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淮海战役”纪事

 摩羯天尘 2019-02-10

这是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却鲜为人知。当年的卢湾区“重大办”主任、淮海路改造的“操盘手”撰文回忆这一段难忘的经历

   

    1992年2月10日,百年淮海路第一次休息了。

    为配合地铁一号线陕西南路站和黄陂南路站施工,淮海中路从陕西南路到嵩山路段全线封闭,开膛剖肚,下面的市政管道也借机翻新。原在淮海路通行的公交26路电车、42路汽车全部改走长乐路,自行车则分流至南昌路和巨鹿路。淮海路沿线商店无法营业,卢湾区的经济命脉暂时断流。


    “借道”巨鹿路

    不仅淮海中路商业街,巨鹿路也要腾出来作为自行车专用道,配合淮海路地铁施工。这条不起眼的小路,全长800米,路两边林立着几十幢临时建筑用作商业设施,茂名南路以西还有着长长的农贸市场。市政府将拆除巨鹿路菜场、辟通道路列为1991 年度一号实事工程,明令1991 年底前拆除腾地,路面恢复到通车条件,以配合地铁一号线封闭施工。

三益里(巨鹿路225弄,《上海·弄堂口》)

    当时巨鹿菜场承担着卢湾北边瑞金、淮海街道约10 万户居民的日常副食品供应任务,一下拆除有困难,需落实临时供应点。区里动员全区建设系统力量,在1991 年国庆前开始突击,仅花了五个工作日,就拆除了菜场及两侧人行道上临时建筑,“路通、工完、场清”,打了一场漂亮的前哨战。

    因卢湾“五天”内完成了原本几个月才能完成的拆除任务,市建委按约定,要求煤气、市话、电力、上水和排水各公司,在年内不到三个月时间里完成路面下煤气管道、电话线缆、电力电缆、自来水管和下水道的翻新,并保证12月31日前恢复通车。五支施工队伍同时进场,三个月内完成施工,一项新的市政建设纪录在巨鹿路诞生。

    其后,在总结巨鹿路工程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淮海中路商业街改造指挥部”,对日后淮海中路商业大改造起到了有效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控制作用。几乎同时,因 1992 年 2 月,嵩山路以西淮海中路将全面开挖施工,商业设施将全面停业改造,需安排生产自救,淮海中路嵩山路以东街区的商业临时改造工程也已拉开。

    区里决定先行调整和建设与地铁施工无关的淮海路东段商店,为淮海路中、西段的名店、特色店提供临时营业用房,尽可能兼顾商店生存、职工利益和群众购物方便。

    

    改造项目分类

    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区里决定将淮海中路商业街整体规划,整体改造,按历史功能沿革分东、中、西三段建设。重新塑造一条现代化的淮海路。改造项目分成四类:

    第一类 着眼战略的重大项目,建筑体量在3 万平方米以上,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结合地铁一号线站点建设久事复兴大厦和瑞安大厦,以及淮海路东段的柳林大厦,区里千方百计内联外合,凭借不足300 万元启动资金,从根本上改变了淮海中路无大型商场的历史。

柳林大厦奠基典礼

    第二类 战役性投资项目,单项建筑体量在1 万平方米以下,投资不大,建设周期一到两年,有巴黎春天、雪豹商城、光明村等十多个项目,总体量约13 万平方米。由商业骨干企业投资建设,可在短期内扩大淮海路的商业空间,提升淮海路商业品质。

    第三、四类 战术性改造项目,投资小,施工周期原则上与地铁封路建设时间同步,见效快,保证淮海中路商业氛围的恢复和区财政的复元。这两类项目有66个,基本操作思路是“上、进、连”。就是动迁二、三楼居民,扩大商业面积;调整店后仓库、财务室等非直接商业用房或动迁店后居民来扩大商业面积;打破行业藩篱,把几家小门面合并成较大规模的商店,扩大商店规模,提高商业品质。


    动 迁

    改造项目确定后,就涉及居民动迁了。三四类项目只能协议动迁,各区属商业公司各显神通,买了房和居民协商动迁,然后在1992年5月20日一起搬迁。那天,被调整商店也一起搬迁,淮海路全线有近百户居民顾全大局搬出。区里突破政策规定,首次实行“货币动迁”。今“华狮广场”在当时的动迁中,就有一面店老板拿了70 万元动迁费离开;今南北高架路桥下重庆南路口绿地,当初是“黛丽丝商厦”,就有户居民拿了70 多万动迁款离开。

淮海路动迁

    淮海路封闭施工至当年的10月10日,但5月20日才完成动迁,区里果断改革行政审批流程,特事特办,集中各有关部门“一门式办公”,把每个三、四类项目的报建审批时间,限制在三个工作日内,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纪录。

    改造前的淮海路,只有普通的220W 电力供应,只能满足店堂照明,无法支持霓虹灯、空调,每年国庆才有灯光走廊。1992年国庆,市里给淮海路的要求是“路通、店开、灯亮”。经过压缩工期,淮海路开挖大修提前在8月15日结束,“路通”了,然后“店开”就日夜赶工,不惜代价,同时也提前赶出了30家商店新开。然而“灯亮”就麻烦了。经市里协调,最后在瑞金路沿线的电线杆上套了“钢帽子”,从打浦桥拉了一根一万伏高压电缆到淮海路。那年国庆,淮海路沿街终于亮了起来。


     地铁·商厦

    上海地铁一号线最初的设计和附近商业设施并不连通。90年代初,时任区长随市府赴日考察,发现其地铁均和大型商业设施相通,方便购物和人流疏散,可有效带动人气,提升附近土地商业价值。回国途中,他向带队的倪天增副市长提出,希望结合地铁陕西南路站和黄陂南路站建设,由卢湾兴建和地铁站一体的大型商业设施,倪副市长当场鼓励,回上海后组织专家调整了这两个地铁站的建设方案。这就是久事复兴大厦和瑞安大厦的由来。

建设中的久事复兴大厦

    淮海路东段曾有“瑞兴百货”,90年代初港资还不能进入零售业,该公司系国务院特批,但成功引进却因区府的一个决策。这是个二类项目,是在建的淮海中路152号裙房,原设计为羊毛衫市场,几十家商户参建。区里将其改成大型综合商场,收拢“72 家房客”的参建小产权,实行产权和经营权分离,引来了香港瑞兴百货,原先业态大众化的东段,让人眼睛一亮,在其后成批的毛地批租中,发挥了重要的地标作用。随后大批港资随形势发展而涌入,卢湾迅速摆脱了资金和建设经验的困局,淮海中路改造开始走入良性循环。


    消失的“全国”

    在淮海路思南路口原来有两家名店,“全国土产”和“全国体育用品商店”,如今“全土”移到了雁荡路口,“全体”移到瑞金路上。旧址成了“H & M”品牌店,体量大了,原来的两个“全国”反而呆不住了。

当初两个“全国”体量实在太小,与名头不匹配,而且突出在淮海路中,人行道很窄,是当时淮海路的“瓶颈”,必须改造,规划部门一直希望消灭凸出部,拉直人行道。

淮海路思南路口的全国土特产商店

    两个“全国”决定原地翻建三楼,规划部门坚决不同意,充其量原拆原建二层楼,因原建筑在道路规划红线内,最多只能造二楼临时建筑了,底线没商量。“全国”肯定不干,费了大量投资,还只能恢复原来的体量,没有积极性。但不改造不行,那两个建筑实在太破旧了,和淮海路的“高雅”相去甚远,区里坚决要动。争议旷日持久,发展才是出路,终于诞生一个方案。动迁商店后面部分居民和幼儿园,造一个新的中型商场,和思南路邮局改造联动,这样可消除原红线内凸出部,淮海路人行道也可拉直了。

    此举皆大欢喜,城市的原则得到维护,商家利益得到保证,只是两个“全国”这样的业态无法在此继续,新建筑成为百货大楼。

淮海坊(《上海·弄堂口》)

    

    险 情

    1992 年秋,位于上海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口的上海市第二百货商店(今永新百货)推倒重建,施工时,挖掘机挖断了一根粗大的城市煤气管,煤气顿时喷涌而出,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臭味,爆炸随时可能发生。距著名的锦江饭店和花园饭店不到百米,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交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封锁周边道路交通,汽车引擎的电火花或汽车上的静电都可能引爆煤气;消防队也及时赶到,向管道断裂处喷洒水柱稀释气体,消除火种隐患;市供电局及时切断电网。街道和居委干部紧急疏散事发周边地区居民,民警在现场禁止抽烟,收缴打火机,检查行人脚底,禁止鞋底有铁钉的人入内,以免火星引爆气体。

    大量黄沙和泥土临时堵上了缺口,减缓了煤气泄漏,第一批冲上去堵口子的工人被立即送往医院抢救,因现场无防毒面具,工人动作越猛,吸入煤气就越多。煤气公司也迅速关闭相关阀门,给受损管道减压。

    待附近居民和商店职工疏散完毕,事故原因也已查明。那是当年法国人埋的煤气管,早已废弃不用,在图纸上没有标示。问题是,废弃管道居然和后来铺设的煤气管道相通,所以煤气喷出压力很大。原因一旦明了,抢修就简单了。


    光明邨

    “光明村”是淮海路上吃点心的去处,上海小吃和熟食冷菜名气很响,曾经只有几开间门面,进深很浅,最西侧处,当时只是一个斜角,只能做外卖。

    在淮海路商业改造规划中,光明村属于能级提升项目,自行协议动迁周围部分居民,扩建一幢全新的单体建筑,但遇到了规划难题。按规定,淮海路沿线建筑就是三层四层,只允许光明村改造至四层楼,但这样未增加多少营业面积,投入大量资金,企业得不到好处,光明村不干。区政府出面协调,最后找出淮海路沿街建筑高度控制在18 米的规划控制依据,解决了矛盾,规划、企业皆大欢喜。现在光明村内部层高不高,但建筑和周边协调,18 米分成5 层楼,也是一种经济做法,用于一个上海小吃名店,还是恰当的。

    然而当时光明村并不光明,要改建成今日的样子得迈过一道道坎。该区域没有电,只能应付原来规模的经营格局,要想有电梯、空调,就得再动迁居民造变电站。此举涉及商家并非光明村一家,区里出面协调,联系周围改造单位一起分担变电站建设资金。至于光明村,其实也不吃亏,因为后面造了10 千伏变电站,不必在二层以上作“退阶”处理。


    670项目

    金碧辉煌的华狮广场,原为“思南路小花园”,沿街很少几家商店,掩映在小花园后面,淮海路的商业人流,一到这里就稀稀拉拉了,改造势在必行。

    项目代号“670”,直属区重大办负责,引进外资建设,谈判进展很顺利,但动拆建难题如山。房管部门说这是一幢保护建筑,拆不得。于是,请同济大学两位“大佬”勘验。

    忙了好几天,两位专家负责任地给出了意见:这的确是20 世纪上半叶的建筑,最初是德国人盖的一所学校,二楼三楼沿街窗户都是后加去的,原是一条宽敞的欧式走廊,加上窗户分割开来,就变成房间了。如果真想保护下来,请恢复建筑原样。于是项目顺利开建。


    南北高架建设

    1993 年南北高架建设全线拉开,全长8.3 公里的南北高架在卢湾境内就占3 公里多,而且沿途要拆迁的都是好房子。本来南北高架叫“成都路高架”,在卢湾的预留路线也在成都南路,渔阳里东侧广场即为高架建设预留,但这样向南全部从建筑物中开路,损失太大,所以一入卢湾境内就改道向东朝重庆南路方向走,然后又向西,就为妇女用品商店和复兴中路口的重庆公寓两幢优秀保护建筑。

渔阳里(《上海·弄堂口》)

    但从淮海路到复兴中路,北面一段就拆路东的房子,南面一段全拆路西的房子了,都是些好房子啊,著名画家钱君就住重庆南路巴黎新村对面,南北高架建设时被动迁。

    南北高架建设沿路动迁是谁家孩子谁家抱,各市属、条属及外区有单位的居民都由单位安置,留下本区或无单位居民由区属几家房产公司安置。那个时代,做什么事都雷厉风行,动迁还在进行中,钻探机就进场施工了。

    对卢湾来说,南北高架建设盘活了整个卢湾的交通体系,盘活了卢湾腹地,使未来的新天地商圈有了通畅的交通出入,也使打浦桥地区的餐饮业势头盖过了黄河路和乍浦路。


   手“伸”到闵行

    一个城市的发展总有一个契机,淮海路大改造就是一例。很少人知道,今日闵行的繁华,最初动力就在此。卢湾腹地小,动迁房源储备一下就用完了,从相邻的南市、浦东及稍远的虹桥地区采购的房源,没几个项目也用完了。香港广场项目建设时,宝康里居民的动迁,只能购买当时尚属上海县的梅陇房源,资金和城市消费人群开始流向城郊。很快,梅陇的土地和房源也告罄。1992 年,淮海路大改造配套项目“110 千伏兴安变电站”动迁,只能到更远的莘庄镇购买动迁房了。区里也有战略考量,动迁房建设已成淮海路改造“瓶颈”,必须有更长远的考量,莘庄就是淮海路下一步瞩目的动迁安置基地。

    莘庄绿梅小区的7000平方米商品房,应是上海中心城区在该地区开辟的首个动迁安置地。1993 年,首批20 多户兴安路居民落户莘庄,打开了中心城区动迁安置新的腹地,直接推动了市郊城镇的“跨越式”发展。

    

    别了,“淮国旧”

    1992 年淮海路商业大改造,“淮国旧”也不甘寂寞,五星公司准备原地拆除重建。方案报区里审批时,已传来南北高架道即将开始建设的信息,讨论时已有不同意见,担心和市里的建设撞车。五星公司管理方意见积极,认为市里决策往往一拖几年,一等也就等掉了,如抓紧建设,只要可以做三年生意,就可收回投资,还有盈利。最后区里决定和时间抢进度,不过这次失算了。1993 年春,市里决定建设南北高架道,沿线在建工程全部停工,刚完成地下工程,准备突击地面建筑的五星公司,就这样烂尾了,损失上千万元。这也是淮海路商业改造项目中唯一失算的Ⅱ类改造项目。“淮国旧”就这样完成了其绝唱……

 

节选自《民间影像》第一辑专题“再见,我的卢湾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