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金名将辛弃疾

 渐华 2019-02-11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辛弃疾善于用典,且信手拈来,书情写意。其词豪放苍凉沉郁,粗犷悲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宋丁宗开禧元年(1250),辛弃疾在京口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忘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这篇千古绝唱!

京口 北固亭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而辛弃疾另一首词是南归以后,处处受到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这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

鹧鸪天

宋.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的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气势恢宏,悲凉如冰,心伤透骨。

辛弃疾对一生民族命运的关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正如陆游所说的:“报国欲死无战场”,是爱国者共同的悲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