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的电影市场,因为《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观众观影热情被全面点燃。 这部当初并不被人看好的科幻电影,近日获得了空前一致的高度评价,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纽约时报》也对此发表评论,认为这部影片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时代。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取材于19年前刘慈欣发表的一篇同名小说。作为小说作者,刘慈欣对电影《流浪地球》也是赞不绝口,他原来认为,这部电影要过几年甚至过10多年才能够拍摄出来。 小说已经诞生了19年,如今电影拍摄成功了,为什么刘慈欣竟然说比设想的还提前了呢? 小说《流浪地球》发表于2000年第七期的《科幻世界》上,这本杂志许多科幻迷一定不会陌生。 如今声明显赫的刘慈欣,实际上是1999年才开始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科幻小说而正式“出道”的。 当时这部小说的责任编辑姚海军近日在回忆中透露,他看到《流浪地球》这部小说的第一眼,就被作者“狂想型”的大胆想象所打动。 小说构建的宏大场景,描述的世界末日时刻人类的命运,都是中国科幻小说中少见的,这样的主题与风格深深地吸引了他。 这部小说发表后,同样吸引了无数的科幻迷。一些当年的读者就是因为《流浪地球》这篇小说成为刘慈欣的粉丝,一直追随他写作的步伐直到今天。 但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要想搬上电影银幕并非易事,虽然,这其中孕育着巨大的商机,但也同样面临着无法回避的挑战。 众所周知,科幻电影一直是一块诱人的蛋糕,也是电影产业的一个高峰。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电影《星球大战》诞生后,带动了美国电影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由此催生了科幻电影及其相关产业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2018年的上半年,中国科幻类产业市场份额达到了近100亿左右的规模,其中95%来自于电影市场,而这其中的份额大多源自于以美国制作的科幻电影。 如今,中国电影人制作的《流浪地球》问世,让影迷眼前一亮,更让业内人士百感交集。 资深记者、影评人韩松认为,科幻电影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电影,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现代文明进程与科技发展水平。因为,科幻电影所依赖的不仅是高科技的表达手法,更重要是基于现代文明演进下的价值观。 如果脱离了科技进步与现代文明的视野,即使想象力再丰富,也只能是幻想而非科幻。 科幻电影呈现出来的画面,表面上是一个文化创意,实际上也与工业文明、电影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出色的科幻电影,既需要高新科技的元素,更需要电影工业的基础。 电影《流浪地球》的震撼问世,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重工业化成果的集中展示。 2017年,随着《战狼2》的大获成功,国产电影重工业化的概念由此正式被提出。 这其实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已经抵达了全新的高度,正以工业化生产的角度与标准来进行电影镜头的拆分与构建。 《流浪地球》中的特效画面,75%是国内团队创作完成,其余部分也是中外团队联手打造制作。 影片中涉及的概念设计图达3000多张,分镜头画稿达8000余张,道具1万余件,构建的实景近10万平米,参与电影创作的人员达7000余人。 没有强大的电影产业与高素质的创作团队,这样的任务能够完成吗? 正因为如此,19年诞生的2万余字的小说《流浪地球》,经过电影人改造与加工,才能够摇身一变成为电影作品,被搬上银幕。 刘慈欣当初的预料也不无道理,因为按照一般的拍摄规律,制作如此高难度的科幻电影,需要各种条件的同时跟进,甚至还需要尝试与失败的时间,而这一切,似乎都在《流浪地球》的制作过程中被集中攻克了。 当然,这背后付出的艰辛恐怕一般人不会知道。导演郭帆在朋友圈中的一次“诉苦”让人可以窥见其中的不易。为了一个特效镜头,竟然修改了249版,为了这个镜头在反馈意见上花费的时间达747分钟,而这部电影只有125分钟! 郭帆在回顾这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感叹:没有国家综合实力的支撑,这样的科幻电影无法完成。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从小说《流浪地球》的问世到电影《流浪地球》的轰动,中国科幻电影是不是正走向一个全新的起点?是不是开户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让我们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