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设计、企划数家餐厅、咖啡店,为企业、品牌进行活动企划,为《Brutus》《Popeye》等生活方式、潮流杂志撰稿、制作专题,活跃在各个领域的野村训市,影响着时下东京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时尚观念。关于喫茶店,野村训市曾说,喫茶店总是接受着社会的阴暗面,但每一家老旧的喫茶店,都吸引着他去探访。 「喫茶店是进入成人世界的空间。」 野村训市设计的东京目黑区的Golden Brown 早期的喫茶店,除了作为咖啡厅之外,也承担许多俱乐部的功能,甚至存在可以称得上限制级别的喫茶店。 20世纪50~70年代最流行的名曲喫茶、歌声喫茶,后来渐渐演变为卡拉OK、俱乐部或是爵士酒吧,只有少数还保持着歌声喫茶最初的经营形态。 作为人与人相遇、交流的场所,从明治时代就开始为吸引男客而雇佣年轻女侍者,甚至出现了一家喫茶店中将各种类型的女侍分为艺伎风格、女学生风格、人妻风格等不同类型来吸引不同的男客的做法。 在出没于喫茶店的常客中,不乏引领潮流的画家、小说家、演员等。 永井荷风是春天咖啡的会员,大文豪菊池宽也曾花费90元(约为现在的13万5 000日元)为喜欢的女侍投票。 在经济高度成长期,出现了「美人喫茶」,「美人喫茶」与后来有名的「女仆咖啡」有异曲同工之妙,女侍者都是年轻漂亮的女性,穿着强调身材的制服为客人服务,这样的喫茶店的消费也非常高。 昭和时代喫茶店 除此之外,还有的喫茶店发展出满足欲望的风俗店的分类。 比如,20世纪70年代后期,京都、大阪出现了「No Pants喫茶」(ノーパン喫茶),随后流行于全国各地。 No Pants喫茶店里的女服务生的服装都几近全裸,客席的地板上还装有镜子,透过镜子能看到怎样的风景,大家应该可以想像了吧。「No Pants喫茶」是按照小时计费的,因为服务太过露骨,而被置于警察的监视之下。 No Pants喫茶的例子或许有些极端,但喫茶店确实是吸烟者的天堂。 1966年,日本烟草公司(JT)的全国吸烟者率调查显示,日本成年男性吸烟者的比例是83.7%,同样是从海外传来的香烟和咖啡成为自然的一对,在喫茶店喝完一杯咖啡后吸一支烟也成为了喫茶店中的一种绝妙的景象。 随着时代的转变,吸烟者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喫茶店也分出了吸烟区和禁烟区。 昭和时代,流传着一句「一杯咖啡就可以在这里呆上几小时」的话。现在,只需花上很少的钱,就可以在网咖和漫画喫茶店呆上一整晚,工作时间不规律者、无家可归者、经费有限者、为加班而错过末班车者、夜游者,网咖成为了汇集网咖难民的流离之所。 比起星巴克时代的咖啡馆,功能多元化的日本喫茶店,更像是一个成人社会的缩影。 正如野村训市所说,浓缩了一个社会的背面风景的喫茶店,是少年通往成人世界的必经之路。 1973年出生于东京的野村训市,少年时代经历过喫茶店全盛的时代,十一二岁时,野村开始迷恋美国文化,高中时曾到美国交换留学,大学进入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科就读,在大学时代,成为背包客环游世界,结识了世界各地的朋友。 大学毕业后,迷茫着要做什么的时候,机缘巧合下,因为和朋友一起做油漆工,认识了当时正在开咖啡馆的IDEE的社长,社长借给他们100万日元,他们用这100万日元在海边开设了海之家「sputnik」。 随后,IDEE的社长提议做一本给年轻人看的访谈杂志,野村深受20世纪60年代的杂志《全球概览》(Whole Earth Catalog)的影响,建议做一本展现当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杂志。 之后他花了1年时间,采访了世界各地的86人,记录下他们自由的生活方式。采访过程,几乎没有在住宿上花钱,几乎都是留宿朋友家中或是直接住在受访人的家里。《SPUTNIK》即是以这样的方式制作出来的。《SPUTNIK》通过独立出版,共印刷了一万多本,算是一个不错的数字了。 之后,野村创办了了TRIPSTER,TRIPSTER 是一个以店铺、工作室、展览会设计为主的公司,同时,他个人还在进行杂志企划、编辑、写作、企业和品牌的企划和艺术指导等工作,在各个领域中活跃着。 他总是做着他喜欢的事情,将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传递给别人。 TRIPSTER为澳大利亚品牌Deus Ex Machina设计的综合空间,位于东京原宿,2014年12月开业 咖啡厅是野村的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在崇尚店铺个性的现在,但每一间店铺都各有故事,呈现出各自的色彩。没有华丽的设计,将环境与客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设计突出店铺的特色,朴实的风格,让在街角的店铺成为周围居住的人们所喜爱的地方。 对于他来说,设计店铺最重要的不是谁的店铺,也不是谁来设计这家店铺,重要的是,客人能否通过这家店铺得到他们先要的氛围和空间。 interview 野村训市 「喫茶店是家以外的客厅。」 知日 你在学生时代曾经有一段在美国、欧洲放浪的经历,当时你对自己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呢? 野村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但是实际上又什么都没有想。只是隐隐约约地期待着在旅途中邂逅些什么,通过探索自己来认识自己,但是因为兴趣非常多而没有办法集中,就这样投入到每一天愉快的生活中。后来也渐渐地感到应该想想未来该做什么了。 知日 你现在一边从事店铺、工作室的设计、一边进行展会设计,同时还会做杂志企划和企业、品牌企划等。你是如何形成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呢? 野村 是不知不觉的感觉。自己做的事情的范围是一点一点变宽的。当有人问我「你能做这个吗?」的时候,我如果觉得有意思,自己会愿意去尝试。虽然谁都想过轻松的生活,但始终还是要工作。不过,不管什么工作,对我来说最后都是开心的,所以并没有感到辛苦。如果觉得辛苦我宁愿不做。 知日 你在做咖啡店的设计时,最重视的是什么呢? 野村 店主和来客。进行直接沟通、等价交换的客户,我们当然会听取并按照他们的意向进行设计,但是店铺的主角还是客人。会有怎样的客人来,在这里度过怎样的时光,店铺怎么才能长久,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 TRIPSTER为东京涩谷的咖啡厅ON THE CORNER所做的店铺设计,2010年7月开业。活用位于街角转角处的立地条件,创造了一个「大众街道食堂」 知日 关于店铺的内装,你喜欢怎样的风格呢?会将过去的风格融入其中吗? 野村 我不喜欢那种闪闪发光的设计,也喜欢不过度的设计。说到咖啡厅,店铺并不是主角,那里的人、食物、饮品才是主角。另外,能够享受经年变化的设计才是我喜欢的。也很喜欢过去的风格。但是故意做旧,其实是不符合实际的自然的经年变化的,我并不喜欢。 知日 你考虑过将昭和喫茶店的风格融入设计吗? 野村 非常想尝试。 知日 你有经常去的喫茶店吗? 野村 只要有过去的老喫茶店我都会去。点一杯咖啡,抽抽烟发发呆什么的。 知日 喫茶店过去是很时髦的地方,现在,去喫茶店的都是怎样的人呢? 野村 喫茶店就在家与职场、学校之间,就像是能够拥有自己的时间的家以外的客厅。 ON THE CORNER 知日 现在东京的年轻人都喜欢怎样风格的咖啡厅呢? 野村 咖啡在现在的东京非常受欢迎,咖啡师个人经营的咖啡店在东京是最有人气的。 知日 过去的人气喫茶店和现在的人气店铺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野村 虽然有和式与洋式的区别,但是喫茶店是周围居住和工作的人休息的场所。「成人的休息所」的感觉。店主的趣味会直接反映出来。 现在个人经营的咖啡厅,也很能将店主的个性反应出来,这一点上和过去的喫茶店是共通的。但是我感觉喫茶店在店铺的设计上的是更进一步的。 Golden Brown位于东京目黑区,由久富信矢创立,是曾经入选英国《MONOCLE》杂志The MONOCLE 100的汉堡专门店 知日 对你来说,喫茶店是怎样的存在呢? 野村 喫茶店能反映一条街的氛围。进入店内,看一眼店内的客人,大概就知道这周围住了怎样的人。现在,很多街道的喫茶店都减少了,真的非常可悲。经营的人少了,而且人多的地区租金很高无法持续。全是连锁咖啡店的话,真的很无聊,连可以聊天的店员都没有了。 知日 喫茶店的魅力到底是什么呢? 野村 是一种不管流行,只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的氛围。如果店主是有趣的人,可以和他聊很多。咖啡厅与喫茶店的区别之一还在于会不会提供毛巾,用毛巾擦擦手、擦擦脸,然后喝咖啡,这对我来说自己也是大人的瞬间。 本文节选自《知日・我们在喫茶店》特集
张艺 ✎ interview & text TRIPSTER inc. ✎ photo courtesy mu xing ✎ graphic design 2019 招募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