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地理的时候,对于我国省级行政区有一些顺口溜,其中一句就是“两湖两广两河山”,“湖”、“河”、“山”都是具体的地理区域,唯独“广”是认为设置的行政区域,那么,广东和广西这两广,在历史上是什么关系呢? 在先秦时期,在长江以南沿海一带并不从属于中原王朝,不过那里也不是无人区,而是居住着诸多民族部落,中原将之泛称为百越。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天江苏南部沿海岸一直到越南北部的沿海地带内,都居住着百越族人,今天的广东和广西,都在这之间。 秦灭六国后,又南收百越,在这些地方设置郡县,今天的两广和越南北部,在当时有三个郡,即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三郡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五岭以南,所以三郡又称岭南。五岭在秦汉时期的意思是五个军事战略要塞,后来扩大到要塞所在的山脉了,而这五条山脉中,越城岭、都庞岭和萌渚岭都在今湖南和广西之间,骑田岭在今湘南,大庾岭在今江西和广东之间。 五岭横亘于湖南、两广、江西之间,使得湖南、江西与两广天然具有分界,而依据山川河流划分行政区是我国的一贯策略,五岭以南天然具备一个大行政区的特性,既与外部相隔,又有内部相合。 秦末汉初时,中原大乱,岭南三郡独立建立南越国,“越”的区域缩窄到岭南,而“越”通“粤”,这是广东简称的来源。 汉武帝时期南越国被灭,汉朝在此设立更多郡县,两广中的“广”则来源于此时设立的广信县,取意为“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 其后,汉朝将全国分为13个刺史部,本为监察区域,却演变为一级行政区,即州,岭南地区为交趾刺史部、交州。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州的数量不断增加,面积却在减小,到隋唐时期,州的面积比汉朝的郡大不了多少。唐朝根据山川地势,将全国分为十道,后增加至二十三道,道本来也是监察区域,同样演变为一级行政区,两广及越南北部是岭南道。 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日趋严重,藩镇的数量越来越多,岭南出现了四个藩镇,今广东全境为一个藩镇,广西分为三个藩镇,因此唐朝将岭南道分东西两道,两广之东西来源于此。 五代十国时期,两广建立割据政权南汉,越南北部则独立出去。北宋灭掉南汉后,设立岭南路,路的地位跟道一样,只是名字不同。 宋太宗时期,岭南路先是改称广南路,随后分成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简称即广东与广西,两广正式分开。 元朝实行行省制,广南西路先属湖广行省,后独立建立广西行省,广东则属于江西行省,两广分隔加深。 明朝初年,朝廷设立了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广西行省成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广东先从江西行省脱离成为广东行省,随后设广东承宣布政使司。 从时间上来看,从秦至宋千余年,两广为一体;从宋至今千余年,两广分离。但在民系分布和文化交流来看,两广一直有着很强的联系,甚至“粤”在很长时间内是两广共有的简称,广东称为粤东,广西称为粤西,只是后来“粤”成为广东独有的简称,广西则以当时的省会桂林简称“桂”(一说源于桂林郡)。 |
|