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镜鉴

 东西二王 2019-02-10
爱农者言 2019-01-20 13:51:00

摘要: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目标在于优化农产品供给侧各种资源要素及其配置,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经验,应着力夯实供给侧基础,提升供给侧质量,提高供给侧效率,开拓供给侧空间,保障供给侧安全和增加供给侧价值,通过培育核心主体、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供应链模式、推进大数据营销、建设可追溯体系和实施品牌战略等路径,推动我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

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经济发展正步入“L”型增长阶段。[1]在供需关系结构性失衡的新常态下,迫切需要调整供给结构,培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2015年底,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通过改革促进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我国面临粮食供求失衡、价格下跌的困境,出现玉米等粮食总产量十二连增、进口粮食和社会粮食库存总量不断增加的“三量齐增”现象。为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十三五”农业农村工作指路。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三是通过粮食价格体制和补贴制度改革,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产业。[2]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农产品频繁遭遇“滞销难”,陷入“农民丰产不丰收”的怪圈。2015年10月,由于销售网络不健全、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原因,全国红枣五大产区之一的陕西佳县3.33万公顷红枣滞销、价值10亿元红枣喂猪喂羊,清涧县价值8亿元红枣林地腐烂。[3]2016年3月,被誉为“奥运果、世博果”的山东“沂源红”苹果价格坐过山车,批发价骤降,积压苹果暂存冷库,预计新果采摘后冷藏果子将被当“垃圾”处理。[4]我国各地农产品“卖难”的症结在于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波动和产销信息不对称,本质上是小农经济与大市场对接困难。基于此,探索我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目标、国际经验与实现路径,对于保障农产品供给质量、提高农产品供给效率、实现农产品供给结构均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目标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广泛践行的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推进以土地改革、国企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的供给侧改革;第二阶段,1992年至2012年,实行以宏观调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主的需求侧改革;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供给侧改革再次成为改革重头戏,并逐渐落实到各产业形成供给改革新政策。[5]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到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学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本质、实现方式与政策选择等内容展开了理论探讨,已形成相关研究成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缘于我国经济存在三个维度的供需失衡:一是有供给无需求,诸如我国钢铁、水泥、煤炭和有色金属等行业面临产能严重过剩,表现为生产设备闲置或产品库存积压;二是供给的低效率抑制有效需求,比如天然气、房地产等市场由于价格过高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三是有需求无供给,即我国低质量的供给体系难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表现为国内降价打折商品无人问津、国外商品消费数量不断增长。[6]在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方面,有学者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扩大有效供给,而扩大有效供给的关键在于优化供给结构,优化供给结构的前提又在于完善生产要素供给,供给与需求管理不可偏废。[7]此外,有学者主张基于创新驱动理念驱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重组及改良,对管理及制度进行创新,以产品创新满足并带动市场需求,以技术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管理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8]供给体系是一个复合系统,因此,还有学者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现需要从供应链整体着手,发挥流通企业连结生产与消费的重要作用,应通过优化流通企业与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建立全球化供应链体系,加大供应链掌控力度等策略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目标。[9]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有学者聚焦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改革问题,提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提高农业要素生产率,具体包括提高农村要素的商品化、市场化,加速农村要素流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进程。[10]总而言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构建多功能的、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结构,注重制度创新与科技驱动。[11]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困境、理论基础与改革思路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在短时间内已形成相对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数以一般性的供给侧改革为研究对象,仅有少数研究成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特定情景,关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成果极为缺乏。在我国农产品库存积压、流通不畅、价格偏高和质量安全堪忧的现实背景下,研究我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与策略刻不容缓。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遵循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新理念、新政策,又要立足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实际,激发农产品供给主体活力,整合农产品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的资源要素。基于此,推行我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从农产品供给资源要素的系统整体视角出发,厘清我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目标的框架与要素。

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镜鉴

图一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目标

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俗来讲,就是从农产品生产、供给端着手,通过激活供给主体的活力,提升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竞争力。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在于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可见,供给侧改革并不着重于数量问题,而是聚焦于结构和效益问题。结构和效益的调整需要通过优化农产品供给侧各种资源要素及其配置、提高供给体系适应能力来实现。农产品供给侧的资源要素除主体、产品和资金以外,还包括信息、技术和制度(见图一)。具体而言,主体要素主要包括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大型农产品超市等;产品要素包括初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名优农产品等;资金要素体现为农业保险、农业补贴和农产品期货等;信息要素是指农产品供需信息监测、预警及发布;技术要素是指农产品技术研发与应用、农产品技术标准化等;制度要素体现了政府职能,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等。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市场对资源要素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则是“市场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其主要职责是解决标准和政策等制度性要素问题,形成稳定良好的市场环境和预期,让供给主体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应市场需求开展生产经营。简而言之,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调整优化主体、产品、资金、信息、技术和制度等供给侧要素,使其有效利用,推进农产品供给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与效率,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质高量足的农产品。

因此,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目标包含六要素,即主体要素、产品要素、资金要素、信息要素、技术要素和制度要素,它们各成体系、相互联结。只有优化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目标的六要素,才能实现农产品供给体系的均衡协调与整体最优。

二、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经验

我国既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均衡关系国民经济与国计民生,亟须大力推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政策思维范式,激活农业企业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分散经营,农产品流通体制较为落后,因此,我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经验相对匮乏,有必要探索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纵观西方国家现代农业改革实践,从20世纪50年代西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到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政策革命,均是以“小政府、大市场”为战略目标的供给侧革命。美国是世界农产品生产大国和贸易强国,玉米和大豆出口量占世界的3/4。然而,美国也曾经历诸如艾奥瓦州大豆滞销、加利福尼亚橙子积压和华盛顿州牛奶大批倾倒等农产品供给结构失衡的困境。美国在优化农产品供给侧主体要素、产品要素、资金要素、信息要素、技术要素和制度要素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一)农产品供给侧主体要素:主导生产与销售的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是美国农产品供给侧核心主体之一,有效连结农户、生产商、分销商和物流服务商等农产品供给侧成员。目前,美国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以及葵花籽、胡萝卜等小品种农产品,均形成了相应的农业合作社,其在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和销售额、提升农产品质量、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等方面作用重大。West Central Cooperative农业合作社(以下简称WCC)成立于美国艾奥瓦州,目前拥有大豆种植农户和渠道商等社员3500余人。WCC是大豆生产加工标准的制定者,主要从事大豆相关产品深加工及销售,拥有大豆榨油厂、大豆生物柴油厂和饲料加工厂等。在大豆生产方面,2015年WCC投资270万美元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投资,大幅度提高大豆产品的生产规模与产品质量,大豆产品销售量增长幅度达到10%。在大豆销售方面,2008年WCC构建了全天候线上谷物交易服务平台,提供准确的、丰富的大豆产品供求信息,在提高大豆产品销售额、实现大豆产品供求平衡等方面卓有成效。加利福尼亚州Sunkist种植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奇士)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柑橘合作社,目前生产经营柑橘及果汁产品600多种,拥有6000多个合作果农、60多个本地产品包装企业。目前,新奇士产品占美国本土柑橘市场50%以上的份额,海外市场份额每年以0.5%的速度递增。新奇士基于“公司+果农”供应链模式,为果农提供柑橘种植技术研发成果和种植指导服务,果农负责提供柑橘产品,新奇士实施品牌商标授权计划,投放全球广告。新奇士品牌营销坚持以产品质量为前提:一是选择阳光充足、降水充沛的加利福尼亚作为种植主产区,运用先进农业科技精确计算脐橙、葡萄柚和柠檬等不同品种柑橘的成熟期,向市场供应不同质量档次的多样化产品;二是建立规范的质量检验标准,实施内部巡查监督制度,明确质量责任主体;三是运用先进科技进行全自动流水线分级、挑拣和包装,提高产品外观、色泽的标准化程度。可见,农产品品牌营销可实现农产品供给侧价值增值,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

(二)农产品供给侧产品要素:优质高端的有机农产品

美国有机农业方兴未艾,已成为现代农业结构升级、农产品供给结构优化的重要路径之一。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有机食品生产法案》,2000年美国统一了全国有机农产品生产、运输和加工标准,2002年美国建立了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12]近年来,美国农业部设立5000万美元基金资助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流通与营销工作,全面提高农产品供给侧质量水平,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实现农产品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有效对接。据国际有机运动联盟统计信息显示,2012年美国有机农产品零售额2847.5美元,占全球市场的44%。据美国有机农业协会报道,2013年美国有机农业产值315亿美元,年增长率10.2%。可见,美国已发展成为世界有机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美国农业部通过价格红利、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支撑等途径,推动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美国有机水果、有机蔬菜和有机奶制品的产量、贸易额和销售量均持续增加。可见,有机农产品的高效供给,较好地满足了市场对高端农产品的需求,实现了农产品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均衡,以有机农产品代表的安全农产品、优质农产品代表着农产品供给侧质量升级的发展趋势。

(三)农产品供给侧资金要素:强而有力的农业保险

美国发达的农业保险政策,是保障农产品供给侧价格合理、资金流畅,增强农产品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产品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重要工具。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贸易国,2012年美国遭受50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影响,美国玉米产量大幅下降,但玉米价格上涨,美国农民玉米收入甚至创历史新高。“农业遭灾而农民增收”现象背后,正是美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效力所在。美国农业保险险种包括多种风险农作物保险、团体风险保险、实际产量历史保险、单产保险和收益保险五大类(董婉璐等,2014)。在上述案例中,2012年美国玉米保险面积为8100万英亩,占美国玉米种植总面积的85%,其中,收益保险占88.1%。同年,美国小麦、大豆和棉花的农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85%以上。可见,美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主导了玉米、小麦和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保障了农产品供给侧效率与农民收益。当前,美国农业保险政策不断发展完善,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以及不同农产品设计差异化的农业保险险种,政府投入的财政补贴资金水平稳步上升,充分调动了保险公司和农场主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13]

(四)农产品供给侧信息要素:严谨周密的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美国农业部是农业统计信息管理的权威部门,自1863年7月开展第一次农作物产量调查后,逐渐形成了规范的、持续的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负责对农业信息采集、整理、统计和发布,实现了农产品供给侧信息的准确性、丰富性和权威性。美国农业部每年发布《世界农产品供需评估报告》和《国内外农业展望报告》等农业信息统计报告超过400份,成为国际农产品供求信息的风向标,有效地实现了农产品供求平衡。[14]美国农业统计局信息统计覆盖美国52个州和地区的200多万个农场,涉及120种农作物和45个畜禽产品,包含美国各地农场个数,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库存量、平均价格分析等。比如,美国华盛顿州果树协会参与农业信息采集,按照农业部标准收集苹果的品种、质量分级、尺寸规格、运输包装类型和运输量、库存量等数据。以每月发布的《世界农产品供需评估报告》为例,该报告涵盖了美国农产品各个品种的供求平衡表,包括美国主要谷物、大豆、棉花和畜产品等供求平衡状况及价格走势,具体包括农产品各个品种的期初库存、产量、进口量、国内消费量、出口量和期末库存等。此外,该报告还对农产品国内外销售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在农产品供求平衡表的基础上增加了农产品播种面积、收获面积、平均单产量等内容。目前,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拥有专业的信息统计机构和科研团队,形成了权威的信息发布制度。一方面,美国农业部及经济研究局、营销服务局和农场服务局下属官方部门,以及美国食物政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还有专业的农业咨询研究公司等多方参与,开展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各类农业信息报告发布前均经过闭门会议流程,专家团队对各类供给信息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对信息及讨论结果进行审核。由此,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保证了信息报告的严谨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五)农产品供给侧技术要素:科学先进的农产品物流技术

美国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产突破资源禀赋约束,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美国农业人口数由19世纪中期占人口总数的64%下降到目前的不到2%,美国农场数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680万户降低至如今的200万户。[15]先进的农业科技为美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大生产大流通”提供技术支撑,美国玉米、小麦、大豆、蔬菜和水果等专业化生产集聚区域的农产品物流以直销模式为主,80%的农产品经过田间采摘以后,经过预冷、冷库、冷藏车、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的物流链条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农产品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为1%。美国农产品物流技术含量高,注重道路、码头和冷库等农产品物流公共设施建设,进行科学的物流网点布局,从而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生鲜农产品耗损率。例如,美国已形成从集装箱、小包装、托盘到运输设备、库房和搬运机械等一系列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系统。[16]此外,美国农产品物流储运设备的机械化程度高,有螺旋式输送机、可移式胶带输送机、低运载量斗式提升机等多种装卸运输设备,从而缩短农产品运输周期,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又如,基于条形码技术建立的农产品溯源系统,使农业企业实时掌控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动态,并且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安全回溯,提高了美国农产品流通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可见,发达的美国农产品物流技术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实现了农产品供给侧流通环节的效益最优。

(六)农产品供给侧制度要素:快速高效的农产品召回制度

美国实施由农业部所属食品安全检验局(Food Safety and Inspection Service,以下简称FSIS)、卫生和人类服务部所属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FDA)联合监管的农产品召回制度,并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召回法律体系,为农产品供给侧质量安全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农产品召回制度已成为美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保障农产品市场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的有效手段,它在降低农产品安全事件危害、明确农产品质量责任主体、降低农产品供给侧安全风险等方面卓有成效。美国农产品召回数量规模大,产品品种多,覆盖范围广。根据FSIS官方网站的数据统计结果,1995~2014年美国肉类和家禽产品召回次数总计1217次,召回数量总计8.93万吨,涉及牛肉产品(41.1%)、猪肉产品(5.1%)、鸡肉产品(23.3%)和其他产品(30.5%),共包含具体品种409个,农产品召回事件在各个州分布频率由高到低的前十位依次是: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伊利诺伊州、得克萨斯州、密歇根州、新泽西州、俄亥俄州、威斯康星州和明尼苏达州。一方面,美国对农产品召回的主体、范围和流程等进行了严格规定,促使农业企业自觉采取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另一方面,当发生农产品安全事件时,美国促使农业企业及时地、高效地收回问题农产品,如实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数据。美国农产品召回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基础,农产品召回的监管机构、实施程序、法律责任以及质量标准、检测方法等都通过法规条例进行了明确规定。自1906年第一部关于农产品安全的成文法《纯净食品药品法案》颁布到2011年奥巴ma签署《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美国农产品安全法律体系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有超过200部法律法案,构成世界上最完善的公共卫生和消费者保护网络。其中包括《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联邦肉类检验法》、《家禽产品检验法》和《蛋产品检验法》等著名法律(见表1,下页)。

三、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

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产品供给侧的主体要素、产品要素、资金要素、信息要素、技术要素和制度要素等方面的政策变迁与实践经验,对同样是农业大国的中国,在经济增长转型时期推行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立足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频发的实际,我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可归纳为夯实供给侧基础,提升供给侧质量,提高供给侧效率,开拓供给侧空间,保障供给侧安全和增加供给侧价值。

(一)培育核心主体,夯实农产品供给侧基础

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我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改变小农经济格局,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大型农产品超市等核心主体。以家庭农场、各级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产品零售巨头为农产品供给侧核心主体,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这是夯实农产品供给侧基础的关键。

(二)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农产品供给侧质量

农产品供给侧的质量提升需要农业技术创新与成果应用。当前,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制造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全面向农业渗透,先进科学技术对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农产品供给系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技术创新驱动下的优质、健康、安全和高端农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对提高农产品供给侧质量尤为重要。因此,必须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水平与成果转化能力,创新校企合作、政企合作等产学研模式,提升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保鲜与物流技术,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开发多样化农产品组合,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实现农产品供给侧产品质量的多样性与优质性。

表1 美国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

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镜鉴

(三)优化供应链模式,提高农产品供给侧效率

物联网时代背景下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强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创新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大力发展“农户+合作社+产地交易市场”、“核心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超市+生产基地”等农产品供应链垂直一体化模式,打造快速、高效、各节点协调的农产品供应链网络组织,提高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供给侧的生产效率与流通效率。

(四)推进大数据营销,开拓农产品供给侧空间

以大数据为基本特征的互联网环境为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契机,大数据以海量、高增长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为推手,优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供给要素的最优配置。一方面,要推进农产品大数据营销,通过优化农产品品种、数量、包装等,提供个性化农产品供给方案,满足农产品差异化需求,解决农产品供需错位问题,提高农产品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推进农产品大数据营销,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流通渠道效率,实现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数字化对接,开拓农产品供给侧的市场空间。

(五)建设可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供给侧安全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农产品伤害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农产品供给安全隐患堪忧。农产品供给侧安全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市场失灵,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是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保障农产品供给侧安全的现实选择。因此,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加大加贴条形码、二维码等可追溯标签农产品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溯源与召回能力,从而实现农产品供给侧的安全性。

(六)实施品牌战略,增加农产品供给侧价值

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步伐,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三品一标”名优产品认证,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利润和附加价值,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品牌富农。创建农产品品牌体系,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助于推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此,必须完善农产品商标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农产品品牌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广告、公关和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等营销传播手段,培育我国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品牌资产和品牌价值。

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供给侧要素优化的实践经验,立足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实际,以农产品供给侧系统整体最优为战略目标,调动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产品供给侧主体的积极性,提升农产品供给侧的质量与效率,开展农产品供给侧技术创新,加快农产品供给侧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农产品供给侧制度创新,保障农产品供给侧安全。我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做到均衡协调、整体最优。

作者:张蓓

来源:改革2016年0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