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无数的文人才子。他们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留下了无数贯穿古今的诗文。而当我们现在回头看向这条长河时,在无数的星星点点之中,有几颗极为耀眼,它们定格在那,照亮了整个时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这样评价到: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他认为自夏、商、周之后的诗人,没有谁能再超过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的了。这四个人不仅是文学上的天才,更有高尚伟大的人格。 屈原 很多人对于屈原作品的了解可能只限于《离骚》,甚至都没有读完。而对于《九章》《九歌》却一无所知,甚至连《天问》这样的千古奇文也未曾听过。但屈原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绝不仅仅是几篇文章这么简单。大家都知道,《诗经》是我们中国文化的起源。但对于其里面的诗篇,却没能有作者留名于史。是从屈原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 屈原的作品大多和神话有关,很多虚幻的内容都是由神话发展延续而来。虽说是神话,屈原却又是关注现实的作家,他关心民情,体恤百姓。对上层腐败的政治深恶痛绝,作品里往往反应了当时社会中很多尖锐的问题。因此,王国维才会说,不仅仅是文学天才,更有高尚伟大的人格。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了,再也没有回来,他去寻找梦中的桃花源。“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高中语文老师跟我们讲过,诸葛亮和陶渊明备受后世文人尊重。前者隐居卧龙岗时有刘备三顾茅庐,这让后世文人十分羡慕,希望自己能够像诸葛亮一样遇到一个能赏识自己才能的主公。而自己也能像诸葛亮一样,为主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后者则刚好相反,他决定远离官场,就一生再未做官。其实很多中国文人写下的很多归隐诗篇,并不是真的想归隐,只是自己得不到赏识而已。相比之下,陶渊明则是真性情了。 杜甫 很多人可能要问了,为什么王国维不选择李白,而要选择杜甫?我觉得这是合理的,李白的诗,是看透了人间悲凉,无意留恋凡尘,把天上的悠闲写给你看;而杜甫的诗,是看遍了世间的悲凉,将世间的丑恶咬牙切齿的写给你。大多数当然更喜欢李白的潇洒飘逸,但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或许才是每个堵住之人心中该有的担当吧。 苏轼 若不是读过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我会真的觉得苏轼对于官场沉浮毫不在乎。只是最终都化作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样潇洒的诗句。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或许就在于这种人间虽苦,却又舍不得那仅有的几点甜。所以苏轼的诗词总是这样豁达。正如蔡崇云评价的: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出,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胸襟有涵盖一切气象。 对于王国维先生这样的手法,或许是因为我自己本就对这几位有偏爱,自然十分认同。对于王国维先生的说法,你是否有不一样的看法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