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视评论】《流浪地球》给中国电影留下什么? 导演郭帆:钱不够,人来解决

 锦的城 2019-02-10

[摘要]“中国确实这种类型片太少了,我们都是在摸索,后来发现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会遇到想象不到的问题。我们还是手工作坊嘛。”郭帆只能自嘲。

腾讯《一线》报道 作者:吴汉汉

《流浪地球》在这个春节档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爆款”。上映6天后,影片票房已经突破18亿,领跑春节档。

不过,在《一线》作者见到郭帆导演的时候,他依然对于影片在面对观众之后会获得什么样的评价感到非常忐忑不安。尽管那个时候,影片已经经过了一轮业内看片,获得了一致好评。现在的票房和口碑自然是《流浪地球》质量如何的一个明证,导演郭帆用一顿酒“空手套战狼”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导演郭帆

然而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暗藏的逻辑是,《流浪地球》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中,确实是如“开天辟地”一般的存在,在制作层面上尤其如此。郭帆说着说着,指着一旁放着的海报:“你觉得,做海报会出什么问题?”他接着说:“行星发动机的图层量太大,文件太大,电脑都没法打开。”

“中国确实这种类型片太少了,我们都是在摸索,后来发现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会遇到想象不到的问题。我们还是手工作坊嘛。”郭帆只能自嘲。

在电影里的一个场景:在点燃行星发动机千钧一发的关头,世界各地的救援队员一起,肩并肩,手搭手,用全身力气去推动巨大的点火撞针。

巨大冰冷的机械撞针和救援队员不顾一切的决心,和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就像是一段互文。一部商业大片的诞生背后其实是一个国家成熟的电影科技和电影工业体系,我们能靠体力和智力,咬着牙关,尽力去填补这两者上巨大的差距。

《流浪地球》现在的高票房和好口碑自然是影片主创付出获得的回报,但是在影片下映之后,一部《流浪地球》如何在制作上给中国电影工业留下积累呢?这是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郭帆也认同,他希望在影片发行结束后,和团队一起复盘制作过程:“我们至少能够留下一些经验教训,我们知道什么东西是不对的,吃过亏,犯过错。我把好的记录下来,不好的争取下次别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从这中间吸取教训,琢磨经验。这个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

片尾动画制作四个月 为春节档排映尽量剪短片长

腾讯《一线》:电影的片尾动画设计在中国电影里很少见,你是怎么设计的呢?

郭帆:我个人还挺喜欢这个片尾的。我们想的是用倒叙的方式,从画面逐渐看到一些铅字,然后用铅字印成了书,书再做成纸模,最后又变成了一本书,回归到大刘的那本小说。大意就是我们从小说里来,又回到小说里面去。

腾讯《一线》:制作时间用了多久?

郭帆:大概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而且这个动画需要在很早之前规划。全片都做完了之后再弄这个是绝对来不及的。从提出创意,就有好几轮讨论,之后根据创意再去搭建预览效果,看下是什么样的形态?如何调整那个节奏?比较麻烦的画面是跟音乐的对点。要说遗憾,现在成片里的节奏对得不是特别好。当然,确实时间上也不是特别够。

腾讯《一线》:如果这个电影在暑期档才上映,制作的时间会更充裕吗?

郭帆:其实不具备的,所有的电影不可能没有时间限制,没有资金的限制。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拍电影干什么呢?干点别的什么了。不可能是这样的。所以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限定,所以只能说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能完成到这个程度,是我们竭尽全力的一个结果。

腾讯《一线》:大多数中国电影片尾都是直接黑屏和滚动字幕。

郭帆:那个其实是因为速度比较快,节省了片长时间。我们现在片长在春节档没有什么优势,125分钟。初剪完有140几分钟,多了20分钟。现在正片是117分钟,后面字幕的时间还是挺长的。其实我们的黑屏字幕都不能做滚屏,只能做定屏。就是为了节省时间,滚屏字幕会比现在再长5分钟。

这是一个档期的属性吧。因为在春节档,对于院线,对于发行来讲,那么多时间其实跟资金是直接挂钩的。所以这部分当然是越短会越好,跟我们的档期属性有关。

好莱坞的设备技术 不只是钱能解决

腾讯《一线》:影片在前期做了非常细致的分镜,这样对于成本控制是不是能更准确?

郭帆:分镜大概做了8000多张吧。而且我们直接加了剪辑,当实拍的镜头剪辑。再配上音乐、音效和对白。基本上看上去已经是一个动态的电影了。然后再根据这个“电影”,把一个一个实际镜头完成。当然这8000格,并不是8000个镜头,因为我们一个镜头可能会分3到4张分镜,这样剪辑起来就有动态效果了。

所以在开拍之前其实已经看到这个影片的形态了,包括故事也是从一开始就设定了天上和地下两条线,父子情感这部分。我觉得分镜还是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的。包括有一部分动态预览,全三维的动态预览,这部分是着重用于看失重部分,特别是太空的戏。太空是特别难拍的。难拍到光线的位置,以及失重状态下你不知道这个光怎么打。当镜头旋转的时候更崩溃。

腾讯《一线》:没有《地心引力》的设备。

《地心引力》拍摄时首创的机械臂摄影机

《地心引力》中使用的LED灯房

郭帆:对,太贵了,一套好几千万,而且设置起来很麻烦。

腾讯《一线》:大家会觉得,为什么不租来用?

郭帆:可以租,可以用啊,但是就是贵。包括电动威亚我们都用不起。所以只能用普通的威亚。

腾讯《一线》:影片也有IMAX格式,你自己有想过,一开始用IMAX摄影机、制作特殊画幅这样的条件么?

郭帆:没有。第一个是我们用不起,太贵了。第二个是真正用这种庞大的设计去拍摄的时候,我们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比如说我们用IMAX的3D机拍摄,那场景成本几乎要翻倍,而且我们的拍摄时间也要增加至少一倍。而且机位也会受限,因为摄影机太庞大了。

特殊画幅的话,其实做拉伸的时候也会有困难,因为毕竟要照顾到构图等等,这个比较麻烦。而且我们时间上来不及真正按照IMAX的构图去完成多出来的部分的特效。那部分可能是更大的一部分投入吧,包括时间上。

(追求)这种,我觉得我们还是在一开始,先解决一些基础问题。因为摄影机画质的好坏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很多电影院放映还是1.3K(分辨率)的,连2K(目前国内数字影院放映机主要采用这种分辨率)都不是。我们拿6K或者8K的机器拍完能如何呢?其实呈现不出来那个细节。我们觉得能把它拍出来,能够摸索出一套大致的流程,这个是有意义的。

腾讯《一线》:钱真的是阻碍中国电影进步的一大障碍。

郭帆:钱是其中一个问题,但不是最重要的环节。钱不到,我们人是可以解决的。

而且租来你未必会用,更别说用得好。这个需要实际运用的。好莱坞电影工业没有办法直接拿过来用,因为它的管理方式,分工的方式,包括使用的工具,他们的设计逻辑跟我们是不一样的。美国是更基于一个契约性社会,而我们是人情社会。如果拿美国那套电影工业的东西过来,有很多事根本推行不下去。

腾讯《一线》:比如说拍摄超时,这个事情在好莱坞就不可能发生。

郭帆:超时是一种。包括一些软件的使用,有些软件现场工作人员根本就不用,因为确实觉得还不如一张纸、一个笔方便。所以我们得从这个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能够适合中国人的工业才能叫中国电影工业。

腾讯《一线》:就跟电影最后,队员们手把手推点火针一样。

郭帆:其实那当时想着是有这个寓意的,就是众志成城,这帮人就是这样的。

腾讯《一线》:中国电影就是在这样一个阶段。

郭帆:很像。

《流浪地球》是摸索 “像好莱坞”是无奈也是激励

腾讯《一线》:说说电影里的MOSS吧,因为大家一看那个电脑就想到《2001:太空漫游》。

《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

郭帆:那个本身也是一个致敬。设计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而且我们没有把它人工智能的属性强化地太强,它更像一个程序的执行者,只是在最后那一刻的时候,说了一句话:“让人类保持理性是一种奢求。”那也是大刘原著里的一句话。

其实主题不是讲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我们讲的是父子的情感。那只是一个小插曲。整个空间站的设计上,我们是更接近于真实的空间站里的状态,只是我们夸张了它的大小。里面的东西,会有好多楼裸露的布线,有一些裸露的屏幕这都是在外面的,并不是一个像《太空旅客》那种完全几何式的拼合特别好,特别完美的一种形态。所以尽量去做更加偏向于当下的中国航天的技术力量。

《太空旅客》里很有未来感的太空舱设计

腾讯《一线》:因为有几段确实听上去有点像《星际穿越》里的配乐。

郭帆:对,因为威廉姆斯确立了一种太空歌的形态,之后汉斯.季默已经做了改变,他的改变是以音色作为主导。他其实不太注重旋律,而是音色。他其实是一个音色大师,他会整合各种完全不同的音色组合在一起,所以停了很有震撼的感觉。比如说像《超人:钢铁之躯》当时的

12面铁鼓,打出来的效果特别震撼。(注:汉斯·季默透露为《超人:钢铁之躯》以8台踏板钢棒吉他和12名鼓手围成一圈录制5.1声道效果,并专门设计了一款低音踏板钢棒吉他。)

我们其实在这个里面也用了一些新的音色,包括发声器也是作乐一些新的音色,做了一些尝试。但是中国确实是因为这种类型片太少了,我们的作曲都是国内的。大家也是在这上面摸索,我们后来发现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会遇到想象不到的问题。你觉得做海报会出什么问题?

之前做海报,那个文件大到打不开。因为量太大,层次太多。我们的音效也是,中影的设备已经是很顶级的了,结果不能同时打开所有的音轨,不然它就死机。全打开之后就死机,我们就要不停地合并轨道,音轨做合并。然后再去混。我们有无数次的小预混,混完之后再混,再混。

腾讯《一线》:先混个1/3,再合并1/3。

郭帆:对,先混这几个,然后再混。

腾讯《一线》:做什么都“像好莱坞”,其实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郭帆:对。“像”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只能说下一部的时候,让它变得不像一点。这个事确实挺难的。尤其在每一个点上都能够有突破的话。

腾讯《一线》:这次积累哪些有价值的经验呢。能不能谈一个比较实际的案例?

郭帆:比如说再去做真实屏幕拍摄的时候,我不会把整个场景中的全部屏幕都做成真实的。

这次为了追求真实感,最夸张的一个场景是吴京开飞船那个镜头。那里面所有的屏幕都是真的,而且都是提前做好了动画的。所以在他面前所有的东西、屏幕都是真实的情况下,那个控制是非常难的。而且我们为了省钱,买不起后面有保护壳的屏幕,就直接是裸屏。那些线路都是裸露在外的。青岛又那么潮湿,很容易短路。而且每一个屏幕你都要接一个笔记本电脑去控制,一百个屏幕要有一百个人来控制。

太空舱内景 每个屏幕都是一块真正的屏幕

空间站电脑

剧照

腾讯《一线》:就像一百个ATM里面都有一个人在点钞票。

郭帆:对。需要人来控制它,控制演员跟他们互动。同时开启同时关闭,这个特别复杂,特别麻烦。

下次我会在这个演员周边做真实的,跟它有交互的部分是真实的,而远景的一定是绿布。这样反而会节省一些时间,因为你的屏幕越多,你出事的概率就越大。包括流程上的设计,时间上的管理,包括这些复杂服装的使用,以及机械结构的设计和应用。

好多好多……包括延伸到后期的时候,你的特效公司,这么多家特效公司的协同管理,流程设计,进度追踪这些东西都是需要再去开会的。我是想上映完之后我休息一段时间,回来就把各个部门的人召集起来,全部复盘一遍。我把好的记录下来,不好的争取下次别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从这中间吸取教训,琢磨经验。这个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