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考作文瞬间吸睛? 远起近收 传记掠影 张明霞 【孝感市2018年中考作文题】 同学给我的丝丝情谊,我不曾忘记;师长给我的缕缕关爱,我不曾忘记;书本给我的点点启迪,我不曾忘记;生活给我的滴滴印记,我不曾忘记……现在,让我将它们一一拾起。 请以“ 拾起 的点滴”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考场优秀作文】 拾起书香的点滴 考生佚名 书香悠悠,飘过千年。 ——题记 一张一张古朴的纸页在手中展开,一段一段的故事在眼前浮现。一册书卷,令我拾起书香的点滴。 归去来兮 双手轻翻洁白的纸页,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岁月。一首归去来兮辞,薄有田园芜旷起,“烟雨满船胡不归?”陶渊明在那波谲云诡的政治博弈中,仿佛久在樊笼,不得自然,他毅然退出,告官归隐,在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中“心远地自偏”。望着桑竹桃源,入眼是落英缤纷,芳草入深院,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闲适自在,好不逍遥如世仙?随心“带月荷锄归”,随性“晨兴理荒秽”。在陶渊明的桃花源中,我不由得拾起在繁重学业中失去的宁静安然,拾起书香的点滴。 流觞曲水 双手抚摸着如玉的纸页,仿佛已跨越了千年历史。我手捧书卷,那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泉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看!王羲之一行人正静享那流觞曲水,衔接落花的雅趣。在那兰亭,惠风和畅,天朗气清。我随着右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兰亭集序》中,我不由得回忆起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对生命的思考感悟。一篇《兰亭集序》,令我拾起书香的点滴。 月下独酌 双手摩挲着幽香的纸页,仿佛已走过了千年浩瀚烟海。书卷在侧,令我回到了那盛世大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衣袂飘飘,折扇轻摇。酒入豪肠,三分酿成月光,七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来啊,月亮,与我对酌;来啊,影子,与我纵歌。即使天子呼来,我也仰天大笑。即使宦海浮沉,我也凤歌笑孔丘。李白的潇洒豪放,令我为之折服。那幽香气息,令我拾起书香点滴。 一张一张泛黄的纸页在掌心合上,一段一段的故事在心中回味。一册书卷,令我拾起书香的点滴,感悟生活的美好…… 书香淡淡,留住岁月。 ——后记 【作者技法点评】 小作者选填的词是“书香”,“书香”,是指上辈有读书人的(人家)。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好像就只能写代代相传的读书人家,写第一称,写自己这一门读书人家的代代相传;或者写第三人称,写别人读书人家的代代相传。显然,小作者没有取这个理解来写。 “书香 ”最早的由来,据说是因为一种名叫芸草的植物,因其散发的香味能杀死书虫,爱读书的人就把芸草夹在书中,对其飘散的缕缕香气称为“书香”。“芸香”,使得展书而有香,文风或文化便赋予了美好的意味。“书香”这词,表达了人们对书香文风、文化审美与精神高贵的尊崇。小作者应该是取的这个意义吧。 纷繁文风、浩瀚文化,正如大海,小作者“拾起书香的点滴”,就是拾起典型文风或优秀文化之一二三。600字以上的有限篇幅,怎样才能做到主题鲜明,不蔓不枝呢?小作者用两点写法解决了这一难题。 其一,远起近收,开合有致。小作者很有结构意识,开篇起笔以题记,“书香悠悠,飘过千年”;结尾收束以后记,“书香淡淡,留住岁月”。远起近收,浑然天成:“ 飘过千年”,远起;“留住岁月”,近收。 其二,传记掠影,散文诗笔法。“传记”,是指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倘若直接从文化名人的传记中迁而徙出,一则文字太多,二则生硬难契合。 小作者采用的是“掠影”方式加以叙述,“掠影”,指一掠而过的影像,指某些场面的大致情况。掠影,如剪辑,可剪辑场景,可剪辑文化名人的代表意象。如第三个小标题“月下独酌”,写诗人李白,就选取了“月”“酒”“剑”三个代表意象,李白的浪漫,狂放,侠气,便跃然纸上。剪辑之效果,一是疏而有致,使文章灵动而婉转,有“疏影横斜水清浅”之美学效果;二是切换快有动感,颇像动感美篇或相册,名人的文化事迹被剪辑成一幅一幅用简洁文字所构置的唯美画面,读来文字轻灵、形象飘逸。 “掠影”,或者说“剪辑”,需要一个好用的“软件”。小作者采用了一个好用的“软件”——散文诗笔法。这里的散文诗笔法,是特指,用主观的思维来表达客观的历史文风或文化。用散文诗笔法的好处,恰如《论语》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所言,文采与内涵相得益彰,才能在众多中考作文中瞬间抢眼。另外,由于源于“史”而不必拘泥于“史”,小作者才有了一些“我笔写我心”的表达“我”之自由。 通常,我们主张考场作文“小切口”,要“以小见大”。 从这篇考场作文,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如果你的素材积累够丰厚,写作功底够扎实,可以走另一条路。大处落笔,取材传记名人,远起近收,借“他”而言“我”,写面而选点,采用散文诗跳跃笔法以掠影构图,使文气磅礴而不失灵动。 |
|
来自: 昵称329376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