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曾在个人公众号里发表过《“过年”的记忆》(1、2),回忆了儿时过年时的情景。与以前的春节相比,但总觉现在的春节仅仅是一个“长假”,而以前“过年”的味道却逐渐消失了: 春节期间,尽管在广播、电视、网络、公众号等媒体大量报道有关春节的传统文化,试图唤起人们“过年”的文化记忆,如“二十三,糖瓜粘”,但多数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糖瓜”;在“小年”、“破五”等日子,人们也仅仅当做一个“小节日”相互祝福,多数人也不知道其中的文化内涵。 “对联”可以在超市、农贸市场里都能买得到,但都不是写的,而是批量印制的,大“福”字也都是印制在厚厚纸板上,人们不得不用透明胶将其固定在墙上,家家户户几乎是千篇一律。 不用专门拿出时间置办“年货”,超市里应有尽有,而且随时可以买到。但丰富的食品,已不可能找回过去的味道。 除夕夜的团圆饭,也都是平时餐桌上的,已失去了对舌尖的诱惑,许多人家已不再自己准备“年夜饭”,而是提前到饭后里订上一桌,免去了自家里的忙碌。 鞭炮声也只能在乡村里和城市的郊外响起。 年初夕这天,拜年的短信、微信铺天盖地,已纯粹成了形式,绝大多数拜年的内容都是转来的,甚至还带着上一位发者的名字,当然,收者也根本不在乎发来的内容,甚至连看都没看。 大年初一,还没有拆迁的乡村,人们还能相互窜门拜年,例行着一年一度的形式,初一过后,为数不多的亲朋好友小聚,用酒精刺激一下,也有的继续靠打扑克、搓麻将打发时间;而在城里谋生的人有的回乡看望父母、与家人团聚,有的人也不再傻乎乎地外出旅游了,而是用这难得的时间,在近处转转,享受着长假的休闲。 许多城市和乡镇在春节期节办起了“庙会”,名曰传承传统文化,这也成了小商贩们大捞一把的好机会,兜售的小商品质量低劣,纪念品能宰一人是一人,在套着塑料袋的餐具里装着所谓的传统小吃,还有土不土、洋不洋的文艺表演,简直就是一个临时的农贸市场。 各级领导很忙,要去基层慰问;各地举办的活动也很多,处处显示了“浓浓”的年味儿,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电视里的娱乐节目一个接着一个,舞台上靚女们一个比一个“嗲”,“小鲜肉”们一个比一个“娘”,有些“砖家”、“穴者”讲着所谓的传统文化毫不廉耻。 这就是春节,对大多数人来说,春节已不再是一个“过年”的节日,而仅仅是一个长假罢了! |
|
来自: 昵称62117070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