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西北腹地,虽然全都是沙漠和荒芜,但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却是城邦林立的城市,不仅孕育出古老的文明,商品贸易还特别繁荣。虽然两千年后,这里因为沙漠化,城市和人烟消失,但这里却被誉为“考古学家的乐园”,甚至考古学家在这里转一圈,便能有一些让人震惊的考古大发现。今天小编就给您说一种在这里发现的怪钱,它不仅造型奇特,而且还充满了谜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89年11月,考古专家刘博士来到夏羊塔格遗址进行考察,他经过遗址附近的一处沙丘时,发现了一个小铁片,这件铁片为圆形,直径在1.7厘米左右,表面已经锈蚀,难以辨认上面的图案和文字,但初步看起来像是一种“钱币”,那么它到底是不是货币呢?经过后期的修复和深入的研究,刘博士等专家,终于揭开了这块铁片的秘密,也让学界的专家们都大为震惊。 修复完成的铁片,在正面的中心位置是一匹马,四周是一圈神秘的文字。根据古文字专家的解读,这种文字叫做佉卢文,起源于犍陀罗国(西域古国),后来到东汉时期,逐渐也成为了西北丝路贸易中的主要通商语言之一。而铁片的背面就是我们熟悉的古代中国汉字——篆书。由此,专家断定这就是古于阗国的一种货币,叫做“汉佉二体钱”,或和田(阗)马钱,其实,这种钱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就有过发现。 1874年,英国一位考古专家在和田发现351枚这种古钱;接下来,在1929年,我国考古专家又在和田发现1枚,并且还被学界认为这是最后的一枚。自此,共计出土的“汉佉二体钱”仅有352枚,但这次刘博士又发现了1枚,无疑让学界的专家们感到震惊,所以,现在这种钱一共发现了353枚,而它们就成了研究古于阗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下面就是敲黑板、划重点的地方:这些古钱身上,都藏有什么谜团呢? 第一:制造之谜。 “汉佉二体钱”和中原地区的古钱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中间无开孔,没有继承“天圆地方”的理念,但是从其背面的篆书可见,也受到了当时中原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一种“中西文化合璧”的钱币。另外,还有一点在铸造方式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原地区的古钱都普遍采用“倒模法”铸造,也就是使用模具成型,批量生产。而古于阗国则用的是“压制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力在铜片上压出文字和图案,形成“汉佉二体钱”。但由于文字资料的缺失,所以这种“压制”的造钱工艺就成了个难解的谜团! 第二:版式之谜。 目前,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比对,发现这353枚“汉佉二体钱”,在文字和图案的组合上竟然完全不相同。比如钱币上的图案不同,虽然同样是马,但有的马是在走,有的在跑,还有的是跃,甚至是卧。同样的动作还有不同的姿势和幅度。另外,外围的佉卢文也有的多,有的少,而且其文字内容估计也不尽相同。所以如此一来,从数学统计概率的角度来看,那么这些不同的组合搭配,将会有无数个不同的版式。那么如此多版式的货币,在实际贸易的流通中如何使用和区分呢?为什么还要铸造这么多不同的版式呢?显然,这全都是未解之谜。 第三:铭文之谜。 开始已经说到,“汉佉二体钱”上的铭文是佉卢文,一种古老的文字语言,学界专家们也曾一致认为这种语言已经在地球上消失,而1874年发现的“汉佉二体钱”,又使得这种神秘的文字“死而复生”。因此,如何正确的认识佉卢文,成了摆在专家们眼前的一个困难。除此之外,还要正确的解释这些“汉佉二体钱”上的铭文。上面也已经说了,这些文字变化多样,种类繁多,那么是否是代表了不同的“币值”呢?还是其他的什么“防伪标志”呢?另外,那匹“马”又代表的是什么呢?种种的疑问接踵而至,让专家们也十分“头大”。但好在经过数十年的研究,部分的佉卢文已经可以辨析,如有的钱币上的铭文就是:“大王,王中之王,伟大者,矩伽罗摩耶娑”,然而大多数的铭文也还依然是未解之谜! 如今,这353枚“汉佉二体钱”,只有13枚珍藏在我国不同的博物馆中,而大多数都已经流落海外,但有句话说得好:学术无国界,希望通过全世界所有考古专家们的共同努力,能早日破解这些未解之谜,将古于阗国的文明和历史,完整的展现的我们眼前,一旦能够实现,这绝对是一件盛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