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总结】半夏释义以及统计分析

 乐乐书屋 2019-02-11


导读: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用名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炒半夏曲。本文通过对医药书籍的记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逻辑讲解,将半夏的功效进行完整的释义并通过统计给出统计的数据分析。


记载以及逻辑分析

半夏为《本经》下品。原文: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本草纲目》记载:“《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

半夏味辛性平,与现今认识基本一致,然其性平偏温,温燥之性显著,善于温化寒痰,燥湿化痰

“主伤寒寒热”,提示本品可用于外感病的治疗,“寒热”是外感病的一种表现,可以表现为怕冷,也可以表现为发热,也可以是恶寒与发热并见,还可以是寒热往来。但并非所有的外感病都可用本品,外感病伴有以下两种情况即可应用:
一是呕吐,外感呕吐者较为多见,如小柴胡汤即可治疗外感呕吐,如在《伤寒论》中有“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的记载,方中即含有半夏,可发挥止呕作用;再如治疗外感风寒之呕吐,可选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
二是痰证,本方祛痰的作用较强,对素有痰饮疾患而外感时,其痰证大多较著,故本品可用于外感表证伴有痰饮者,小青龙汤为其代表方。

半夏具有较强的化痰作用,但在《本经》中却未提及,现代药理研究也不能证实半夏的化痰作用。但临床发现,痰饮素盛的患者在服用含有半夏的方剂后,其咳痰明显减少,这是半夏化痰作用的最有力证据。

“心下坚”可理解为心下坚硬,也可理解为心下胀满或心下痞满。其心下坚硬,多系痰饮所致,正与本品化痰消痞作用相吻合。而心下胀满,多由气滞所致,导致气滞的原因较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湿阻,盖由湿性黏滞所致也,所以本品治疗心下胀满,系其燥湿化痰之功,应用时须配以理气之剂,如陈皮、枳实等。治疗心下痞满的方剂莫过于半夏泻心汤,半夏的作用就是消痞散结。

“下气”即降气,半夏降气作用首先要用于胃气上逆,也就是其止呕作用,半夏为止呕要药,具有良好的止呕作用,为历代医家所习用。临床上,用半夏治疗呕吐,无论寒热虚实,只要配伍得当,就能够产生必然的疗效。然半夏有一定的毒性,得生姜则减轻或消除,所以多配伍生姜。二者配伍,不仅降低了半夏的毒性,而且增强了二者的止呕与化痰作用。此类经方甚多,如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葛根加半夏生姜汤、黄芩加半夏汤、小柴胡汤等。其次,其降气作用也可用于肺气上逆,即“咳逆”,包括咳嗽与喘息。用本品治疗咳喘,不只是与其降气作用有关,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化痰,特别是喘疾,古有“无痰不作喘”之说,现代药理也证实本品具有止咳平喘作用。

“喉咽肿痛”,即为咽喉肿痛。本品治疗咽喉肿痛,在《伤寒论》中即有应用的范例,如仲景治疗咽喉肿痛,常用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等方。但本品所治咽喉肿痛,查见咽喉局部并不红,或其色如常。若见咽喉红肿、充血,多为热邪所致,如果应用本品,必须配伍清热药如桔梗、胖大海等。笔者治疗咽喉肿痛或声音嘶哑者,必查其咽喉。对于咽不红、喉不肿、夜间疼痛明显、苔腻者,多选用半夏厚朴汤。

“头眩”是指头晕目眩,其原因较多,其中风痰上扰是一个重要病因,古有“无痰不作眩”之说。半夏治疗眩晕的机理在于其祛痰作用,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即是治疗眩晕的名方。这种情况多见于梅尼埃病、高血压病、颈性眩晕等。

“胸胀”,即胸胁胀满或胸胁苦满,肺系疾病或心血管系统疾病多见此患。半夏治疗肺系疾病或心血管系统疾病均为常用之品,但须见痰湿证,如治疗咳喘痰多的二陈汤、外台茯苓饮,治疗胸痹的瓜蒌薤白半夏汤等。

“肠鸣”多与泄泻并见,“无湿不作泻”,本品燥湿,故临证配伍可治疗痰湿阻滞之泄泻,治疗寒热互结之心下痞,症见脘腹痞满,肠鸣,腹泻等,可与半夏泻心汤。

“止汗”,未查到相关的止汗的应用,但如果见小柴胡汤证伴有寒热往来而汗出不畅者,也须用本品。

综上所述,《本经》对本品的功效描述多达10条,但归结起来,都可以用其三大功效来概括,即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只是所提及的“止汗”作用尚不能解释,也未见应用。

其实,本品还具有不少其他的良好的作用,如安神作用,外用散结止痛作用。半夏治疗失眠在《内经》中即有应用,如半夏秫米汤主治“胃不和,卧不安”者;后世有用半夏配伍夏枯草治疗因痰扰所致的失眠等有良效。对于其散结作用,生品外用可治疗恶疮、久败疮等亦有良效。


统计分析

统计部分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微信号:TCMISS2014)提供

中医疾病

283个含有半夏的成方制剂中,通过“频次统计”,包含主治疾病99种,其中使用频率较高(频次≥10)的有17种疾病,见表1。

表1 含半夏方剂中常用主治疾病

中医疾病名称

频次

中医疾病名称

频次

咳嗽

103

急惊风

18

感冒

56

胃痛

14

积滞

54

跌打损伤

14

喘病

38

痞满

14

眩晕

27

腹痛

13

腹胀

27

不寐

13

腹泻

26

耳鸣

12

呕吐

24

月经失调

10

23



其主治疾病为肺系、脾胃疾病,恰与《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相吻合

常用药物频次分析

283首方剂中,共涉及579味中药,使用频率较高(频次≥50)的26味药物,见表2。

表2 含半夏方剂常用药物使用频次

中药名称

频次

中药名称

频次

半夏

283

广藿香

69

甘草

219

白芷

68

陈皮

202

砂仁

66

茯苓

174

枳壳

65

桔梗

109

杏仁

64

白术

103

六神曲

64

厚朴

101

麦芽

61

黄芩

77

川芎

56

苍术

73

麻黄

55

山楂

73

白芍

52

木香

72

当归

52

香附

72

前胡

50

紫苏叶

71

党参

50

表2显示,半夏常与理气类药物联用,如陈皮、茯苓、桔梗等。

含半夏方剂证候分析

283个方剂中,涉及99种证候,常用证候(频次≥10)如表3所示。

表3 含半夏方剂候分析频次

证候名称

频次

证候名称

频次

食积证

35

伤损筋骨证

15

痰浊蕴肺证

27

风邪袭表证

14

湿困脾胃证

24

风寒袭肺证

13

痰热蕴肺证

22

脾虚食积证

13

风寒湿凝滞筋骨证

20

肝郁气滞证

11

风寒束表证

20

痰食互结证

10

痰热动风证

16



从上述病证中可以看出,半夏主治因各种痰浊、食积、湿邪致病。

基于关联规则组方规律分析

含半夏方剂的用药高频核心组合分析

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将支持度设置为25%(表示该数据出现的频次至少占总处方数的25%),得到常用核心药物组合共16个,其中2味药的药对有11个,3味药药物组合4个,4味药药物组合1个,见表4和表1。药物之间关联的“网络化展示”,见图1

表4含半夏方剂的用药高频核心组合分析(1)(支持度≥25%,置信度≥0.9)

序号

药对药物模式

出现频度

1

甘草,半夏

191

2

甘草,陈皮

153

3

甘草,茯苓

134

4

甘草,桔梗

87

5

半夏,厚朴

89

6

白术,半夏

92

7

半夏,陈皮

177

8

半夏,茯苓

144

9

半夏,桔梗

89

10

白术,陈皮

89

11

陈皮,茯苓

137

表5含半夏方剂的用药高频核心组合分析(2)(支持度≥25%,置信度≥0.9)

序号

3味药药物模式

出现频度

1

甘草,半夏,陈皮

137

2

甘草,半夏,茯苓

117

3

甘草,陈皮,茯苓

113

4

半夏,陈皮,茯苓

124

序号

4味药药物模式

出现频度

1

甘草,半夏,陈皮,茯苓

103

支持度20%

支持度25%


支持度30%

图1 含有半夏常用药物组合网络

图1可较全面地展示半夏的用药搭配,其常与理气、燥湿类药物联用,如陈皮、茯苓、桔梗等(支持度20%,25%),而其最核心组合则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加减(支持度30%)

含半夏方剂核心药物组合深度分析网络图

(1)半夏-陈皮

支持度20%

支持度30%

支持度40%

图2含“半夏-陈皮”方剂常用药物组合网络

(2)半夏-茯苓

支持度20%

支持度30%

支持度40%

图3 含“半夏-茯苓”方剂常用药物组合网络

(3)半夏-厚朴

支持度30%

支持度40%

支持度50%

图4 含“半夏-厚朴”方剂常用药物组合网络

小结

半夏,作为临床常用降逆止呕之药,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明确了其镇咳、祛痰、镇吐和催吐等作用。故近年来本药多被运用于咳喘痰多、痰饮、痞满、梅核气疾病的治疗,见表1。

本研究显示半夏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涵盖了99种中医疾病,其组成的方剂涉及579味中药,常与理气、燥湿类药物联用,如陈皮、茯苓、桔梗等。

基础分析之后,将表4、表5中所含半夏的核心药物组合,选取使用频次较高的“半夏-陈皮、半夏-茯苓、半夏-厚朴”3对组合进行深入分析,纵横比较分析药物组合的用药规律(见图5-103至图4)。上述3组图显示,药物半夏在不同的药对中,其发挥功效的作用方向相似,其主治均以理气为主。使用频次较高的是《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的核心组合,如“半夏-厚朴”、 “半夏-茯苓”,原方主要治疗梅核气,现常用于一切气机运行不畅所致的疾病,如腹胀、胃脘不适等

【本文统计部分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微信号TCMISS2014)授权联合金华佗中医助手修改后独创,全文由金华佗中医助手(微信号jinhuatuo)

【本文统计部分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微信号TCMISS2014)授权联合金华佗中医助手修改后独创,全文由金华佗中医助手(微信号jinhuatuo)编校发表,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和金华佗中医助手共同拥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