷霆”。巽卦为风,坎卦为雨,兑卦为泽,以风吹拂疏散万物,以雨浇灌万物,以泽滋润万物,是为“润之以风雨”。离卦为日为暑,坎卦为月为寒,日月在天上循环往复运行,造就了大地上昼夜寒暑和春夏秋冬,是为“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对应到人世间,乾卦为天为父为阳,坤卦为地为母为阴,其余六卦像是乾坤所生的孩子,八卦之中的乾震离艮四个卦为阳卦,坤离巽兑四个卦为阴卦,阳爻和阳卦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阴爻和阴卦象征女性的温柔之质,故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坤两卦是周易的门户和精髓,乾卦模拟天道自强不息,制定了时间和空间的基准,是天地的源动力和起始。坤卦描述大地厚德载物,大地跟随并配合天道化育作成万物。乾为主,坤为从,乾为君,坤为臣,乾制定纲领,坤具体运作,故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卦为天昭然运行于上,日月星辰循环往复,抬眼可见一目了然,其道是那样的平易容易。坤卦为地浑然化育万物,山川河流动物植物历历在目,春夏秋冬感同身受,其理又是如此的简单易懂,故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天之道容易平易则易于知解,坤地之理简单易懂则能够使人易于遵从,故称“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乾天坤地既易且简,则能使人亲近效法,并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进而以此建功立业,故称“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天之道赋予万物成为万物之德,深深扎根于万物的本性之中,可以长久保持正固。圣人尊天敬地,其建立的功业也可以不断壮大,得以持续发展,故称“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这就是周易带给圣贤之人的两大功用,既崇德又广业,其德行就会像天地一样长久,其功业就会如天地那样广大,故称“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正因为天地是那么的简易可亲,所以使人能够从中洞悉天地万物自然的规律,并由此悟出治理天下的大道理,故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人立于天地之间,以天道地理为准则来处理天下繁杂的事务,既能像天那样自强不息,又能和地一样厚德载物,就能找准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不会违逆天地大道而出差错,故称“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解读】 本章提出了八卦所代表的八类自然现象,乾天坤地相互配合创生化育万物。明确指出天象地理是如此的简易,由此可知周易是非常简单可亲的,不仅一看就懂还容易模仿效法,给学习研读周易之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我们常说八卦,指的是三个爻组成的八个经卦,圣人将万事万物划分成八大类,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分别用八个卦来对应,那就是乾坤坎离震巽艮兑。 八经卦都有自己的类象,在《系辞传》中孔子总结了八经卦的100多种类象。简单来分,乾卦为天为父,坤卦为地为母,坎卦为水为月为寒,离卦为火为日为暑为电为霆,震卦为雷为龙,巽卦为风,艮卦为山,兑卦为湖泽大海。 本章揭示了周易之“易”的三层含义,平易简易,变易,不易。首先,“易”由“日、月”组成,描述的是日月的天象,人们仰望蓝天一看就知一目了然,太阳给我们温暖,月亮给我们照亮,是那么的简易和平易可亲。其次,天道日月一直循环往复地运行,不曾有一刻停顿,象征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化,此为“变易”。第三,不管天道如何变化,都一直沿着固定的轨道,遵循特定的规律,亿万年来不曾偏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万变不离其宗”,也是老子所说的“天道”,此为“不易”。 第二章 【原文】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译文】 圣人将八经卦上下两两重叠就有了64种组合,所以在周易中设置了64个卦,使我们从中既可以观察到宇宙万物变化之象,又可以展现人世间的复杂情形。圣人将一个人的一生,将一个社会或国家从诞生发展强盛到灭亡的完整过程,划分成六十四个阶段,用六十四卦来代表。每一个阶段就是人所处的大环境,是通畅还是闭塞,是身处光明之世还是小人当道的黑暗,是一帆风顺还是困难重重,很轻易就能观察得到,故称“圣人设卦观象”。 一个卦有六个爻,六十四卦共384爻。中国人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每个卦所代表的大环境就是“天时”,一个卦的各个爻就代表你在这个特定环境下所处的位置,也就是“地利人和”的具体考量。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具备,你的命运就吉。一个条件都不沾,那你就凶险了。有的具备有的不具备,你的命运就处于吉和凶之间。所以圣人就在64卦384爻之下分别撰写卦辞和爻辞,系以吉凶悔吝以及其它各种不同程度的判断语,使人明察吉凶悔吝的趋向,故称“系辞焉而明吉凶”。 周易的最大功用是让人随机应变趋吉避凶,人不同于其它动物,是有思想有判断力的高级生物,不会见到前面有陷阱还非往里跳,也不会一直处于凶险之地一筹莫展而束手无策。天地自然有阴阳之分,人则有刚柔之别,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或刚强奋进或柔顺暂退,时行则行时止则止,见机而作趋吉避凶,这样就能使你的处境发生变化,改变你的命运,故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所以周易中所讲的“吉凶”,是说已经确切显现出来的结局和处境,成功了得到了就是“吉”,失去了惨败了就是“凶”,故称“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是说还没有到吉凶的程度,但已经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和征兆,你要开始注意了,如果是向凶发展,就要有悔过之心还要有改过之举,如果是向吉的方向发展,更要小心谨慎,面对凶有了悔过之心便会忧虑思虑想办法,面对吉也能居安思危加以警戒,处凶能悔且忧,得吉能吝且虞,故称“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变化”是说改变吉凶处境的对策,明明是陷阱你还能往里跳吗,前方是阳光大道则要大步前行,如果进退有度那么你的命运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故称“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刚柔”是说人的本性和素质所起的作用,俗话说大丈夫能伸能屈,你虽然阳刚但不能一味刚强,你虽然柔弱但不能一味退缩,该刚则刚该柔则柔,刚柔兼济方是上策,这就像昼夜交替,太阳落山并不等于太阳就失去光明了,一昼夜的时间很短暂,那么暂避锋芒并不代表你从此就失去了阳刚之质,这只是漫漫人生中的一个小循环,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忧地,故称“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一个卦有六个爻,可以分别象征天地人之道,五上两爻代表天,初二两爻代表地,三四两爻代表人,所以六个爻的阴阳变动,就涵盖了天地人这三个主体的一切变动之道,故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那么如何去学习周易,周易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既要安心学习琢磨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又要在生活中不断灵活地实践,尝到了甜头就会喜欢上它,进而乐此不疲反复把玩。君子之所以能坐下来安心学习周易,是因为64卦的卦序吸引了他,卦序的排列是模拟万事万物发展的趋势,从一个卦进入到下一卦都是环环相扣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君子从中可以对照自己此时处于什么位置,清楚是吉是凶以及发展趋势,做到心里有数,然后得以安然自得,故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喜爱钻研易道的君子,之所以能乐此不疲地玩味其中,这是因为能从卦辞爻辞中深刻领会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大道理啊,故称“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为什么称其为“玩”,而不是一丝不苟一板一眼去学习,这是因为周易所讲的内容太多太广了,容易让人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有必要增添一些学习的乐趣。周易有六十四个卦,有384爻,每个爻又有数种变化,谁一下子能熟练掌握这么多东西啊,因此平时要多演练,比如说算一卦看一下自己的处境和对策,今天一卦明天一卦积少成多,不知不觉熟能生巧。 所以喜欢周易的君子平时一有空闲就反复观察揣摩周易的卦象,不断探索玩味它的卦辞爻辞,因为每一个卦的卦象卦辞代表了人所处的大环境,爻位爻辞则揭示出人的具体处境,反复地揣摩玩味就能体会出其中的奥妙,不出门户就可知天下事,故称“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 一旦要有所行动去做事,就会仔细关注其中的卦爻变化,警惕把玩卦辞爻辞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吉凶趋向,进而趋吉避凶,故称“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能如此尊天敬地而作为,不是说只有老天会保佑你,这也是你自己在保佑你自己啊,不仅大为吉祥,还能无往而不利,这就像“大有卦”上九爻辞所说的“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解读】 此段明确指出了周易“观象系辞”的大原则,《系辞传》这篇文章的名称就是“观象系辞”的省略语,系的什么辞,那就是判断你的行为所导致的结局。进而揭示了“吉凶悔吝”等判断语所代表的含义,告诉你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求趋吉避凶改变命运。 “吉凶悔吝失得忧虞”是周易中常用的判断语,“虞”字从“虎”本指远古看管山林和湖泊的官员,称之“山虞”和“泽虞”,后引申出警戒警惕之义。 我们重点讲一下“卦序”的问题,“易之序”指的是周易64卦的卦序,其顺序合乎天地自然的规律,也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非常缜密和科学的。孔圣人在《十翼》中专门有一篇《序卦传》,上经三十卦是以天道为主线,下经三十四卦是以人道为主线。后世有很多学者质疑周易的卦序排列,有的还重新编排了六十四卦,这是因为没有完全读懂各卦的哲理。另外,即使说这些学者重新编排得很有道理,那也是按照自己的思想体系来理解易经,从而偏离了《周易》作者文王周公和孔子的思想和初衷,历史上有不少学者创立了自己的一套易经学说。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如果一时读不懂,首先不要怀疑它,甚至篡改字辞用自己熟悉的知识去强行胡乱解读,而是应该留给后人接力完成。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是周易第14卦大有卦上九爻的爻辞,“自”既有“从、来”的意思,也代表自己,孔子在《系辞传》中共引用了四次,反复告诉我们,只要遵循天地大道来做事,不是说只有上天来护佑你,这也是你自己在护佑你。 第三章 【原文】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译文】 “彖”字下面是“豕”,取象于杀猪割肉,比喻逐步解剖事物的发展进程,所以《易传》中的“彖辞”是解释“卦辞”的,并全面展现一个卦所包含的所有卦象,故称“彖者,言乎象者也”。“爻”字取象于“结绳纪事”,上半部代表小事打一个小节,下半部代表大事打一个大节。也取象于用刀切肉,上半部代表切一小刀,下半部代表切一大刀,所以“爻辞”是展现每一个变化,故称“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则描述其结局是成功得到了还是惨败失去了,“悔吝”是指明有小的弊病和过错瑕疵,“无咎”是要人善于补救其过失。 所以分出六爻贵贱等级的就在于它所居的位置,每卦六爻从下到上依次排列,可以有好几种象征。比如可以代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初爻为底层的民众,二爻为大夫或基层官员,三爻为一方诸侯,四爻为君王身边的重臣,五爻为帝王之尊,上爻为宗庙或太上皇。还可以对应事物的发展阶段,初爻为刚刚开始,二爻为崭露头角,三爻为在基层取得了成就,四爻为新人跻身高层,五爻为飞龙在天大获成功,上爻一般代表物极必反,形势险恶引以为戒。所处的爻位就代表你的地位贵贱和权力大小,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很容易判别,故称“列贵贱者存乎位”。 判断一个卦所包含事理是小还是大,就在于各卦的卦象。每一个卦代表你所处的大环境,是为“天时”,所处的环境恶劣急迫到什么程度,是事关重大还是可以缓而为之,都可以从各卦的卦象中看出来,故称“齐小大者存乎卦”。 至于判断辨别处境是吉还是凶,可以从各卦各爻的文辞获知,故说“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等辞则表示你介于吉凶之间,但易经显现出了趋向吉凶的苗头之“介”,说明你的行为小有弊病和过错,由此产生了忧愁悔过憾惜,故说“忧悔吝者,存乎介”。感受到警告震动,能震醒自己,能生悔过之心,且能有悔过之举,弥补了之前的过错,挽回了损失,则能变有咎为“无咎”,只有悔过之心而不付诸行动不能称之为“无咎”,故称“震无咎者,存乎悔”。 所以各卦象征的情形有小有大有轻有重,卦爻之辞有极危险的如“劓刖、征凶、无首、何校灭耳”等,也有极平和吉祥的如“利见大人、利涉大川”等,故说“卦有小大,辞有险易”。各卦的卦辞爻辞,都是揭示不同的行为导致了相应的结局趋势,故说“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解读】 本章解释了卦辞彖辞爻辞的作用,详细阐释了“吉凶悔吝无咎”的转化条件。 周易的《本经》包含一个“卦辞”和六个爻辞,而“彖传、大象传、小象传”属于后人和民间的解读,经过孔圣人的总结编撰,就可恰如其分地阐释文王的卦辞和周公的爻辞,其义理与卦辞爻辞严丝合缝浑然天成,所以后世学者把它们与《本经》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现在周易的这个通行版本。 一个卦的“卦辞”是文王所作,因其过于简练晦涩难懂,故孔圣人博采前贤见解精华来阐释卦辞,分为“彖传”和“大象传”。每卦的六个爻辞是文王之子周公编写的,孔子的“小象传”是逐句解释“爻辞”的。孔圣人一般只述不作,比如在《论语》中,凡是孔子之言都注上“子曰”二字。“彖”的本义是宰猪,引申为动物解剖,“彖辞”一般是从内卦到外卦,从下卦到上卦,从开始到结束,从内因到外果,一层一层展现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的各种情况,就像现在所说的“可行性报告”,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意味,彖辞一般强调困难消极因素多。而“大象传”是从相反的角度来注释卦辞,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已经形成的的现象和结果,返回头来看走过的路,就像“事后总结”,保留其正确的行为和措施,捡取最重要的关键点给君子以忠告。“彖传”比较长,“大象转”比较简短,二者珠联璧合,像两颗夜明珠日月合璧映照衬托着文王的“卦辞”。 第四章 【原文】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译文】 周易的哲理本源于自然,准则于天地,所以能弥漫统纶天地间一切的道理,故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则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俯则观摩大地山河动植的理则,所以能洞知昼夜光明幽暗的道理,白昼太阳光明普照万物,黑夜太阳落山黑暗来临,所以人世间有圣君有暴君是符合天地昼夜规律的,不必大惊小怪,故称“知幽明之故”。 追原万事万物的始终,就能明白死生终始循环的道理。天道运行循环往复,大地上春夏秋冬四季轮换,所以中国人不说“死生”而讲“终始”,宇宙间阴阳二气交互变换,春夏万物生长,秋冬万物萧条潜藏并没有死亡,待到春回大地又能生机勃发。也就是说,一个事物发展到终极则物极必反,就会返回到其初始状态,是为“反终”。那么一个事物的起始,其实就是从前一个阶段的终极而来,是为“原始”,宇宙天地无始无终无生无死,故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生死”是人类永远迈不过去的坎,而“鬼神”则是人类敬畏天地恐惧生死而臆造出来的概念。宇宙自然万物是由阴阳之气组成的,阴阳凝聚之气谓之精气,是生命赖以存在的因素,消散的精气谓之游魂。阴阳精气和合为物则能生,精气游散灵魂归于虚无就趋于死,灵魂是生命的泉源,它是随着生老病死而变化的,由此我们可以探知鬼神的情态。“鬼”与“归”同音,阴气凝聚归结为鬼,“神”与“申”同音,阳气生发伸展为神,这就是圣人眼里的鬼神,鬼神只不过是阴阳二气或凝聚或溃散而造成的,精气是万物的本源,游魂像是万物的变化,故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周易之道与天地之道相似,所以不会违逆天地,故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全面知晓了万物的情态,从中悟出匡济天下的道理,以此来治理天下就会恰如其分,既不会过越也没有偏差,故说“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能触类旁通广泛推行于天下,既不会滥用也不会有流弊,是为“旁行而不流”。 通晓易道者能乐行天道之所当然,知天命之造化,故无忧。圣人安于所处之境而敦行仁道,故能泛爱天下。周易能涵盖天地间一切的变化而不会有过失,能微曲迂回成全万物而不会有遗漏,能通晓昼夜和阴阳之象而尽知其道。 圣人所掌握的周易哲理穷神知化鬼神莫测,无所不在变动不居,没有固定的方所。易道唯变所适,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形体。天地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那么运用易道也不能死板教条,而要随机灵活与时俱进,所以说“神无方而易无体”。 【解读】 本章重点讲了周易的伟大作用,以及学习掌握周易的巨大好处,就像乾卦《文言传》中所讲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第五章 【原文】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为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译文】 天地万物都包含阴阳两种元素,一阴一阳相反相生运转不息,是宇宙万事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这就是道,是统贯于天地人三极的总规律,故称“一阴一阳之谓道”。 天地大道无所谓善与不善,而是自然造化,老子《道德经》也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而人则有善恶之别,唯有圣人能够继承天地阴阳之道,并使之继续发展,这是圣人之善行,也是万民之善事,故称“继之者善也”。圣人创作易经,将天地之道展现了出来,进而凝聚成人之本性,将天之道转化为人之德,这就是“成之者性也”。 人有大人圣人贤人君子俗人之分,圣人大人创立了易经,与天地合其德,其他人则遵照执行。贤人君子秉性不及圣人大人,理解易道难免会有所偏失,大部分人都是依照自己的观点理解,不同之人从易道中汲取的营养也不一样。有仁德的人见此性此道即认为是仁,进而更增厚自己的仁爱之心,故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慧之人体察此性此道就认为是智,进而更深地增进自己的智慧,故称“智者见之谓之智”。至于普通百姓则是浑然不觉,虽然日常都在使用它,但却不知道这就是易道,故称“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此可见,真正能全面正确知解领会它的人是少之又少呀,故称“君子之道鲜矣”。 易道显现出来的仁道是可以见之于实践的。从外在来看,生长化育万物却无我无私,这就是仁的表现。但其机制哲理则是深藏不露,神妙无方变化无际,这就是“知”是“大知”,有别于普通的智慧之“智”,故称“显诸仁,藏诸用”。易道不断地蕴藏之以致用,能鼓动万物的生机养育万物,完全是无心而成化,是一种超越人的意志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并不偏向于任何人和任何物,故称“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圣人遵循“显诸仁,藏诸用”的宗旨就能崇德广业,既修养了崇高的品德,又成就了伟大的功业,故称“盛德大业至矣哉”。 什么是“大业”,事业大成即是大业。什么是“盛德”,日日进步即是盛德。如何成就大业,学问德行日益深厚就叫“富”,获得天下人的爱戴和支持就叫“有”,故称“富有之谓大业”。如何修养盛德,每天都在创新,不断地旧貌换新颜,就能畜积修养盛大的美好德行,故称“日新之谓盛德”。 生而又生,生生不息,变化前进不已就是易道的精髓,在天上展示出天象就是“乾”,在地上效法而行就是“坤”,极尽数术的推演预知将来的变化就是“占”,通达变化之道就是“事”,能运用阴阳之道达到神奇奥妙变化莫测地步的就是“神”,君子遵循其道而行,就能成就不朽的功业。 【解读】 此节论述易道的本质,统贯天地人和万物,以及易道的实践作用和取得的巨大成果。 首先揭示出周易的内涵和本质,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都包含阴和阳两种元素,既对立矛盾又统一和谐,并且能相互转化,这样就推动了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 从自然界来看,阴阳可以象征天地高低大小上下冷热明暗雌雄长短前后难易等等。对应于人事,可以代表君臣夫妻善恶美丑刚柔男女等等。上升到社会层面,可以象征光明盛世或黑暗之世,是文明还是愚昧,是进步还是落后。 “仁者见仁”和“智者见智”,这两个成语最早出自本章,是说不同之人看周易的角度不一样,那么汲取的智慧也不一样。华夏文明之所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因为各从周易中舀取了一瓢水,遂成就了诸子百家的学说。 第六章 【原文】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译文】 周易的道理是多么广泛多么宏大呀,一会远在天边,一会又近在眼前。以论说其远则无所止息无边无际,既有空间的广袤又有时间的绵延,随时随地处于绝对的运动之中,大到宇宙天体,小到细菌尘埃,谁也无法驾驭它,故称“以言乎远则不御”。说到其近处,它又离我们那么近,文静而又端端正正地站在我们面前,包含有相对的静止,处于相对的空间和时间之中,好像触手可及,故称“以言乎迩则静而正”。周易全面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时间和空间,运动和静止,以及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这样就涵盖了天地间万事万物所有的道理了,故称“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乾天和坤地都同时具备运动和静止这两重属性,乾卦六画皆是阳爻,纯阳刚健,当它静而不变之时则专一而无它,当它动而变化之时则直遂而不挠,所以广大的宇宙由此创生,故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坤卦六画都是阴爻,柔顺敦厚,当它静而不变之时则收敛深藏,当它动而变化的时候则广开展布,所以广大的万物皆由是化育成形,故称“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易理的宽广和博大本源于天地之广大,再没有比天地更大更广的了,故说“广大配天地”。易理的变化通达本源于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再没有比四时变通更典型的了,故说“变通配四时”。阴阳之理本源于日月的运行,再没有比日月明暗更明显的了,故说“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理的简单易从本源于乾天简单和坤地易从的伟大德性,乾天自强不息,坤地厚德载物,再没有比天地道德更深厚的了,故说“易简之善配至德”。 【解读】 本章辩证地看待乾卦的阳刚和坤卦的阴柔,乾天并不是一味刚强和健动,坤地也不是一味柔顺和静处,而是动静适宜刚柔相济。 “御”是止的意思,“翕”读作(xi)是闭合但不是完全闭合了,而是活动幅度很小不易察觉,就像鼻子呼吸若有若无,虽然微弱但确实有气息。“辟”是张开,与“翕”相对。“配”是相配,接下来圣人连续用了四个“配”。 首先,“广大配天地”,乾卦为天,坤卦为地,乾坤是周易的核心和门户,乾为大,坤为广,所以易道也既广且大。 其次,“变通配四时”,天道的日月循环运行,造就了大地上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四季轮转是最大的变化之象。 其三,“阴阳之义配日月”,日为最大的阳,月为最大的阴,日代表光明,月象征黑暗。 其四,“易简之善配至德”,圣人的话太简练了,前面第2章说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则天下之理得矣”,所以此处的“易”就代表乾道,“简”就代表坤道。什么是“善”,前面第6章说“继之者善也”,乾道自强不息,坤道厚德载物,再没有比天地更深厚更极致的德了,故称“易简之善配至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