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国学大师,地位显赫,却有一点,令人惋惜

 昵称32901809 2019-02-11

他是国学大师,地位显赫,却有一点,令人惋惜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们结婚、工作、娱乐、交友等都是为了分心。分什么心呢?分孤独的心,怕人因无所事事而感到孤独,怕由孤独引发莫名的焦虑、恐慌与不安。

人之所以害怕孤独,是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无法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但孤独是与生俱来的,无法完全消除,只有平心静气地接纳它,并合理地运用它,人才可能活出自我。

孤独并没有那么可怕,它是生命的礼物,因为灵魂需要独处。国学泰斗季羡林就是在孤独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他是国学大师,地位显赫,却有一点,令人惋惜

《繁华落尽是孤独》一书,就是季羡林大师的人生历程回忆录,分为儿时成长、海外求学、回国任教、出访治学和晚年杂想五部分,描述了季老关于成长、关于苦难、关于生活的经历,更是对于如何运用孤独最好的诠释。

精通12国语言的季羡林大师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等,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这样一位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头衔的牛人,被鲜花、荣誉和掌声包围,却有一点,令人惋惜。他的一生是可敬、可叹、可悲的。

他是国学大师,地位显赫,却有一点,令人惋惜

一、可敬:专业精神

季老亲眼见到,在英国飞机投下要震碎全城玻璃的气爆弹后,德国飞机制造之父普兰特尔教授不惧危险,在现场观察炸弹爆炸引起的气流是怎样摧毁一段短墙的,并说:“这是难得的机会!我的流体力学实验室里是无论如何也装配不起来的。”

无独有偶,季老听说在南德慕尼黑城,盟军大批飞机在轰炸高峰时,一位物理学教授认为轰炸现场是难得的实验机会,不顾生命危险,将爆炸现场当成实验室。

正是受到这些德国学者们忠于科学、愿为科学舍命精神的影响,季老在德国学习期间,一直都是全力以赴。原定只能留两年,但他仍然提前做参加博士考试的准备。梵文学习遇到困难,季老下定决心要征服它。最终,他跳过了这个龙门。

在战争中,无论局势多么严峻,忍受着饥饿,尽管精神苦闷,季老仍然照常进行学业,苦心做研究。并且,季老九十多岁的高龄,还在病房潜心写作,思国发展。

季老介绍自己能取得成就的经验和诀窍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的“勤”和“苦”。

他是国学大师,地位显赫,却有一点,令人惋惜

二、可叹:学识才华

季老学识渊博,但《繁华落尽是孤独》一书并没有太多丰富华丽的辞藻,而是充满着简洁质朴的文字。看书的过程,仿佛扶膝听一位老爷爷在讲生平的故事,或喜、或悲、或叹、或悔,我读到了季老的真情实感。

季老的写作功底令人赞叹,质朴却不失才华,古诗词信手拈来,博通中外。就如文中描写交际花:

“在人群中走来走去,如鱼得水,左边点头,右边哈腰,脸上做微笑状,纵横捭阖,折冲樽俎,得意洋洋,顾盼自雄。”

描写高中校园:

“此地遍布荷塘,春夏之时,风光秀丽旖旎,绿柳迎地,红荷映天,山影迷离,湖光潋滟,蛙声塘内,蝉噪树巅。”

季老的写作功底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季老声称自己“闲书”看得数量极大,种类极多,没有体会到什么害处。这正是鲁迅先生说的“写通写好文章要多读多看”。

他是国学大师,地位显赫,却有一点,令人惋惜

三、可悲:亲情缺失

季老自幼离开母亲,只回过两次故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最后一别就是八年。在《繁华落尽是孤独》一书中,季老十多次提到母亲,他说:

“六岁离开母亲,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每每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并曾多次从梦里哭着醒来。”

母亲四十多岁就奔赴黄土。这是季老心中永久的痛。

季老在留德期间,与女房东相处十年。女房东对季老关怀备至,在季老要离开德国,离开女房东时,他是不舍的。第一次未能离开,重新回到女房东家时,季老有种游子还家的感觉。

这是因为季老缺乏母爱,从女房东母亲般的照料中得到了温暖,他把对母亲的情感寄托在女房东身上,把她当成了另一个“母亲”。

季老幼年时也未曾得到充足的父爱,他把情感寄托在了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身上。季老亲切地称他为“博士父亲”。

瓦尔德施密特教授毫不利己地将毕生学问传授于异邦的季老。虽然教授从战场上活着回来,但他儿子却把生命留在了战场。教授夫妇只能住在养老院度过余生。

季老第二次去德国,到敬老院看望老教授,在分别之际,老教授像一座塑像的形象永远停留在了季老的心中。

“博士父亲”让季老在异国得到了温暖,季老却无法给他养老送终,只能任其在养老院孤独终老。这对于季老来说是余生之痛,季老感到凄清与孤独。

他是国学大师,地位显赫,却有一点,令人惋惜

季老在德国十年,妻子在国内老家抚养孩子,照顾长辈。在儿女的成长过程中,季老没有陪伴在身边,所以,在孩子眼中,父亲是个陌生的人。

季老的女儿季婉如曾表示想和普通孩子一样,能享受父爱。然而,幼时没有父亲陪伴,长大后也很难与父亲相处,这一点令她很痛苦。

儿子季承在《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讲述的内容更是让人震惊,颠覆了季老在社会中的形象。在儿子笔下,季老是位失败的父亲。他虽然是有成就的学者,一生勤奋,受人敬仰,却无法与家人和睦相处,使得一家人都痛苦不堪。

季老自幼离家,没有受到充足的父母之爱,他缺失了家庭温暖,所以他不懂得如何正确地表达对家人的爱,不知道怎样与家人相处,更不会与孩子合理地沟通,所以季老与家人相处得很不愉快。

他是国学大师,地位显赫,却有一点,令人惋惜

《繁华落尽是孤独》一书讲述了季羡林大师幼时离母、寄人篱下,留德经历战争,十多年无法与家人团聚,在多年孤独中,高度自律,潜心学习,在学术上取得了不可估量的造诣,受人爱戴,被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

这样一位地位显赫的大师,到了80多岁发出生命中最深的感慨:这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过早地离开了母亲,如果有机会的话,他可以什么都不要,就生活在母亲身边。

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一种反思,但一切已不可能逆转,母爱缺乏的那种痛苦终究是没办法弥补的。

幼年缺乏家庭温暖的他,也没能与自己的孩子们良好地相处,给彼此都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这一点,令人惋惜。

所以,人的成长过程中,亲情的缺失是其他人与任何荣耀都无法取代的。而且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得不到及时修复,其不良影响会代代相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