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云:幸福要内求,却莫外求。但事实结果是人们把幸福建立在外在的条件的结果上:金钱,别人的认可,成就等等,错了吗?我认为没有对错,如果因此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持久的幸福感,则对,如果没有,则错。 外求,求得一些外在的条件的安全与持久可靠,内求,求得内心的宁静和果敢,在我眼里,至少是统一的。如果要说统一为一点,就是一方面外求客观的规律原则,另一方面内求心灵的淡泊宁静都是统一的。 我从小到大一直接受科学唯物主义的熏陶,人们要不断地改变外在条件和因素来不断科学试验以发现客观运行规律,因为这些客观规律是不会自动呈现在我们的内心,向内求是无法求得客观真理,通过行动和学习客观规律的人都会自觉地遵守客观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最近我也在学佛,直白说,不外乎心烦意乱的动机导致我去学佛,大脑的运行规律也是一种客观规律,我想发现大脑的运行规律的人大概释迦牟尼是第一人,首先他的方法是想方设法让内心静下来,专注下来,内观自己的念头的升起,强化,衰弱,和泯灭。释迦牟尼在前人的“戒”和“定”的基础上加上“慧”,目的是去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快乐,这种快乐不是建立在外在的条件上,而是一种主观的意志力,是需要像锻炼身体力量一样来时刻锻炼修行的主观意志力。 无论内在,还是外在,都逃不脱一个称之为因果关联的客观规律。比如说一个成功的商人,生意风生水起,也是有因缘聚合的效果,否则别人不信任你,不和你做生意,生意也很难成功。同样一个商品的成功,也是需要契合市场的核心需求,同时和竞争对手的产品有所区别,还有一个尽心尽力的销售和服务团队等等都是必要的因缘聚合的结果。同样,一家飞机的成功也是按照外在的流体力学以及商业上的目标需求来设计所有零部件的结果。 外在的因缘与内在的因缘合合而成万事万物,念头之间也有因果关系,一念起一念又起,念念不断,大脑也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保持宁静和专注也是需要不断修行锻炼,最后做到知行合一。 内求心灵的宁静与统一协调的状态,外求系统(系统包括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组织发展等)的最优化来指导行动,这是向内求和向外求的统一,也可用一句话来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客观规律),以外在和内在的客观规律为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准则。 |
|
来自: qzsywfj865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