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留下了很多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篇章。其中,就中华推拿按摩术而言,在中国推拿界产生、创建了三个标志性的人物流派:
一、内功推拿流派——济宁的李树嘉
内功推拿中少林内功据传是习武者用以强身健体的基本功。相传在唐朝年间,有一支东征的军队,路过山东省冠县时,留下了一位身负战伤的青年将领,名叫滑宗歧。在当地百姓的精心照料下,滑恢复了健康。为了报答人们的调养之恩,他便把自己擅长的“架子拳”技艺传授给村民,后随其习武者日众,滑便将旅居长安的师兄查元义请来共同施教。当地人为纪念恩师把查元义所传“身法势”称之为“查拳”,滑宗歧所传“架子拳”叫做“滑拳”。 查拳在清代黄河流域盛传,清代乾隆年间在山东的冠县任城(今济宁市)逐渐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技术流派。冠县以张其维为代表“张式”查拳;以杨鸿修为代表“杨式”查拳;济宁以李恩聚为代表“李式”查拳,李氏家族,祖辈习武,尤精查拳、弹腿。 查拳的功法分为三个阶段,三乘功法:初级阶段站桩活气,中级阶段打桩增力,高级阶段行手练法。原先主要用于习武者提高身体素质和技击能力,经过调整,同样适合于体弱病患者强身治病。经过历代辗转相传,逐渐形成了一套治病疗伤的少林内功推拿治疗术。 马万起(1884~1941)师从山东济宁李树嘉,马于1920年代从山东来到上海,以拳术和内功推拿饮誉沪上。其子马德隆、弟马万龙(1903一1969年)得其衣钵。
二、魏氏治伤手法与导引——曹县的魏指薪
魏指薪(1896~1984年),山东省曹县人。出生于世医之家,为第21代伤科传人。 1925年抵沪,设诊所于南市。1955年参加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仁济医院工作。1958年上海市伤科研究所成立,和著名骨科专家叶衍庆教授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伤骨科研究工作。曾任上海市伤科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祖国医学教研组主任、教授,附属瑞金医院中医伤科、中医教研室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 魏氏勤于著述和研究,编写或指导完成了《关节复位法》、《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引》等论文或专著。1984年上海市伤科研究所为纪念他90寿辰编印了《伤科论文汇编第六辑》一书,共收集有关魏氏伤科学术论文70余篇,1979年~1982年,在魏氏指导下开展总结魏氏伤科经验的课题,如“祖国医学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理论探索”、“理气活血剂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生物力学观察”、“魏氏伤科手法临床运用”等分别受到中央卫生部和上海市卫生局的奖励。
三、崂山点穴疗法流派——崂山的贾立惠
1960年代初,崂山县贾家营村小学教师贾立惠、贾立应根据点穴之原理,用于点治部分头痛、肩臂痛、腰腿痛及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炎后遗症、腰椎间盘脱出症等,取得疗效。1964年,崂山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请青岛医药科学研究所、青岛医学院、青纺医院、青岛中医院、青岛传染病院、海军401医院等鉴定认可。1966年9月,贾立惠调入崂山县人民医院,建立指针科,后改称指医科,点穴手法由用手指点、按发展到根据病种和病情,采用拉压、扭、叩、拍、整形等多种。穴位由原来只用几十个发展到应用140个,其中半数为针灸常用穴。根据治疗经验,还注重肌肉的隆起线肌与肌、肌与骨之间隙等线路,并参照经络的循行线,归纳了16条治疗线;提出“率迅力强”、“气速感大”、“立足整体,注重局部辩证”、“守神守气”、“气力相随”、“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神”、“分清筋骨,以动为主”、“不动则动,以动为主”等学术指导思想。贾立惠、贾兆祥编写的论文著作《指医(点穴)疗法治疗婴儿瘫、脑炎后遗症等病的总结报告》、《点穴治疗小儿麻痹症疗效观察》、《点穴疗法》,先后于1972~1984年由《山东医药》、《新医药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和山东科技出版社发表、出版,其中《点穴疗法》一书已译成英、法两种文本。 该书的整理出版,标志着崂山点穴流派由历史上的民间活动实践,正式上升为中医现代科学理论的高度。由此,确立了山东胶东崂山点穴疗法在国内外点穴疗法推拿中的标杆性、源头点的地位,为中华点穴的传承发展乃至揭秘千百年来点穴的神秘面纱,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注:以上人物流派,仅是个人有限考据,很可能挂一漏万。望广大同仁指正补充,以光大山东推拿,造福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