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问西东》中最值得爱的男人,竟然是他

 Zaker736 2019-02-11

 

《无问西东》中最值得爱的... 来自有书 13:02

文 | 喈喈&二禾 · 主播 | 阿成


飞行员Christiaan曾说“与广阔的天空和极光相比,人类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的确,对于天空的魅力是人类上千年的梦想,如今飞行,已经是日常的出行方式,但是每次飞行,看到天空的景色,没有人不会为之动容。



高远的梦想是人们一直以来的企望,但是时时脚踏实地、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让晴空万里的上空,再也没有万一。


春运已经开始,就在人们喜笑颜开地踏上了征途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春节只能在高空中度过,他们没有假期,他们不能和家人团圆。


他们是——飞行员。

 

我不喜欢当英雄,我只是尽本分。


飞行员的光环太过闪耀,以至于我们常常会忽略,那些在不平凡的岗位上,是和我们一样,用泪水和汗水交织在一起的普通人。


你知道飞行员最讨厌的数字?


7500——遭遇劫机


7600——无线通信系统失灵


7700——无法与地面进行正常对话


在电影《萨利机长》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机长手中握紧的红色按钮,它决定着整组飞行人员的安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即便如此,飞机依然在汽车、火车、高铁等出行方式中名列第一的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同时飞机员们往往责任重、也是各种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


回顾2018年,是中国航空工业波澜壮阔的一年,同时民航运输航空实现持续安全飞行100个月、6836万小时,实现了安全新纪录。

 

这一年,对中国航空人来说,是不凡而值得纪念的。


每一个乘客来说,每个家庭的团圆被无数飞行员默默祝福着。



你回家的路上

有我一路保驾护航

 

飞行16年,“标兵”万秉愚讲述了自己对职业的理解:“飞行员就像球场上的守门员,是'失分’的最后一道防线”。


虽然对航线熟悉,但每一次出发,他还是会像第一次那样,与副驾驶确认好每一个细节,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在我们眼里机长飞行登机是这样的:


 

实际上机长登机是这样:



早上4点,准时起床,因为飞行员要在飞行前100分钟打卡,然后领任务和放行资料,与其他组员一起协同。


接受航前检查……做了这么多的工作,连飞机的边还没碰到。


终于登机了,要做程序,航行前最初准备工作:


包含飞机店员接通补充程序,进行惯性基准系统的无安全校准程序,证实一下项目维护状态试航,氧气压力,液压油油量,发动机滑油油量……

 

最初的准备程序到底有多少?


查了一下,满满8页,小艺说,熟记这8页的程序后插上耳机,你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询问签派,做绕机检查,锁好驾驶舱,测试灯光,新的一轮程序又来了……

 

正因为“在飞行中,一秒钟的差错都可能酿成大错”,认真、守规矩已经是机长治不好的“职业病”。



乘客登机后,飞行员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启动前检查单,启动发动机,飞机进入跑道,起飞前检查单,对正跑道。


这时飞机才刚刚上天,然后调制标准气压,听各种口令动作标准喊话以及监控状态贯穿全程飞行。


被授予“功勋飞行员”,民航飞行员最高荣誉的杨建喜,今年58岁。他的总飞行时间超过2.7万个小时,里程相当于绕地球480圈。

 

一名“功勋飞行员”,至少需要连续安全飞行2.6万个小时。


相当于不吃不喝不睡一直飞,整整飞3年,并且“无任何差错”,这个荣誉来之不易。

 

他经常对年轻驾驶员说:


“不要过于依赖电子设备,扎实的技术才是吃饭的本钱。”


技术是飞行员们的“手艺”,更是打下一道安全屏障的桩基。所以,严苛的考核标准,往往是飞行员们入行的第一道门槛。


当我们对他们的职业还停留在光鲜亮丽的光环下时,他们背后的艰苦一直被我们有意识地“屏蔽”,我们忽略了他们用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无尽的汗水,来背负着我们的生命安全,几千个家庭的幸福。


 

万里挑一

 

《无问西东》中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曾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剧中,在沈光耀做飞行员之前,经过了无数训练,飞行员的体质一定是各项指标都极优秀的。



健康的体魄是扛起飞行员一职的大旗。任意一次严格体检不通过都会让飞行梦想戛然而止。此外,保护好视力也尤其重要。


除了硬性条件,一些技能也为飞行员“满血加持”。


英语是一个绕不过的坎,听、说能力都要达到一定水平。


同时,还要学习很多的理论知识,来练习分析各种情况,一个聪颖智慧的大脑必不可少。


看来在当上飞行员前,都得是一个个响当当的学霸。

 

剧中王力宏饰演的是战机飞行员,这个职业难度系数大大的。


其实,在和平年代,驾驶飞机本身,对于一般人而言就是一件充满挑战的技术活。


民航飞行员在实际飞行驾驶前,要经过大量、没日没夜的刻意练习。

 

就拿高空可参照的物件少、容易产生错觉来说,不经过专门训练根本搞不定。


它意味着要在某些情况,克服掉人一贯的本能反应。

 

根据“巴普洛夫条件反射论”,“条件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第一反应。


飞行员许多行为是符合条件反射规律的,如飞机向下掉要拉杆、飞机产生坡度要反杆等,这都正确的。

 


但如果感觉是错误的,第一反应就会让事态错上加错。


例如在飞机平飞时,飞行员感觉有倾斜,第一反应会去“修正坡度”,这就破坏了真实的平飞状态。

 

在不断的训练中,他们面对这种错觉,会首先稳定心态、承认偏差的存在,然后借助外物纠正:


比如如果怀疑飞机有坡度,会看地平仪,检查与子午线垂直否等。


同时,还会及时报告给指挥员,利用通话,得到帮助。


所以,在飞行员职业生涯中,一步步进阶是漫长的过程,而飞行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飞行学员从航校毕业后,进入航空公司进行机型改装训练,之后上座观察、驾驶飞机、积累经验。


然后再向着副驾驶慢慢发展,副驾驶在5-10年内通过积累飞行小时获得考取机长职称的机会,通过考试,才可以成为机长。


在《飞行者》一书中,飞行员宁明曾说过:


飞行无小事,飞行员在平时就要养成一个良好的职业习惯:把一切假设的情况也要当作真情况来看待。


对飞行员而言,认真就是生命,漫长的习得之路磨砺了内功,让他们百坚不摧。



外修于形,内修于心


如果把技巧的掌握当作“形”的话,那么来源于心灵的驱动力则是“神”,对于安全飞行而言,两者缺一不可。


但在心理方面,其实飞行员承受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


哈佛大学的劳动保护专家,艾伦教授曾对3500名飞行员匿名问卷调查,发现12.6%的受访者有抑郁迹象。



4%的人甚至承认,过去两周内有过自杀念头。


这尤其频繁出现在服用安眠药或抱怨受言语骚扰的飞行员身上。

 

高压下的飞行员们,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也格外需要得到关注,为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友善的工作环境极其重要。

 

罗伯·怀特曾说: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

 

有些人一激动,就在高速公路上“路怒症”附体,有的人心里气愤,就撒泼打滚得来出气。


有些被不良情绪绑架的“垃圾人”,既漠视规则,又给周围人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

 

但是飞行员,不但不能有情绪,还要高度克制自己的“舒适区”,任何一点点的松懈都不可能有,任何意外都要严格规避,化险为夷,永远把生命放在第一位。

 

外修于形,内修于心。


飞行员们用他们的优秀,不断刷新着安全飞行记录,用一以贯之的坚韧承受一次次的考验。


他们化解着难题,凿开了一道通向美好、平安的希望之光。



危难时,他们飞去异国他乡接中国人回家。


春运时,他们坚守在旅程。

 

新年之际,我们感谢飞行员!


感谢每一位在春运之路上为千千万万归家的孩子,保驾护航的人!



记 得 拉 至 文 末 为 专栏好文 点 |好看| 哦 !


作者:喈喈&二禾,有书原创作者。有书,让阅读不再孤单,2000万阅读爱好者都在关注的公众号,关注公众号:有书。本文原创首发于有书,转载请联系有书君微信号:youshu9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