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山东推拿在中国推拿发展史中的影响与地位

 醉牛988 2019-02-10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留下了很多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篇章。其中,就中华推拿按摩术而言,在中国推拿界产生、创建了三个标志性的人物流派:

一、内功推拿流派——济宁的李树嘉

内功推拿中少林内功据传是习武者用以强身健体的基本功。相传在唐朝年间,有一支东征的军队,路过山东省冠县时,留下了一位身负战伤的青年将领,名叫滑宗歧。在当地百姓的精心照料下,滑恢复了健康。为了报答人们的调养之恩,他便把自己擅长的“架子拳”技艺传授给村民,后随其习武者日众,滑便将旅居长安的师兄查元义请来共同施教。当地人为纪念恩师把查元义所传“身法势”称之为“查拳”,滑宗歧所传“架子拳”叫做“滑拳”。

查拳在清代黄河流域盛传,清代乾隆年间在山东的冠县任城(今济宁市)逐渐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技术流派。冠县以张其维为代表“张式”查拳;以杨鸿修为代表“杨式”查拳;济宁以李恩聚为代表“李式”查拳,李氏家族,祖辈习武,尤精查拳、弹腿。

查拳的功法分为三个阶段,三乘功法:初级阶段站桩活气,中级阶段打桩增力,高级阶段行手练法。原先主要用于习武者提高身体素质和技击能力,经过调整,同样适合于体弱病患者强身治病。经过历代辗转相传,逐渐形成了一套治病疗伤的少林内功推拿治疗术。

马万起(18841941)师从山东济宁李树嘉,马于1920年代从山东来到上海,以拳术和内功推拿饮誉沪上。其子马德隆、弟马万龙(19031969)得其衣钵。

二、魏氏治伤手法与导引——曹县的魏指薪

魏指薪(1896~1984),山东省曹县人。出生于世医之家,为第21代伤科传人。

1925年抵沪,设诊所于南市。1955年参加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仁济医院工作。1958年上海市伤科研究所成立,和著名骨科专家叶衍庆教授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伤骨科研究工作。曾任上海市伤科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祖国医学教研组主任、教授,附属瑞金医院中医伤科、中医教研室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

魏氏勤于著述和研究,编写或指导完成了《关节复位法》、《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引》等论文或专著。1984年上海市伤科研究所为纪念他90寿辰编印了《伤科论文汇编第六辑》一书,共收集有关魏氏伤科学术论文70余篇,1979年~1982年,在魏氏指导下开展总结魏氏伤科经验的课题,如祖国医学治疗软组织损伤理论探索理气活血剂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生物力学观察魏氏伤科手法临床运用等分别受到中央卫生部和上海市卫生局的奖励。

三、崂山点穴疗法流派——崂山的贾立惠

1960年代初,崂山县贾家营村小学教师贾立惠、贾立应根据点穴之原理,用于点治部分头痛、肩臂痛、腰腿痛及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炎后遗症、腰椎间盘脱出症等,取得疗效。1964年,崂山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请青岛医药科学研究所、青岛医学院、青纺医院、青岛中医院、青岛传染病院、海军401医院等鉴定认可。19669月,贾立惠调入崂山县人民医院,建立指针科,后改称指医科,点穴手法由用手指点、按发展到根据病种和病情,采用拉压、扭、叩、拍、整形等多种。穴位由原来只用几十个发展到应用140个,其中半数为针灸常用穴。根据治疗经验,还注重肌肉的隆起线肌与肌、肌与骨之间隙等线路,并参照经络的循行线,归纳了16条治疗线;提出率迅力强气速感大立足整体,注重局部辩证守神守气气力相随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神分清筋骨,以动为主不动则动,以动为主等学术指导思想。贾立惠、贾兆祥编写的论文著作《指医(点穴)疗法治疗婴儿瘫、脑炎后遗症等病的总结报告》、《点穴治疗小儿麻痹症疗效观察》、《点穴疗法》,先后于19721984年由《山东医药》、《新医药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和山东科技出版社发表、出版,其中《点穴疗法》一书已译成英、法两种文本。

该书的整理出版,标志着崂山点穴流派由历史上的民间活动实践,正式上升为中医现代科学理论的高度。由此,确立了山东胶东崂山点穴疗法在国内外点穴疗法推拿中的标杆性、源头点的地位,为中华点穴的传承发展乃至揭秘千百年来点穴的神秘面纱,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注:以上人物流派,仅是个人有限考据,很可能挂一漏万。望广大同仁指正补充,以光大山东推拿,造福大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