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借此良机,关羽兵出荆州北伐曹魏,并利用汉水暴涨水淹七军,一时间威震华夏,蜀汉达到鼎盛,被认为是汉室再兴之兆。 然而古人言盈满则溢、盛极必衰,很快盟友孙吴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将潘璋、马忠擒杀。 世事无常令人唏嘘,却也为后人提供了无数的话题。近年来就有不少阴谋论喧嚣尘上,其中最流行的一个观点认为:“诸葛亮担心刘备死后关羽难以控制,故而宁可牺牲荆州,也要借刀杀人除掉关羽。因此,关羽败后益州方面未发一兵一卒救援。” 其实这并非什么新颖的观点,最早出自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章太炎之口。这类论点一则是当时社会环境导致,二者仅是根据益州未发援兵推测而出的脑洞奇谈,也不是什么正经的分析。现今却还作为正论,就实是可笑了。 但若笔者没有足够证据便盲目指责阴谋论为谬误,那与其又有何异,因而本文将为大家详细呈现本人对关羽失荆州的分析。 关羽的战略意图关羽为何会发动襄樊之战?不少论者认为其战略意图是根据诸葛亮的《隆中对》:
但其中有不少的问题,尤其是《隆中对》中所提到的战略前提当时并没有达到。 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未达成。 二、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汉中之战开始正是曹操基于刘备在蜀中立足未稳,即使后来刘备取得胜利,但汉中之战前孙刘刚刚仓促的进行湘水划界,关系未及修复,内政因连番战乱未及修理。关羽败走麦城是在公元219年末,而刘备伐吴是在221年7月,中间近两年的时间,刘备在做什么?正是因为内政未修。 三、天下有变。当时虽然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但是对于曹魏来说并无太大损失,远未达到天下有变的程度。 四、关羽虽然发动了襄樊之战,但是刘备却没有按照预定设计的“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孙吴偷袭荆州前,吴魏使者间频繁来往,再对比襄樊之战中,荆州和益州方面沟通较少,且没有刘备命关羽北伐的记载,如果是《隆中对》中那等规模的北伐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关羽此次发动襄樊之战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实现《隆中对》,而是为了完成《隆中对》先提条件的局部战役。 其具体战略目标在于: 一、补全荆州。之前在笔者在关于刘备借荆州的文章中提到过,赤壁之战后荆州一分为三,曹操占据重要的南阳郡,南郡和江夏郡的北部;孙权获得了江夏郡南部和长沙郡北部;刘备获得了南郡南部和荆南四郡。后在湘水划界中割让长沙和桂阳与孙权。 孙权所占部分,作为盟友自然不可能去夺取,且相对弊大于利。但曹操手中的江北部分对于荆州却非常重要,即是荆州人口最多也是最富足的地区,又可以作为荆州“向宛、洛”的前沿阵地。 二、攻占襄樊地区之后,从地理上看荆州方面将和汉中,刘封孟达的房陵、上庸、西城三郡连成一线形成蜀汉第一防御链,御敌于益州之外。如此益州和荆州南部将可以安心发展经济,且东西可以互为犄角,解决千里用兵难以配合的问题。 关羽的时机选择关羽为何会选择在刘备刚刚打完汉中之战后,马上发起襄樊之战呢?只是单纯如部分论者所言是为了争功的临时决定吗? 本人认为可能性是极小的,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开始,关羽便总督荆州事物,如果是出于争功,到219年发生襄樊之战有5年的时间,为何关羽却没有动作?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国志·武帝纪》载:
裴松之援引《三辅决录》注曰:
《三国志·武帝纪》:
从中可见,魏国内部发生的数次叛乱,都有关羽的身影,可见关羽这段时间并没有闲着。如果有编剧深度发掘这段,绝对可以写出一段非常精彩的古代谍战片。 而且虽然襄樊之战发生在219年,但可见从很早关羽就开始了对魏国的渗透,因而218年魏国便派曹仁讨伐关羽。 《三国志·武帝纪》又载:
《三国志·关羽传》:
无论是侯音与关羽联合,还是“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都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 由此可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经过长期充分准备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刘备的汉中之战,为关羽北伐提供了机会,但不是绝定原因。 益州为何未对关羽提供支援?首先,前面曾写道,襄樊之战是荆州方面的局部战役,因而远在千里之外的益州方面未进行支援是情理之中的,就像汉中之战时,刘备也未抽调荆州兵力一样。 其次,更重要的原因是,刘备虽然在战略目标上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但是从伤亡损耗结果来看,蜀汉方是远远高于曹魏的。 在《三国志·杨洪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从中可以看出,汉中之战对益州的压力达到了怎么样的程度,“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已经不是全民皆兵这么简单了。 汉中之战结束于219年5月,而7月便爆发了襄樊之战,益州方面的确是再无能力发一兵一卒支援了。同年十月,关羽威震华夏,十二月便败走麦城,中间这么短的时间,又有吴国断绝了归路,以古代的通信条件,恐怕求援信使前脚到达,关羽被擒的消息后脚就到了。 因而从古代的实际情况来看,关羽未得到益州的支援才是合情合理的情况。 关羽败亡的深层原因蜀汉廖立曾评价关羽战败的原因:“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直指其“作军无法”,但关羽作为刘备麾下头号大将,长期是蜀汉除了刘备外独立带兵作战的唯一将领,武庙72名将之一,若真的“作军无法”也不会得此地位,恐怕更多是廖立的泻愤之言。 从襄樊之战前后看,樊城虽然被徐晃援军解围,但是关羽水军依然据守沔水,阻断前往襄阳的道路,并未战败,而实际导致关羽溃败的直接原因,应是东吴对荆州的偷袭。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
而如果继续深究,关羽失荆州的深层原因恐怕有以下几点。 一、荆州内部离心《三国志》对于关羽有这样一个评价“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这种性格造就了关羽独特的人格魅力,一方面受到士卒爱戴,身边聚集一大批忠勇之士,即使和魏国的张辽、徐晃等人亦是好友。但另一方面,关羽又和很多人,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关系不睦。 恰恰不幸的是,荆州最多的就是这类士大夫,因而使得荆州大族始终对关羽虚与委蛇。又因为这类大族之间有极深的姻亲关系,包括与东吴的各大望族之间也是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可以说是始终眉来眼去。 这其中就有一个奇妙的人物,在失荆州中起到微妙的作用,他就是潘濬。在《三国志》中记载:
而在《三国志·潘濬传》中,裴松之援引了《江表传》中这样的一个故事:
这样看来,潘濬倒是一个难得的忠臣。但是!众所周知的是《江表传》是一部立场极度偏向美化东吴的书。裴松之后面又援引《江表传》的一个故事:
前面如此烘托潘濬为忠臣,而后面马上就为孙权出谋划策对付自己的前老板。比起同样被迫投降的黄权,潘濬可真是一个大大的“忠臣”了,裴松之这真是杀人不见血啊! 所以在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写道:
杨戏暗讽潘濬,将其与三个在蜀汉名声极坏的二臣并列,恐怕他在孙权得荆州过程中功劳不小,不然孙权也不会“以为治中,荆州诸军事一以谘之”。 再看《三国志·关羽传》中的这段记载:
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傅)士人广阳人,今北京地区,而刘备是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两人可以算是老乡,可见是从北方一直跟随刘备南下的元老旧部。当初一人安排守江陵、一人守公安都是防守吴国的要地,可见刘备关羽对他们的信任。 如此两人最后却被东吴策反,纵然有和关羽平日矛盾的因素,但也必定不是短时间能够达成的,《三国志》中称“(孙权)於是权阴诱芳、仁”,这不免让人思考,谁有这个影响力可以“阴诱”两人反叛? 且吕蒙白衣渡江,能够在如此之断的时间内完全控制荆州,可以说是没有遇到任何反抗,荆州内部的门阀豪族门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二、孙权的野心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过关羽:“《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盟军搞关门主义。”不过现在也常被人扩展到现实中的关羽身上,当然不能说完全错,但也不全对的。 从历史上看,关羽出身武将,在政治外交上能力是不足的,没有处理好与东吴之间的问题。但如果就此说,孙刘联盟的破裂完全是关羽责任,却又是错误的,一系列证据表面,孙权对荆州觊觎已久,关羽的羞辱并不能成为其袭取荆州的理由。相反,关羽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东吴的防备不足。 在我之前关于《借荆州》问题的文章中分析过荆州对于东吴的重要性,本文前面也讲到了汉水之战前孙刘两家关于荆州划分爆发了矛盾,最终因为“湘水划界”暂时搁置。而后蜀汉相继爆发了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没有及时重视东吴以及修复双方关系,为后来荆州被袭取埋下了隐患。 可以说,孙权一直存在夺取荆州的野心,所缺少的只是时机而已。 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孙权曾主动要求协助。裴松之援引《典略》记载:
这种明显是想要空手套白狼,瓜分关羽的胜利果实,难怪关羽会用“狢子”这种北方人骂南方人最狠的词来骂孙权。 并且在希望瓜分成果的背后,孙权的行为又存在了很多疑点。要知道战场瞬息万变,需要争分夺秒,孙权如果真的要协助关羽,更应该急速进军而不是让关羽“慢点”,加上当时吴魏两国频繁的来往,可以推测,孙权实际是拖延关羽的缓兵之计。恐怕真实的目的是等待徐晃援兵的到达,然后前后夹击关羽。 所以,裴松之在注解这段时也对孙权的行为表示了怀疑。加上之前又阴诱糜芳、士人,可见孙权早已计划已久,并非只是因为关羽的羞辱。而关羽一方面激化矛盾,为孙权袭取荆州提供借口,另一方面又没有足够的重视,可以说在此事上还是要占据7分的责任。 ![]() 三、与刘封的利益矛盾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虽然无法得到益州的支持,却要求上庸三郡的刘封孟达援助,但关羽却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利益矛盾,最终刘封始终按兵不动,坐视关羽败亡。 两者“螟蛉之子,不可僭立”的矛盾出自《三国演义》,在历史上我没有找到记载,但相比于此,我认为两者间的主要矛盾在于关羽胜利后,将会触及到刘封的利益。 襄樊之战主要的目的在于将荆州、上庸三郡、汉中连成一线。而从《隆中对》来看,刘备必是亲自负责汉中方面以“出秦川”,再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一旦关羽成功,上庸三郡和荆州连成一体,刘封必然将归于关羽麾下,成为“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一部分。 从“土皇帝”到关羽帐下的将领,刘封自然是不愿意的,故而《三国志·刘封传》记载:
如果真如刘封所说,因为三郡刚刚占领,立足未稳,真的无力相助关羽,刘备恐怕不会“恨之”,刘封、孟达之言必有不实。 而后刘封和孟达为了政权相互内斗,以至孟达降曹,丢失上庸三郡,更可见,刘封不助关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 四、蜀汉外强内虚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短时间内迅速壮大,先后占据了荆州、益州、汉中、上庸三郡,势力快速膨胀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底蕴不足的问题。 刘备入蜀前期带走了大量荆州本土人才,结果庞统不幸中流矢身亡,夺取益州遭遇不顺,不得不又再次抽调了诸葛亮、张飞、赵云入蜀,只余下关羽一人,最终导致了荆州刘备亲信势力的极度空虚。以至于到了需要依靠糜芳、士人的地步,要知道之前两人可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若真是能力出众,早在之前就该脱颖而出了。 因而看似关羽“威震华夏”,但此时蜀汉的情况却实际如过度膨胀的气球,外强而中干,一戳即破。 如果蜀汉如曹魏一样人才充足,那么刘备总领益州,一员大将镇守汉中,以一员大将统领上庸三郡,关羽统军荆州,诸葛亮主政荆州。东吴无机可乘的情况下,必然保持和蜀汉的联盟共同对抗曹魏,不会产生异心,荆州本土的豪族也难以生出二心。 ![]() 总结因而从深层来看,关羽没有对东吴产生足够的重视,致使荆州被袭取,应该占据五成左右的责任。而另外五成,则是在于蜀汉短时间快速膨胀后,内部实力空虚,人才不足,未及时消化内部和外交上的矛盾。 关羽所领导的襄樊之战,出初衷来看,只是荆州战区的局部战役,但在发展过程中却超出了控制范围,将三国全面卷入其中,最终使蜀汉潜在的问题暴露,发生了刘备与诸葛亮预料之外的情况。只能说一切都是天意的安排,无关阴谋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