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妈妈对我说:“我的孩子在家里生龙活虎的,可是一出去就变成小猫了,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不敢说,还动不动就哭。” 也有的妈妈说:“我的孩子太胆小了,做事之前总是害怕,不敢去做,话也不敢说,怎么办啊?” 孩子内向胆小,到底是什么原因?应该从哪些方面帮助孩子改善?这一篇就来说一说这个话题。 (一)内向胆小的原因 有的孩子在家里和在外面都内向都胆小,有的孩子则是在家里称王称霸,在外面则犹如弱小的羔羊,畏首畏尾。 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我分析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 (1)天生内向 在十七、十八世纪时,有这样两个不同的“出生论”: 英国的思想家、哲学家约翰·洛克有一个著名的“白板说”,他认为人出生时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 而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雅克·卢梭则认为人是有天性的,教育应该顺应每个人的天性。 无独有偶,1954年出生的史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这个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掌门人,在他的著作《白板》(The Blank Slate) 中说:孩子出生就有自己的天性。人并非生来一张白纸,人天生携带着演化留给我们的倾向。 我是个普通人,没有那么高深的理解和研究,但我更倾向于后者,我认为孩子在出生时不是一张白纸,是有先天的性格与天赋的。 不是所有内向的孩子都是父母错误的引导导致的,这样去归因是对父母的不公平。 有的孩子一生下来就不愿意说话,不喜欢在人前表演和展示,天生内向。遇到这样的孩子,父母更应该看到孩子的长处,而不要执著/自私的非要把他改个面目全非,把他培养成一个演说家。 网络图 (2)孩子太弱小了 人会胆小,会害怕,是因为有无力感。比如漆黑的夜晚,很多人不敢独自行走在大街上,会怕遇到坏人甚至妖魔鬼怪。我们怕,是因为我们无力控制,遇到坏人没有能力反抗,遇到妖魔鬼怪更是招架不住。 如果我们会降龙十八掌,我们还会如此害怕吗?不会的! 孩子也是如此。他没有力量去面对那么多的人发言,没有力量克服心中的恐惧,没有力量去面对表演后大人失望或者批评的言语,因此,他便会变得谨小慎微,畏首畏尾。 (3)我们挫伤了孩子的勇气 有些孩子天生并不内心胆小,但是在长大的过程中,来自于爸妈的控制与批评,严重的挫伤了孩子的勇气,让孩子越来越胆小,越来越畏首畏尾。 比如:与客人聊天 孩子小的时候,不懂得怎么与客人聊天,会随便问些问题或说点什么。有的爸妈可能会在孩子说了不适宜的话之后,严厉的批评ta:“你说什么呢?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去去去,一边儿玩去!” 这么一骂,孩子说话的勇气就会瞬间降低!尤其是害怕被批评的孩子,可能被这样批评几次后就再也敢随便和客人说话了,因为ta担心说错话再被爸妈批评,感觉很糟糕。 再比如:唱歌 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一首歌,回家后兴致勃勃的给爸妈唱,结果唱跑调了,爸妈不去鼓励,却哈哈大笑的嘲笑ta或者批评ta:“你到底有没有好好跟老师学啊?都唱跑调了!”孩子下次学会了另一首歌,还会再给你表演吗?他还会敢在更多的人面前表演吗? 他是否会担心受到更多的人的嘲笑与批评? 孩子的勇气,就是在生活里这种我们没在意的小事中,在我们认为无所谓的言行中,在我们随意的嘲笑和批评中,被我们这样一点点的挫伤了、消失了。 不止爸妈,只要是孩子在意的长辈甚至哥哥姐姐,这些人对他的反复否定也会挫伤孩子的勇气和自信。只是,父母之外的人对孩子的杀伤力相对弱一些。 以上,是我认为的三个比较主要的原因。 网络图 那么,如何让孩子变得勇敢些,外向些呢? (二)改善措施 胆小,是可以通过我们后天的鼓励与支持慢慢改善的。 但是内向,我并不认为需要改善。 因为内向,就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天性没有对错之分。内向的性格有很多优点,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益处。但是我知道,依然会有很多妈妈,期望孩子能变得外向一些。 通过这几个方面,我来说一说我的想法。 (1)天生内向,教育就要顺应天性 因为我认为孩子出生就有他的天性,所以父母想要像捏泥块一样塑造自己孩子,这一想法我觉得很不明智,这是在违背孩子的天性,如同断骨重塑,有些残酷。 而且这些重塑的观点,会限制他们的选择,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言行,而且会让父母因孩子没有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发展而更加烦恼。 但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这样的孩子,就只剩下无所作为。 我们别期望内向的孩子变为演说家,但是我们可以引导他学会更好表达; 我们别期望内向的孩子成为销售冠军,但我们可以引导他坦然面对。 引导的过程,是彼此舒服的过程,是孩子愿意接受的过程。不要用严苛的态度,像剃刀一样,把孩子雕刻成另一个模样。 顺势引导,顺应天性,孩子才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出色! (2)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在孩子弱小时,我们要尊重这个差异,理解他们的感受。 当孩子没有勇气开口对邻居说“叔叔好、阿姨好”的时候,我们尊重他们,不去强迫孩子去说话,而是理解他们,相信他们等到有了足够的勇气,他们一定会在我们的示范下,做到与邻居朋友友好的打招呼。 当孩子蹲在角落里自己玩,不敢去与其他小朋友互动时,我们不着急不催促,不失望不批评,我们相信孩子再大一些,就会有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想法和勇气。 淏仔自己玩的时候,我不急。 我的儿子淏仔属于偏内向的孩子,最开始学跆拳道的时候,教练见到他总是在休息的时候自己呆着,不去与学员们互动,就着急,推着他走入群体。推着没推动,反而让淏仔更退缩时,教练和我说起这件事。我当时虽然也有些着急,但是依然轻描淡写的说:“没关系,随他吧,等他再大些,与学员们再熟悉一些,我相信他会加入进去一起玩的。” 果然,半年以后,淏仔不但和他们一起玩,而且在小学门口碰到了还会打招呼玩一会儿。 如果那时候强迫淏仔加入,淏仔没有足够的勇气,就会有自卑情绪,觉得自己不够好,让教练和妈妈失望了。如果我们总是说他不合群,他还会有可能把这个标签加在自己头上,戴着一辈子。这些都不是我要的。所以,我不会这样做。 淏仔不与人打招呼的时候,我不急。 淏仔相对其他孩子,在与人交往方面发展滞后一些。在他两三岁时,碰到人从来不说话,缩在我的身后。可是等他五岁时,他就很主动的和别人打招呼了,现在更是变成了小话痨,即使出去旅游也能和火车上的人聊半天。 在两岁到五岁这三年的时间,婆婆总是着急,偶尔念叨着淏仔胆子小,我总是会回答她:“妈,他胆子不小,我们别着急,等到再大些会好的。再说,即使您认为他胆子小,也别当着他面说,这是贴标签,是负面强化,会影响他变得勇敢。” 前天我们待客,来了好些个亲戚,吃完饭后,淏仔让他们坐好,自己站在前面主动给他们演唱了一首《生僻字》,当时婆婆看着淏仔,眼睛笑得都睁不开了。 网络图 (3)我们的支持与信任,是孩子勇气的源泉,是孩子飞翔的翅膀! 当孩子尝试一件新事物的时候,我们大多有这样几种状态:
你是这里面的哪一种? 这个层级是递进关系的,第三种当然是最好的培养孩子勇气的方式。 “真心相信”这四个字中,“真心”与“相信”同等重要! 因为你真的相信他,与假的相信他,你的微表情、你的眼神、你的身体语言都是不一样的。孩子的感受非常敏感,他能感觉得到。 当然,即使你无法做到真的相信,违心的鼓励也比真心的否定更好一些。 (a)淏仔煎鸡蛋,我给他机会,相信他有能力做好! 当淏仔第一次踩上小凳子,主动尝试煎鸡蛋时,我老公非常反对:“他这么小,你怎么能让他煎鸡蛋呢?万一烫了怎么办?” 我笑着说:“亲爱的,没事的,相信他, 他做事很认真的!”我发自内心的信任,会给孩子勇气,帮他建立自信,孩子会越做越好。一直到现在,他煎了无数个鸡蛋了,从没烫过一次。 老公说:“等着烫了,你就后悔了!”我想,即使真的烫了,我会心疼他,但是我不会后悔。 因为烫伤的手指,好恢复; 但受挫的勇气,难回来! 煎鸡蛋 (b)淏仔当主持人,不管成败,我都支持他去尝试! 淏仔在一个培训机构上主持人课,2018年的晚会前一个月,主持人老师单独问我,是否想让淏仔去尝试一下主持人? 我问:您觉得他可以吗?(我之所以这样尊重的问老师意见,是不想因为他而影响整个晚会的效果。) 老师答:努努力,应该差不多吧! 既然老师可以接受,那么我自然同意! 我对老师说:“您别告诉淏仔是可以选择当或者不当的,您把这个当成他的任务,让他拿起来就行。”(我了解淏仔的性格,如果让他自己选,他十有八九会选择不当。) 第一次排练主持人内容的课后,淏仔心里非常忐忑和担忧,他说:“妈妈,老师为什么让我当主持人啊?我当不好!我不想当!要在一百多人的面前说话,我好害怕!” 我笑着对他说:“老师选择了你,就代表老师相信你有这个能力。主持人确实不好当,有难度,也需要勇气,妈妈理解你的担心。对妈妈来说,你只要能站在舞台上,就是成功!妈妈会帮你一起背台词,也可以帮你制作小手卡,带在身上备用。好不好?” 于是,每周和他对几次稿,慢慢的,他说害怕的次数越来越少。我也没有给他必须成功的压力。 我没有对他说过: 妈妈相信你一定能主持的很棒!一定不会忘词,一定会很流畅!…… 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尝试,与他想要煎鸡蛋不同,他相信他能煎好鸡蛋,但是当好主持人他心里没底。说上面这样的话,会增加他的压力。 我一直对他说的就是:“这确实是一个新的尝试,我们认真准备,尽力就好。忘词也没关系,看看手卡。紧张是正常的,大家都会理解的……” 我一直在鼓励他尝试的同时,不断的在给他减压。 网络图 在晚会当天彩排了几次后,淏仔笑着对我说:“妈妈,我一点也不紧张了!彩排了这么多次,我完全背下来了!手卡也不用写了,我用不到了!” 那一晚,我真的很欣慰,很为他骄傲! 淏仔一次次上台介绍节目,语气没有卡顿,清晰有力;眼神没有飘忽不定,目视前方;笑容恰到好处,每次下台还记得留头…… 好几个家长在节目结束之后都单独给我发信息,向我感慨淏仔的变化很大! 我知道,这个过程中,既有淏仔的认真努力,也有我和老师发自内心的信任与支持。 我们的支持与信任,是孩子勇气的源泉,是孩子飞翔的翅膀! 即使有的家长没有能力给予孩子们翅膀,但是至少别用否定、怀疑和批判的方式,去折断孩子们好不容易自己长出来的翅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