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老同事文吾看过我的新作文《漫说“嗯嗯啊啊”》后道出一个新题眼。他留言:“有生活,有理性,是语言现象研究…”。我只是骨子里的情感倾向际遇现实生活原型后随笔写写而已,没刻意“语言研究”。 同时,我是立足数理“兼学别样”,尤其是职后赋闲时,仅借文字之工具,面向自己写写心得,“体内循环”式的心灵对话,不求“第二、第三效应”,权当自言自语。而舞文弄墨是他的术业专攻,弟子不少,文字颇丰,在文学方面可为吾师。这不?同师一句话,带来一道题—— 当今方兴未艾的网络语言还真的值得探究,好比说前两年某地此起彼伏的网络“骂街”之言语,就颇具新意,凸显几分文化进步和雅趣。如果我们不与时俱进,真会成网民口中的“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 | 02 传统版“骂街”的特征 此次“骂街”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的骂街,骂声颇显几分斯文。传统的“骂街”是利益“受害人”面向大众对“嫌疑人”的“单口”扬声臭骂,按通俗的说法就是“只要嘴里有的,什么脏话、臭话、丑话都倒得出来”,连旁人就听不下去,包括丢失了南瓜茄子小菜什么的都可以随时开骂。从语言形式和内容上看,听起来不堪入耳,有时还把他人的祖宗八代及儿孙大小一起扯进来诋毁、诅咒。从声势上看,哪“高音”几乎盖过几条街或响彻几匹岗。从目的意图上看,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对“嫌疑人”貌似心中有底,只是坐不实把柄来个“双口词”公开论战,旨在通过辱骂、诅咒等攻势,击溃对方心理承受底线,让他(她)在“忍无可忍”时跳出来“认红”,这叫“以骂逼招”;第二种是对“嫌疑人”几乎胸中无数,指向不明,漫无边际的臭骂,以宣泄怨气,这叫“以骂解恨”。 传统版的“骂街”源远流长,我们无从考证它起源于何时何地,但我们可见证它就衰落于现在。一些年前,“骂街”几乎常见,现在就少多了,正宗的“泼妇骂街”更为稀罕了。 鲁迅先生说:“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然而,有些骂街其架势、其火药味绝不亚于一场战斗,就是不致人于身败名裂,也近乎狗血淋头。时代在发展,文化在进步,不仅那种传统式的骂街当今少见,即使偶见“变异”,其形式、其语言方式也带有一定的文化含量,上文所提到的“骂街”就是典型案例。 | 03 网络“骂街”案例 前几年的一段时间里,华中某地持续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公众“骂街”热潮。骂什么街?骂“BRT”所在的那条街。众口指向的是投资10多亿,大动干戈对一条现成街道进行再次改造,所建成的“快速公交系统”,其洋名叫“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技术核心要素是在街道中心开劈专道,营运管理突出专用路权。 不知何故,如此耀眼的“洋玩意儿”、惠民工程,从改建开始就引来唾骂,并且不只单枪匹马上阵,而是“众口一词”。骂点不是耗费巨资,也不是毁了现成风景,更不是改善公交,而是质疑“独霸”两道后,本来狭窄的街道将堵点更多、其他车辆运行更慢,于是,纷纷指责“打造BRT,自动减少私车”是一厢情愿。 那时,我既看热闹又看门道,偶尔想想人们“骂街”有没有道理。今为草野,对利弊是非已不感兴趣,仅觉得当初“骂街”形式新颖,言语妙趣横生,回味无穷。下面拣出几例,以作趣谈—— 一市民说:BRT的真实名称叫“边上去”,就是用钱铺就公交车天下第一的“霸道”,“法定”其他车辆靠边去。 一位司机说:现在走BRT有多慢嘞?我的一位朋友过36岁生日,等我从十几公里外赶到市区时,他快37啦。 一网友说:我儿子在小学三年级学英语,我考问他BRT是啥意思?他说这叫“不让通”呗! 反正我不懂外国英语,随他说吧。当我按BRT调头的规矩从右向左一瞄,发现是“他日白”! 一位朋友在“生活圈”里点评:继《*****》电视剧之后,因BRT的开通,这座城市正在拍摄一部新的国产大片《全城大围堵》。 更有文人墨客作诗填词献歌谣,曾有一词传遍大江两岸:
等等,此类言语不绝于耳。避其内容是非,其言辞尽管充满怨气和讥讽,但表现形式还凸显出几分文气,与传统粗野、丑陋的“骂街”相比,显得甚是“干净”了。不知这是因社会发展进步,世上值得“破口大骂”的事少了,还是因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而使大众的人文素养和文学水平提升了,或许二者兼有吧! | 04 “骂”和“挨骂” 还是少些为好 世界上可能也没有无缘无故的骂。既已“触网”,偶个“286”就鹦鹉学舌,仿效一说:面对如此重大的惠民工程,诸多“吃瓜群众”一时不理解、不接受,为何不“打酱油”、不“潜水”?而视为“呕像”,自发结成“战略伙伴”在“平台”发起“沙龙”,“楼上”“楼下”持续“抛砖”,“论坛”热火朝天,其目的动机看来并非“撒狗粮”或“圈粉”,显然也不是“虐狗”,更不像“熊孩子”玩“爽歪歪”,那是否在追求“王道”,还含有几分社会责任因素呢? 本着好奇,几个月前,我特意乘坐了一趟“BRT”,就是想亲身体验一下这个“宠儿”究竟咋样的。在舒适的车厢里,我不得其解: 可怜的BRT啊,是你水土不服,还是当地人食洋不化?怎么至今还不见“**人民欢迎你”呢?好在人们给你留足了面子:改“破口大骂”为“幽默嘲讽”。 据说,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梁实秋先生对“骂人”的研究颇有心得,且有大作《骂人的艺术》传世,并直言不讳:“我做此文的用意,是助人骂人”。他说“骂人是一种高深的学问,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试的。有因为骂人挨嘴巴的,有因为骂人吃官司的,有因为骂人反被人骂的,这都是不会骂人的原故。今以研究所得,公诸同好,或可为骂人时之一助乎!”不知骂“BRT”者是否也得于助乎? 不过,改头换面包装了的骂声,其实质还是“骂”,结果还是“毁人”和“伤心”,终归是不和谐的音符。同时,网络关不住,言路堵不住,况且它横空出世还带来诸多积极因素,那就只能因势利导,从源头上“治骂”,这世道上“该骂”的事情和骂街的现象还是越少越好! (有了“不让通'或'他日白',泪看电驴儿把车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