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远驿39号与姑妈

 昵称62112336 2019-02-10

  卢瑜

姑妈离开人世而往生,那应该是一个长乐未央的世界。

从人生的起点到终点,老人家走了92年;而由此岸往彼岸,只用了不到两小时。全家老少未及手忙脚乱,也无暇东想西想,姑妈松开双手,乘大鱼花车遨游去了。 上海seo学习

姑妈一辈子没真正离开过怀远驿39号。

当年逃难躲日本仔,爷爷从一堆孩子中拣了头尾两个,带去鹤山祖屋,一同再转往越南、香港。随爷爷游商一周,姑妈回到了荔湾十八甫怀远驿。

巷子口的那间祠堂公馆,后来做了棋子工坊,姑妈就进了这间街道集体企业,一直做到退休。在39号大屋,姑妈与来自工宣队的姑父结婚、生子、养老、送终。然后,就是被后辈养老送终。姑妈的人生轨迹循环仿佛都浓缩在这不到1000米的怀远驿巷子里了。

怀远驿是一条麻石条铺路的巷子,不到一公里长。巷口有间祠堂,巷尾连接旧时的洋行,人称“十三行”。巷子两旁的老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叫做“西关大屋”。老宅宽窄不一,却都有着样式很像的红木趟栊门,门两边有门当石件摆设,取门当户对之意。年轻一代择偶时,有老辈人会念叨“门当户对”这个词来调教后生,说什么“门当户对,凡事不悔”。

然而,姑妈以她人生选择的合理性,解构着门当户对的必然性,并由此说明,没有门当户对的婚姻,也能修成白头到老。

在那十年的非常时期,这门当不对户的说法,却因关联着工宣队的姑父,倒是有那么一点大屋护身符的意思。

一种不门当对户的人生选择,究竟与家族的沉浮兴衰有多少联系?这让人着实不敢轻易揣测。反正,不能要想要的生活,却能过想过的日子,姑妈与姑父相守一辈子,从没听人说有过什么后悔。

姑妈在怀远街道有着善好的人缘。39号大屋五房几代人,出出入入,增溢损殒,户籍方面不少的事情,都由姑妈一手经办。改革开放后,各房人纷纷向外开枝散叶,搬离39号大屋,只有姑妈一直住在这间老宅,她像是老宅的看护人,一辈子没有真正离开过这间西关大屋。

去年初夏,途经怀远驿,见街巷头尾许多大宅已改商用。货物堆砌,人声喧嚣,一派浮生杂糅的混搭。绕到39号大屋,门当静默如初,繁花一树划过夏夜,轻印趟栊门上,利落的节奏,把各种嚣尘噪音都过滤了,只留下干净简单的画风。门后是90多岁的姑妈,一如门前优雅的格调,和大屋在一起。

经历了岁月洗刷,也躲过了拆迁风潮,怀远驿39号有些像家族的精神建筑呢。今天,姑妈要换一种方式来看着这间西关大屋了。39号大屋能一直优雅地存在吗?一直有多久?

作者:卢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