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看这部原著小说,你会发现电影的成功不是偶然

 金苹果6 2019-02-10

本文转自微信公号:碧珊私读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刘慈欣《流浪地球》

我很意外,刘慈欣老师的第一部小说改编电影会是《流浪地球》。

在七八年前,当他的《三体》在坊间流传并获得好口碑洛阳纸贵的时候,我听到了《三体》电影开拍的消息,还见过号称用低价买了《三体》电影改编权的人。当时对于这部电影并不期待。几乎我周围所有朋友也都觉得《三体》电影不会拍好,因为“中国电影能拍《三体》至少还有有二十年。”

他们说的不是《三体》不能拍,而是说,能够把原著的精髓拍好,人物、特效,剧情都达到高完成度的成片在当时的国产片制作环境中可能性为零。特别是,它还是一部科幻题材电影,中国观众看惯了好莱坞的科幻大片,甚至宝莱坞的耍宝科幻电影,但在中国,科幻电影?你见过2010年以后有哪部国产科幻片成功吗?

所以,当《流浪地球》电影点映成功的消息放出,不少朋友都把好口碑给与这部电影时我还不太相信,直到大年初一亲自去影院观看了它。回来后我对朋友们说,我很激动,因为作为一位曾经的电影从业者,同时也是科幻小说书迷能够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流浪地球》:看看这部原著小说,你会发现电影的成功不是偶然

当然,本文主要写的并不是这部电影而是它的原著小说——刘慈欣的中篇《流浪地球》。看过电影后如果再和这部小说原著做对比会发现,改编量很大,电影除了保留原著小说的背景设定,人物关系设定和科幻理论之外,两个故事的重合度并不高。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在地球停止自转(也就是逃逸时代)时候,男孩刘启和女朵朵,从地下城到地面偷跑来玩儿的过程中参与到了地球终极营救的大事件中。故事发生只有几天时间,这是一次类似2012的世界大营救故事。

小说《流浪地球》则是从一个成年男子的角度讲述了他从地球刹车时代上小学开始,到长大后进入逃逸时代,在这漫长的流浪地球阶段,他恋爱,结婚,生子,也看到了地球人的反叛军和最后营救地球的胜利等等。故事时间跨度几十年,是一个男人对于自己一生的回顾。

这是一个非常传统和典型的小说结构。举几个不算最合适的例子,很多长篇小说,比如我们熟悉的余华的《活着》,莫言的《丰乳肥臀》,拉什迪的《午夜之子》,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等都是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回顾一生。只不过,《流浪地球》是中篇,篇幅很小,一生也全部搭建在科学幻想的生活而非实际生活上。

从写作手法来看,它不算通俗,但是从科幻小说的归类来讲它又确实算通俗。可以这样说,刘慈欣在《流浪地球》这个中篇小说里用了一个很文学化的手法写了一个非常商业的故事。

考虑到这篇小说在语言上的特点,描写地球刹车之后天地风物、宇宙太空的奇观壮美,以及男主人公伤感又优美的语言,如果非要找一部严肃文学与之并列类比的话,我觉得本小说和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气息相似。

《流浪地球》:看看这部原著小说,你会发现电影的成功不是偶然

看这篇小说所用的时间不长,不到两个小时,但看后让我回忆起了那些美好的,曾经占据我幼小心灵的科幻小说。

读到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是日本作家小松左京的《宇宙漂流记》。那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由三个短篇《宇宙漂流记》《奇父异子》和《太古的巨人在哪里》组成,它归类在90年代“小学生课外读物文库”里。《宇宙漂流记》讲述了一群驾驶宇宙飞船的孩子被神秘力量吸引降落在一个神秘星球的故事,那个故事设定太可怕了。

《奇父异子》讲述了一个在太空飞船中一直漂流的男孩,他从婴儿时期记忆再到长大后通过观察,发现他的“妈妈”是机器人,他的“爸爸”也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原来他是在地球毁灭前被宇宙飞船保护下来的人类的孩子……

《太古的巨人在哪里》讲述的是,突然有一天日本所有12岁以上的人都消失了。留下来的孩子们通过蛛丝马迹发现,原来大人们和他们处在两个完全相同却不相交的空间中,他们不得不学着像大人一样维持整个地球应有的秩序……

《流浪地球》:看看这部原著小说,你会发现电影的成功不是偶然

这三篇小说不长,但在当时只有十一岁的我看来,小学生文库中的所有书加起来都没有它们让我琢磨又后怕。我会反复把自己置于小主人公的科幻背景中,想象着自己如果也处在这种危急环境下会怎样。那种孤独感,末世感和恐惧感,我想会一直影响到我生命结束的时刻。

再后来,大概十六七岁,就开始看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期间还看了威尔斯的《隐形人》。这些我在前面写的《八十天环游地球》里有详细说明。这里,我还想谈到另外一本书,是我在区图书馆发现的,书名似乎是“世界科幻小说辞典”几个字。那本书我记得自己续借了两次,因为其中对于中外科幻小说的详尽梳理,从第一部科幻小说《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到俄罗斯科幻小说作家,再到美国、日本作家,再到我国的科幻小说作家,大跃进时期写出的把猪养大成“割了鼻子的大象”之类的幽默作品。字体很小,却全部归类奉上。

对它的阅读搭建了我个人的科幻小说体系框架,也让我看到了一些优秀的科幻小说里程碑式的杰作及其理论。像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就是在那里看到的。十几年后在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机器人》中就将此作为理论基础。还有一个中篇我非常喜欢,是俄罗斯科幻作家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写的《水陆两栖人》。那篇小说从讲故事的技巧到人物塑造,情节悬疑设置再到其中情感部分的升华等都是杰作。在之后的十几年中我都很少看到有科幻小说或者科幻电影能够在审美上达到这篇小说的高度。

谈回到小说《流浪地球》。当然,它在我心中不如《水陆两栖人》,但它在很多方面又和《水陆两栖人》有相似。我几乎在读到它最初的几段就很喜欢这个中篇了。因为它满足了我对于一个好故事的基本审美标准。这些标准包括:一个宏大的背景,一个略带忧郁的主人公,一种梦呓一般的讲述,诗一样的语言,奇幻瑰丽的画面。

《流浪地球》这个中篇都满足了。虽然,满足的程度不算高。

看看这段原文吧:

妈妈给我讲过我们全家看最后一个日落的情景,太阳落得很慢,仿佛在地平线上停住了,用了三天三夜才落下去。当然,以后没有“天”也没有“夜”了,东半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十几年吧)将处于永远的黄昏中,因为太阳在地平线下并没落深,还在半边天上映出它的光芒。就在那次漫长的日落中,我出生了。

再看看这一段: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我打了一个寒战,接着把这个谜语告诉了身边的小星老师。她想了好大一会儿,困惑地摇摇头。我把嘴凑到她耳边,把那个可怕的谜底告诉她。

死亡。

还有这一段:

天空是灰色的,这是因为高层大气弥漫着小行星撞击陆地时产生的灰尘,星星和太阳都消失在这无际的灰色中,仿佛整个宇宙在下着一场大雾。地面上,滔天巨浪留下的海水还没来得及退去就封冻了,城市幸存的高楼形单影只地立在冰面上,挂着长长的冰凌柱。冰面上落了一层撞击尘,于是这个世界只剩下一种颜色:灰色。

有谁说过刘慈欣的文笔很一般?仅仅从这篇小说来看,我觉得他语言表述想象力的完成度非常高。也或许是因为篇幅不长,便于锤炼的缘故吧。

小说《流浪地球》和电影《流浪地球》的相同和不同在哪儿呢?有几个方面:

1、电影中保留了男主人公学生时代身份的设定,小说中的灵儿应该就是电影中妹妹朵朵的原型。保留了爷爷的设定。小说中的爷爷只出现在刹车时代第一节,惊鸿一瞥,为了看奇观而被空气灼伤,感染致死,这是电影中吴孟达饰演的外公的原型。

2、保留了“逃逸时代”后地下城的设置。电影做了大量的填充,把一个小说中描述不多的地下城世界用特效还原非常好。让它看上去既本土化又国际化,值得肯定。

3、保留了“逃逸时代”小节中冰封地球表面的设定。小说中有巨大的海浪瞬间冰冻,好像是一面巨大绵长的墙壁,电影中有一条冰冻在海面的巨型鲸鱼,我喜欢那个镜头。还有对于其他冰封后的景色描写撑起了电影中大量地表冰封后的奇观奇景。

4、没有小说中叛军暴动的部分。我理解刘慈欣在这一段设置暴动的原因,其实是一种包含人类政治演变和人性社会等方面的哲学思考,这是整篇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最终让人意外的揭秘部分。但显然这一“演变过程”不适合电影的“突发营救”。

5、小说中“父亲”和“母亲”的设定有改变,保留了父母之间的情感裂缝,但不是小说中的父亲外遇老师星,而是在电影中父亲放弃救治绝症母亲。小说中的父亲也是太空舰队基地的军官,最后因为被一块小行星的碎片击中他驾驶的小型飞船而牺牲。电影中的吴京饰演的父亲最后为了拯救地球做出的自我牺牲显然更伟大。

6、小说中能看到一点儿其他小配角的影子,但吴京这个拯救地球的英雄在小说没有明确原型。

《流浪地球》:看看这部原著小说,你会发现电影的成功不是偶然

当然,这篇小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我”对于几位亲人的先后离去处理都过于轻描淡写:最初爷爷因为烫伤感染至死,中间岩浆渗入地下,妈妈因为排在后面没有及时撤离而死,父亲被小行星碎片击中而死,还有妻子加代子加入叛乱军后离世。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刻意设定的“我”作为一位老人对于过去曾经发生的灾难所持有的一种“曾经沧海”的态度,但因为这几个人的离世写的太平淡,前三个人都是一句话带过,如果看的不仔细极容易被忽略掉,进而影响对于故事进展的理解。

总体来讲,作为一部小说,《流浪地球》的叙事背景宏大,语言诗化,但因为选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一生的传统结构,时间跨度很大,故事松散,不适合直接改编电影。但作为一部电影,《流浪地球》在科幻场景的设置方面吸取了原著奠定的文字和想象力基础,从故事角度来讲,电影剧本有瑕疵,男孩刘启和女孩朵朵的人物设置不讨喜,故事情节不够吸引人,与原著小说比,缺少了一种让人心悸的,波澜壮阔,富有余音的意境。但作为一部国产科幻电影来说,本片的完成度极高,对于中国电影史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在看《流浪地球》小说时,我一直被“我”的叙述吸引到了那个瑰丽、冒险、绝望又不得不充满希望的时代中。我在几年前一直创作的一个通灵题材的长篇小说,因为是魔幻现实主义,女主人公在进入灵性世界后穿越生死间的奇景和感受也是我着力刻画的重点。当时,为了能够把她进入灵界的感官体验用文字表述清楚,我每次写前都要冥想打坐几十分钟再加上喝一些黄酒微醺。在2014年的梅雨天季节,杭州西溪的麦家理想谷书店的二层客居人房间里,蒸笼样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飘飘欲仙,醉生梦死的濒死感,那是我刻意保持以期让那小说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

如今,再看这个中篇小说,刘慈欣在构建这个流浪地球的故事时,那种对于天体、地球、气候等的大胆想象,还有那些让人咂舌又不禁惊叹的奇景,几十年生命的历程,一小时内感受一生的大升华感,真是一种神奇体验。

看这篇小说时,我对刘慈欣是非常羡慕的。因为他在写它之时可以畅游在那个构筑的虚幻世界中,让他的精神世界达到何等辉煌的程度。幸好,这种体验我也有过。

他的长篇小说《三体》我还没有看。几年前有朋友推荐但一直没去读。究其原因,其实是我预感到了这位作家构建的世界太强大,可能会让我掉入他的世界,影响我构建自己的世界。我担心自己还无法抵抗它的诱惑。

还是要等等,当我觉得可以抵抗住这位作家的诱惑时再去看《三体》。

到时候会分篇把《三体》的阅读感受和众位书友分享。

本文转自微信公号:碧珊私读

下期预告:

我会写《廊桥遗梦》。

在如今的社会现状中,重读这部小说十分有必要。

《流浪地球》:看看这部原著小说,你会发现电影的成功不是偶然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