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口语诗例解

 航行大海靠舵手 2019-02-11

一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唐诗,通常都是非常通俗的,通俗是他们的艺术生命。口语词的大量运用是其通俗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现代人对于唐代的口语词极易产生误解,即便是连小学生都能背诵的名篇,也未必能准确说出它的意思。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的“来”是什么意思呢?


  唐代可以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加一个“来”,合起来构成一个时间词,“夜来”就是夜里。这样的例子还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瞑》)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白居易《卖炭翁》)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秋风引》)

  “晚来”就是晚上,“夜来”就是夜里,“朝来”就是早上。

  由此可见正确理解唐诗中的口语词,对于我们读懂这些优秀作品,乃至鉴赏这些作品,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一些常见的(多为课本所选)口语词作归纳性的辑录和解释。

  1.岑参《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忽如”理解为“忽然如同”,似乎讲得通,但事实不是这个意思,在另外的句子中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忽如”即“或如”,也就是“犹如”。

  比如杜甫《峡中览物》:“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是说在三峡中览物,看到了巫峡就像看到了华山,看到了蜀江就像看到了黄河。孟浩然《察阳馆》云:“听歌疑近楚,投馆忽如归。”是说听到山歌就觉得家乡楚地近了,到了察阳馆就如同回到了家。杜甫的诗句“忽如”与“犹似”相对,“忽如”作“犹如”讲的意思非常明显。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里的“掩”不是“遮盖”的意思,而是“超过”。请看两个例子:

  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王维《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龙池春禊应制》)

  兴掩寻安道,词胜命中宣。(刘禹锡《奉和中书崔舍人玩日二十韵》)

  这两句中“掩”都是抽象的意义,王诗说赋超过了陈思王(曹植)的作品。刘诗说雅兴超过了王徽之雪夜访戴安道。其中,“掩”和“胜”相对,更说明“掩”是“超过”而不是“遮盖”。



  3.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里的“总”并不是现代汉语中说的无论什么时候总是如此,而是“都”的意思。李白诗意不是说那一片捣衣声从始至终总是包含着对远戍玉关的亲人的怀念之情,而是说捣衣声此伏彼起,一声声都包含着对亲人的思念。宋诗中也延续了这种用法。如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这里的“教”是动词,“使”“让”的意思,相当于今之口语“叫”。

  5.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这里涉及到三个口语词。

  ①却。课本注:“却坐:退坐,退回重新坐下。”这是不妥当的。上句是“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只是站了很久,并没有向前走,所以无所谓“退回”,“退回”、“退却”是先秦义,而唐代口语中“却”是“重新”的意思。再举岑参诗句为例,《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这里的“却向”呼应题中的“再归”,是“重向”,即是“再到”。还有: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这两例都应该把“却”理解为“再”“重新”的意思。

  ②转。它不是动词“变成”的意思,而是副词“更加”的意思。如:

  时命虽乖心转让,技能产富家愈贫。(韩愈《赠崔立之》)

  这里的“转”对“愈”亦证明了“转”应有的词性和词义。

  ③向前。它不是“往前”的意思,而是“从前”,属时间副词。《祖堂集》卷三:“我向前虽无,如今已有。”这里的“向前”与“如今”相对,作“从前”的意义显而易见。

  6.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的“坐”不是刑法专用词“坐罪”“犯罪”义,而是一个介词,意义为“由于”“因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