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80件齐白石真迹大公开,快收好这份展览精赏!

 oldappletree 2019-02-10

2018年9月27日,由福建博物院携手北京市文物公司共同推出的“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作品展”在福建博物院6、7、8号展厅正式拉开序幕,展览持续至2019年2月28日,为期五个月。

一代巨匠·水墨工绝

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一代巨匠,齐白石笔下的花木、草虫、山川、人物之中都展现出他的天真之心、自然之性、文人之笔。

齐白石(1864~1957) 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书画大师和篆刻巨匠。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其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创红花墨叶一派,开宗立派、影响深远。作为一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人品和绘画、篆刻、书法、诗文无不出类拔萃、为人称道。

亮点迭出·沉浸观展

本次展览的画作是老人饱经沧桑的生活经历和对中国绘画独具一格体悟的真情抒写,是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的平凡质朴的美感。展览期间,八闽百姓可以近距离欣赏主办方精心挑选的齐白石及其弟子作品各时期代表作80余件。

为了让观众感受齐白石画作的情趣盎然,加深观众对展览的解读,福建博物院策划了针对儿童、青少年、成人、弱势群体的教育体验项目,通过画画、导赏、讲故事的形式让观众进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展览期间,还将开展“画里藏着小故事——讲故事大赛”活动,邀请福建博物院“双百”共建的学校、社区的青少年参加,鼓励学生及家庭前来参观展览并撰写故事稿,以画展中所展出的齐白石艺术作品为依托,在画面的基础上,进行故事的创作,优秀作品的创作者还有机会获得福建博物院的精美文创礼品。

文化创新·传播精髓

好的内容需要合适的推广渠道,才能实现广告价值最大化。近期齐白石作品展在福州地铁1号线所有地铁站智慧屏上线,引发刷屏。提升地铁空间艺术氛围,丰富市民乘客的出行体验,让福州地铁站满载“文艺范儿”,俨然成为一个“地铁博物馆”。

最后,为了让文化赋予艺术,让艺术融入生活,福建博物院以自主开发和联合开发的模式设计了近50款文创产品,从书签到首饰,从便签到杯碟,观众不但可以领略齐白石及“齐派”艺术中的大美、还能将这份美带回家,点缀生活,实现和满足让文物活起来,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让文化自信融入生活的愿望。

我们一起来品鉴齐白石不同时期的作品:

齐白石

1864-1957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览从北京市文物公司(前身为北京文物商店)50余年珍藏的齐白石藏品中遴选而出,其中有不少此前未曾对外展出的作品,呈现了齐白石绘画创作五个阶段中的后四个阶段:

关于齐白石如何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一代巨匠,在这场展览中你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大家对齐白石一定不陌生。这诗书画印四绝的大艺术家影响深远,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领衔了一个时代。

但是他的起点,和普通人家的小孩没什么差别,甚至更差。

作为农民的孩子,齐白石从小就吃了不老少苦,熬到二十岁也还只是个木匠,只在平日里自己画画。后来,齐白石曾拜湘潭名师肖芗陔、文少可学人物画,也曾跟随胡沁园、陈少番学习学习传统山水和诗词。

©《柳牛团扇》,创作于1912年(50岁)

©《菊石小鸟》,创作于1911年(49岁)

当时最流行的是“四王”画风,但齐白石不太感冒,他更喜欢石涛、徐渭、金农、八大山人这一路。

他曾在58岁的诗稿中写下“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看这一时期齐白石的作品到处都是学习的影子。这让他“像是吃了千千万万的桑叶,又似采了百花的蜜汁”,后来的创作“才会吐出丝来”、“酿出甜蜜”。

©《荷塘清趣》(局部),创作于1917年(55岁)

齐白石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画画讲究“只画自己看到的东西”,且凡眼之所见,尽可能如实地记录下来,因此留下一批数量庞大的画稿。他也会在作品上留下题跋,尽可能地记录当时的情况,皆见其真性情,有兴趣的可以在展览中细看。

比如下面这张《藕》,在题跋上就知道这是齐白石第一次见到莲藕真身时的感慨——

©《藕》,创作于1920年(58岁)

款识:余尝见赵无闷画此,只一节有零。今见北京之水果店之藕,始信前人下笔不妄。庚申七月画此记事。

1902年,齐白石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爸爸。

也是这一年,齐白石开始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外出远游生涯。

©《教子图》,创作于1925年(63岁)

他从湖南开始,历经西安、天津、上海……先后6次出行,仅广西就去了三回。他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画画,在过程中挣点笔墨润资,养家糊口。旅途中所见到真实山水,对他造成了极大的触动和影响。

他在作品题跋中称自己为“借山老者”,“借山”之意即“山不是我所有,我不过是借来娱乐而已”。

本次展出的一部分,就是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稿。

©《雨后云山》(局部),创作于1916年(55岁)

款识:恐青山笑我今非昨。

©《杏花烟雨》(局部),创作于1922年(60岁)

©《晴波扬帆》,创作于1925年(63岁)

©《晴波帆影》,创作于1925年(63岁)

现场我们看到了一件比较特别的山水作品,上面有着齐白石本人不同时期的3个题跋——这件齐白石搬到北京第九年创作的作品,在后来的日子中又被重新拿出来题跋,足以见他对这画面上所绘场景的深刻记忆。

©《雨后山光》,创作于1925年(63岁)

款识:

1、雨后山光。三百八十二甲子,齐璜居京华第九年制。

2、雨初过去山如染,破屋无尘任倒斜。丁巳以前多此地,无灾无害住仙家。乙丑正月,白石山翁又题。

3、少臣仁弟清论。齐璜。

齐白石是在1917年搬到北京的,先后北京法源寺、龙泉寺等多地卖画为生,认识了王云、陈半丁、肖龙友、徐悲鸿、梅兰芳等好友,还得陈师曾成了莫逆之交。

这个陈师曾可以说是齐白石生命中的一个大贵人。他劝齐白石:“要自出新意,变通画法,要独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在这之后,齐白石开始变法,开启了他的新时代。

©《荔枝草虫》,创作于1922年(60岁)

©《群虾》(局部),创作于1927年(65岁)

不仅如此,陈师曾还在1922年将齐白石的作品带去日本展览,让他的作品在异国名声大振。要知道,那个年代国内的齐白石,几乎被淹没在北京画坛保守派的唾骂与轻蔑中。

可惜好景不长,陈师曾在1923年英年早逝,享年47岁。陈师曾殁后,齐白石哭之以诗:“君我两个人,结交重相畏。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贵。牛鬼与蛇神,常从胸底会。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我言君自知,九原毋相味。”

©《五子登科》(局部),创作于1930年(68岁)

©《芙蓉小鸭》(局部),创作于1932年(70岁)

贝叶草虫

70岁开始,齐白石开始进入长达20年的创作成熟期。

这一阶段他的笔墨纯熟,所绘画面生动活泼。

©《柿子》(局部),创作于1934年(72岁)

他所有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这一时期他创作的不同题材的作品,都能在展览现场看到。

有意蕴开阔,笔墨肆意的山水——

©《江村鸬鹚》(局部),创作于1934年(72岁)

有自带情绪,诙谐生动的人物——

©《达摩》(局部),创作于1938年(76岁,自属78岁)

©《观音》(局部),创作于1936年(74岁)

©《乘马图》,创作于1935年(73岁)

©《达摩渡江》,创作于1935年(73岁)

还有我们非常喜欢的贝草工虫,将大写意的花叶与精细刻画的草虫结合——

©《贝叶草虫》(局部),创作于1942年(80岁,自属82岁)

©《兰花草虫》(局部),创作于1940年(78岁,自属80岁)

©《秋叶草虫》(局部),创作于1940年(78岁,自属80岁)

随着年岁增长,齐白石笔下的作品愈加有趣。家里警觉的老鼠、张望的螳螂、吃花生的松鼠、池塘里的青蛙……这世间的花鸟鱼虫在他笔下有了另一种生气。

©《灯鼠葡萄》(局部),创作于1941年(79岁,自属81岁)

©《五柿图》(局部),创作于1942年(80岁,自属82岁)

©《松鼠》(局部),创作于1937年(75岁,自属77岁)

©《厨蔬》,创作于1942年(80岁,自属82岁)

©《野鼠圆珍》,创作于1948年(86岁,自属88岁)

齐白石是个“劳模画家”,据说他这一辈子,只有两次超十天没画画——一次得了大病不能下床,另一次是母亲去世悲伤过度。

就算到了八十几岁时,他每天早起至少要画七、八张;九十多岁,也还是每日画四、五张——成了“白石日课”。如果有哪天耽误了,第二天一定会补上。

©《荔枝》,创作于1950年(88岁,自属90岁)

©《柳牛》,创作于1950年(86岁,自属88岁)

本次展览的最后一个版块,还展出了“齐门弟子”——胡宝珠、齐良迟、李苦禅、王雪涛、娄师白、许麟庐等几位先生的作品。

在白石老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导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有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齐白石的紫藤

©《紫藤》,创作于1955年(93岁,自属95岁)

王雪涛的紫藤

©王雪涛《紫藤》(局部)

娄师白的紫藤

©娄师白《紫藤》(局部)

- 齐白石绘画作品展 -

更多作品

©《寿林畏庐行书》,创作于1921年(59岁)

©《奇石》,创作于1922年(60岁)

©《群虾》,创作于1927年(65岁)

©《兰花八哥》,创作于1928年(66岁)

©《五子登科》,创作于1930年(68岁)

©《芙蓉小鸭》,创作于1932年(70岁)

©《松鼠》,创作于1932年(70岁)

©《红梅八哥》,创作于1932年(70岁)

©《南瓜蚂蚱》,创作于1944年(82岁,自属84岁)

©《戏蟾图》,创作于1944年(82岁,自属84岁)

©《雏鸡》,创作于1946年(84岁,自属86岁)

©《蟹正肥时酒亦香好》,创作于1949年(87岁,自属89岁)

©《蛙声》(局部),创作于1953年(91岁,自属93岁)

©《荷花》,创作于1955年(93岁,自属95岁)

©《鱼戏图》,创作于1957年(95岁,自属97岁)

“齐白石”三个字已被“人民艺术家”“世界名人录”等名号涂抹上浓郁的传奇色彩。对这位画坛巨擘的评述,多投注于其诗、书、画、印的高超造诣,或其从木匠身份所获得的民间淳朴趣味幻化为一代艺术巨匠的超凡艺术格调,云云。

张涛老师所写的《草头露与陌上花:齐白石北漂三部曲》迷人之处,恰恰在于规避了这些传统研究念兹在兹的定调和范式,剑走偏锋,提炼当下齐白石研究主流叙述所遮蔽的纷繁细节,以1903—1949年之间齐白石北上漂泊的经历为评述主线,征引大量文献材料,评述层层递进,细密周详,在白石老人自述与他人旁论间切换,勾连起白石老人北上“草间偷活”般的心绪纠葛与身份地位得以抬升之间巨变的史实原境。

武侠小说里的江湖,各武林门派争锋互斗,却总讲究江湖规矩和道义。但无论文学史抑或艺术史上,优秀的作品产生于对规矩和道义的脱轨与偏离。德国卡夫卡的不拘于常理,不连贯的思路和笔调,故事的不明晰,不但没有受到排斥,反而把他推向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金字塔塔尖,奉为一代西方现代文学宗师。

艺术史上的印象派,仿佛一匹蒙上双眼的烈马,横冲直撞地推翻了学院派的权威。史学研究亦是如此,期待着对既定研究规范和方法的反叛与“起义”。该书作者就有一股独步江湖的勇气,他笔下的齐白石,一扫凡格,看不到无法企及的“神性”,读罢此书,反而觉得白石老人已然步下“神坛”,就是乡间寻常无奇的老农,与常人一样被世间的甘苦所纷扰,充满着人性与俚俗。

也许正是剔除了白石老人身上那些被旁人所加上的神性,更让人读懂了他作品里的那份乡野趣与蔬笋气。一如作者在文中感言:

作为生命个体的齐白石,是幸运的。生不逢时,死得其所。作为历史叙事的齐白石,是不幸的。青灯黄卷,任人涂抹。齐白石的形象,在他的时代,以及之后的时代,往往被认同、简化、夸大和刻意拔高,抑或完全极端地走向反面。本书力图呈现一个尽量贴近历史原境的齐白石,一个艰辛北漂身若浮萍的齐白石,一个既有世俗智慧又有桀骜性格的齐白石。更重要的是,我想把他还原成一个“人”,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人”。

对史料的挑选与锤炼是《草头露与陌上花》另一着力之处,这使得该书不同于种种特定艺术家的研究论著。书中处处流露出对甄选史料的别致与用心。作者大胆治学、对材料避熟趋生的勇气令人叹服。这从书中选取的图片资料可管窥一斑。

诚然,本书也有些插图是齐白石经典的绘画妙迹神品,但是,作者独运匠心之处在于,围绕评述选取的却是双钩拓片、画稿、《己未日记》的插页、信札、聘书和照片,等等,形象都并不那么煊赫,是对传统白石评述材料——大都选取或草虫或水族或山水或诗歌——的又一次离经叛道。书中对新史料清朗新奇的运用与对旧论的敏锐思辨相结合,讲述着齐白石生平中的迷人故事,对齐白石艺术史个案研究给予精密化的论证。作者仿佛化身福尔摩斯般,在探寻历史真相过程中抽丝剥茧,惹得人忍不住不停地去挖掘、去细看、去品读。

谈到作者,张涛老师是一位甘愿选择一户晴窗、一方旧砚而潜心写作的学者。齐白石的相关写作耗去他的大半光阴,是其漫漫学术生涯的支柱,是他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可谓得一事而心不乱。

本书中研究方法与材料的别出心裁,对白石老人形象的大胆重塑、脱臼离榫,离不开作者深厚的艺术史学科的训练与积淀,潜含在书中论证方法帮助作者真的抓住了历史评述的筋节关键:

或许是笔者的偏见,窃以为艺术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与史学研究类同,即在人性之挖掘。或文献或图像或图文互证,内里在于探究绘者心印。众家心迹之研究愈全面愈真切,时代绘画之风格脉络动因则愈清晰愈明畅。

回到齐白石研究领域,从文献与图像出发,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齐白石尽量放置回历史原境,去揣度体味其为文为艺之时代心印,因文识人,因画识人。虽然大量静态史料与平面图像,对应于动荡时代立体时人宛如云山雾罩,从中觅得点滴线索有如雾里看花醉中逐月,但是这种类似老史断案般蛛丝马迹之爬梳思考,不也正是史学研究的最大魅力所在?

不知有多少画家、理论家希冀用西方的理论和把握方式去解决中国的绘画问题与研究,使得读者深陷无法真正理解中国艺术家与作品的囹圄。该书作者深谙其中的危险,才不惜笔墨和心力,慎之又慎地去讨论追寻历史的原境,去爬梳写作的价值逻辑,去甄别文献材料的选择,去锤炼和勘磨文字。上佳的历史评述,总在适当与过分、过硬或过柔之间有一条纤细而重要的界限。张老师以倾心专注一事的毅力,写下这雄阔而盈辞、精致而旷达的精彩文本。若读罢此书,想必会跟我有一样的想法,那便是,还能认识这样的齐白石,真好。

13979369192

www.wjfysg.com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