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周金文解读,揭开上古文化秘密

 夕妙斋 2019-02-10

西周青铜器的断代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且富有成效,因而西周不同时期金文的面貌已大致明朗清晰。通常将青铜器以西周早、中、晚三期为序,概述青铜器的流变,西周金文研究也相应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西周早期的金文。


西周早期通常是指武、成、康、昭四王,大约70年的时间。这期间的青铜器大都因袭商代晚期的风格,同时在器类和造型设计上有一些新的增损和改进。


但在铸造铭文上,西周早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西周初期,铭文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体现了朝代更替的背景,同时也说明了周初文化的着眼点。


可以确定为西周早期的重要青铜器有很多,各个时期都有自己代表性的青铜器作品,如武王时代的天亡簋、利簋等;成王时代的小臣单觯、何尊、保卣、保尊、德方鼎、献侯鼎、康侯鼎等;康王时代的盂鼎、小盂鼎、鲁侯狱鬲、旅鼎、厚越方鼎、小臣宅簋等;昭王时代的旂尊、旂觥、旂方彝、令簋、令方彝、召尊、召卣等。

  

                                                                        

西周早期的金文明显呈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

青铜器研究专家通常把武王、成王看成是西周早期的第一阶段,但康王时期仍有部分器铭具有本阶段特点。


在内容上,仍存在较多的字数很少的族氏铭文及其与先祖曰名组合的铭文。有此类铭文的铜器,多数当属于商亡国后臣服于周人的商朝遗民。但自此阶段开始,长篇与较长篇的铭文多了起来,内容关系到许多西周初期的重要史实及当时的官制、军制等。


从总体上看,此阶段金文仍保留了商晚期金文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布局不够规整,依然是竖成行而横不成排。字形大小仍不均匀。象形性还较强。书写气势亦较豪放,笔画较浑厚、凝重,有的笔画中间粗肥,而首尾出尖,笔捺皆有波折。


上述特征可从武王时期的利簋与成王时期的保卣、甗侯鼎及康王时期的作册大方鼎的铭文中得知。


第二阶段:

为康、昭王时期。此阶段铭文多为较长篇或长篇,内容范围与第一阶段较长铭文近似,亦多关系当时的战争、政治、封赐等重要史实。族氏铭文已少见。


与第一阶段铭文不同的是,多数铭文排列较第一阶段规整,不仅竖成行,而且横也成排。但仍有部分铭文由于每竖行字数与字的大小未能一律,在总体较整齐的情况下显出个别的不整齐。


西周早期的金文具有高度抽象的具象艺术。


西周早期,铭文书法风格几乎完全沿袭商代晚期金文,其象形程度较高,还保留着比甲骨文更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弯曲的线条较多,笔道粗细不均,夹杂着一些大块的点团。


这类直观性很强的图画文字以书法论,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像青铜器造型一样具有狞厉、神秘、威严的色彩;二是具有象形的性质,图画特点和文字特性无法分开。从这个意义上讲,早期商周图画文字的书法为“具有高度抽象的具象艺术”。


西周早期的铭文笔道厚重,肥笔较多;结体谨严方整,大小不一;章法错落自然而富于动态美、韵律美;书风浑厚劲健,充满了质朴凝重的气息,显示出周王朝初建时雄强蓬勃的风貌。

 

此外,西周早期的书体可细分为三种不同的风格。


第一种风格是瑰异凝重。书法凝炼奇古、雄伟挺拔,结体使用肥笔,起止不露锋芒,字的大小因体而施,显得非常得体。


以成王时期的何尊和康王时期的大盂鼎铭文为代表。大盂鼎铭共19行,291字,其铭文大字,端庄卓伟,瑰丽通奇,是成康之世铜器铭文中书法造诣最高的一品,它的拓本、摹本至今尚为书法大家所珍视。


它记载了康王追述文武受命去克殷建邦,以及殷人朝野酗酒酿成丧师亡国的教训。


    

第二种风格是雄奇恣放。有的遒劲中略带华丽,行气比较自由;有的则书写随意,不受通常严谨格局的束缚。


从人形或以人、卩、斤、夨、页等为偏旁的字,以及有人肢体形状的象形字,都用肥笔突出描绘其形态,波磔现象也非常明显,是继承商代末期书体风格发展而成的。


在一篇铭文中相同的字写法多不雷同,在其提捺轻重、形体大小等方面着意进行变化。这种铭文典型的作品有成王之世的保卣、康王之世的作册大方鼎、昭王之世的召卣等。





第三种风格相对前两种来说是质相平实。字体平易古朴,结体不用肥笔,不露或甚少露锋。在西周早期这种书体为数不多,但它朴素大方、书写便捷的特点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代表了书法演变的方向。


器上的铭文以武王时期的利簋和天亡簋为代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