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明传承 | 造了人、补了天,女娲娘娘的功劳早已盖过外国造物主

 空谷天籁 2019-02-11

今天是农历大年正月初七,是女娲娘娘抟土造人的日子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女娲是最古老的造物主。在远古开天辟地时期,女娲初创世间,制造世上生灵万物,第一天造鸡,第二天造狗,第三天造猪,第四天造羊,第五天造牛,第六天造马,第七天造人,所以这第七天就成了人类的生日。因此,正月初七便被称为“人日”、“人庆节”。

太平御览》中则把女娲造人的故事进一步丰富起来,称女娲在造人之前先后创造了鸡狗猪羊牛马,初七这一天,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为了让人类永远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使人们可以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西汉东方朔《占书》亦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又曰:“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得知,早在汉朝时期,古人就有正月初七过“人日”的习俗了,魏晋后更加重视之,并且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十分丰富的节日。当时,人们在这天要戴“人胜”。“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花胜”、“彩胜”,所以“人日”又叫“人胜节”。唐代之后尤其重视这个节日,每到“人日”,皇帝遂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

古人认为鸡、狗、猪、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牛、马代表地和天。所以班固《汉书·律历志·上》中才说:“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这是把正月初七叫“人日”的来源之一。许慎《说文》中也强调指出:“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这就是说,女娲不但是炼石补天和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伟大的自然之神。

在“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下,古人认为“人日”这一天的天气和人们一年的运程有很大关联。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大吉大利。百姓过“人日”,祈求的便是东方朔所言的“人民安”。

时至今日,汉族许多地区仍有在正月初七“人日”戴“人胜”的习俗。一些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或贴于屏风、墙壁等处;还制作出各种“花胜”(类似“人胜”,样式为花朵)以相互馈赠。

正月初七“人日”,也是仕女闺秀踏春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朝大诗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通过这首诗文作品,更可以证明唐代的“人日”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

以道教为典型代表的传统信仰,是建立在“敬天法祖”基础上、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信仰。因此,于“人日”和亲友团聚,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这一部落群体的内在联系性,这对百姓的民俗生活有很大影响。时至今日很多地区仍然保留着“人日”的传统,如长年在外奔波、打拼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正月初七“人日”才能远走他方。在“人日”这一天,大家都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只在自己家中团聚。“人日”下午一般要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们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碗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下田、下地、上山劳动。

(过人日,要吃面条)

在“人日”吃面条,也取长寿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大人和老人的“人日”。哪一个群体过“人日”,就一定要吃面条。

随着风俗的演变,百姓中间又有了吃七样羮的习俗,即用7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食用,以此取吉兆,并说此物可除邪气、医百病。由于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寓意也有差别。南方尤其讲究。如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荽、韭菜加鱼、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其中芹菜和葱寓意聪明,蒜寓意会算计,芥菜寓意长寿;客家人喜用鱼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汕头的菜摊常在这天将7样菜搭配好,论把算钱,不计斤两。在农村,哪一户缺一两样菜,去人家地里采摘,也没人计较。有些地方则在这天吃春饼卷“盒子菜”,并在庭院摊煎饼,意为“熏天”。

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还在正月初七“人日”捞鱼生。捞鱼生时,往往许多人围满一桌,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里还要不断喊道:“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天人感应”基础上的,因人的出现,整个世界才有了生机,才可以被感知,由此才有了文明的传承。对“人日”习俗的传承,也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可以代代不朽的原因之一。

道教之音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