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分天下诸葛亮, 一统江山刘伯温” 是谁杀死了刘伯温

 小天使_ag 2019-02-11

“际会风云,平定海宇,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盖诚意伯刘公一人而已矣。”

人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关于刘伯温,世人的评价通常很高,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蔡元培先生就赞刘伯温是“时势造英雄,帷握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刘伯温,名基,与徐达和李善长共称为“明朝三杰”,堪比汉朝张良、韩信与萧何;在这两组“黄金组合”中,人们常拿汉朝的留侯张良与刘伯温作比,认为二者都是智士谋臣。明太祖朱元璋也承认,刘伯温对他的影响就相当于张良对刘邦的影响,称其“吾子房也”。但就是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却在老年不得善终,晚年凄凉,原因不知地逝去。这一切都发生在洪武年间。

洪武八年(1375年)一月,刘伯温患病卧床。明太祖朱元璋知晓后,派丞相胡惟庸带御医前去看望。御医针对刘伯温的病情开了处方,让他照单抓药。刘伯温吃了御医开的药,身体却更觉不适,肚子里好像有石头翻滚,折磨得他生不如死。四月十六,刘伯温病故。这段记载于明史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揣测。刘伯温究竟是怎么死的?有人认为他是单纯地病死,也有人认为他是被胡惟庸害死的,还有人认为他是被朱元璋杀死的。总之,由于历史资料不够完整,刘伯温之死因引来了争议。然而为什么刘伯温的死会与朱元璋联系在一起呢?

朱元璋在登上大位后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清君侧”活动。这大明的江山是他在乱世里打下来的,不是通过正统的方式继承的,所以身边必有很多劳苦功高的开国臣子。这些臣子在打江山的时候是“微臣”,但在治理江山的时候便是“危臣”了。历代皇帝对“功高震主”这四个字很是敏感,不然也不会有“杯酒释兵权”等事件发生了。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这更是不能忍受的。他一步步削弱了这些臣子的力量,以加强自己的统治。而刘伯温正是这种政策下的牺牲品。他几次被朱元璋撤官,又几次被召回,经历了希望的产生到幻灭的过程,也终于明白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于是,他依照朱元璋的意思退隐了,却仍因隐得不够深,最终引起了朱元璋的戒备。

正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晚明的文坛泰斗钱谦益着力研究刘伯温的诗句,认为可将刘伯温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期即元末,他自命不凡,胸怀大志,豪情满怀;青壮年时期即随朱元璋打天下阶段,他与朱元璋惺惺相惜,如千里马遇上了伯乐般志气相投;明朝建立后的阶段,则只剩落寞伤感。钱谦益的分析深入解读了刘伯温的一生,也使刘伯温的性格形象具体化了:他正直、豪气,胸中充满了抱负。这样的一个人怎么能够隐于市?

虽然,他努力让自己向“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样优哉游哉的生活靠近,也让自己向魏晋时期的陶潜学习创造自己的“桃花源”,每天喝喝酒下下棋,当地知县前来拜访不见,与外界的联系也基本断绝。但是,他依然无法完全将自己置身事外。因为他拥有忧患意识,正如范仲淹所说,“处庙堂之远则忧其君”,也似史学家孟森的评价,“诚意(刘基)之归隐韬迹,非饰为名高也,亦非矫情也,盖惧祸耳”。

洪武五年(1372年),隐居的刘伯温得知,在青田县南约170里的地方,有一空地,叫淡洋。此地处两州(浙江和福建)交界,情况复杂,是朱元璋劲敌方国珍发迹之处,又是盐枭巢穴,为官府势力所不及。因此,刘伯温让其子调查情况后,令其拟奏章呈给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此奏章没有经过胡惟庸之手而是直接进献给了皇上,引起胡惟庸等人的不满。于是,胡惟庸等人以此事状告刘伯温,说他善观风水,发现淡洋此处有王气,想霸占为自己的家族墓地,驱逐当地民众,所以让他的儿子奏请皇上设立巡检所来驱逐当地的居民。

这“王气”二字引发了潜伏在朱元璋心中很久的猜忌之心,于是,他不分青红皂白又将刘伯温训斥一番,并令他在南京居留。后来,胡惟庸被升上了左丞相的官职,刘伯温内心的希望已全数熄灭。他忧思成疾,病情加重,引发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洪武八年(1375年)二月,他抱病见了朱元璋,向他婉转表示:自从依照胡惟庸带来的御医开的药方煎药后,他的身体更差了。他本来希望能通过这一诉求得到朱元璋的关心,但遗憾的是,朱元璋并没有对此上心,依然不闻不问。他心寒至极。三月,病情加重的刘伯温在其子刘琏以及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

回家后,刘伯温拒绝一切药食,他迫使自己如常饮食、作息,过起了所谓的“一般生活”。四月,刘伯温感觉时日不多,找来他的两个儿子交代后事,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天文书呈给皇上,不能耽误;并且以后不要让刘家的子孙们学这门学问。”同时他又嘱咐道,“从仕途一定要学会刚柔并济,公平与人,道德与法律并重,要仁厚待民,方可佑我大明。”最后,他将他所想的十条计策写在奏折上,交给刘琏,告诉他,在胡惟庸死后务必将此密折献给皇上,也许皇上那时才肯听他所言。四月十六,刘伯温逝于家中,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死后,后代不断为他追封功德。武宗年间,他被追认为太师,谥号文成,世宗时期又受赐太庙。这充分表现出刘伯温的贡献是经得起时间考量的,他的功过,历史自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评判。

史称,刘伯温是被胡惟庸害死的。“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汪)广洋宜知状。上(指朱元璋)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上颇闻(刘)基方病时,丞相胡惟庸挟医往候,因饮以毒药。乃责广洋欺罔,不能效忠为国,坐视兴废。”(《明太祖实录》)黄纪委也撰书支持这一观点。“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胡丞相惟庸以医来视疾,饮其药二服,有物积腹中如拳石,遂白于上,上亦未之省也。自是疾遂笃。三月,上以公久未出,遣使问之,知其不能起也,特制御文一通,遣使驰驿送公还乡。里居一月而薨。”(《诚意伯刘公行状》)

种种迹象表明了刘伯温确实是被胡惟庸毒死的,这个看法是有史可据的,有一定的可信性。明史专家吴晗认为,“刘基被毒,出于明太祖(朱元璋)之阴谋。胡惟庸旧与刘基有恨,不自觉地被明太祖所利用”。至少我们可以相信,刘伯温的死肯定是与朱元璋有关系的,但追其缘由,还是他自己造成的。

刘伯温一生刚正不阿,以儒臣的身份行谋臣的职责,虽怀有大志,却难为武将朱元璋的安乐臣子,难以平其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想要展示自己的才华,殊不知,他的“知天下”恰恰就是刚登上皇位的朱元璋最不需要的。他惹恼了朱元璋,遭遇了一系列不公。但论其缘由,皆因刘伯温没有认清自己的职责以及朱元璋治天下所需要的环境。如果他懂得在开国的时候学张良离去,并当真不再过问朝政,兴许他还可以颐养天年。可是,他并没有选择这条路。因此,他只能像徐达、李善长等人一般被弃。所以,这条路是他自己选择的,是刘伯温自己杀了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